張琳林 肖志亮
摘 要:教學工作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與重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學工作的永恒主題,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保證,教學秘書作為高校最基層的教學管理人員對維護高校教學秩序,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教學秘書;管理
1 教學秘書工作的特點
1.1 為教學服務
教學秘書的宗旨是為教學服務、為師生服務,這是教學秘書工作的基本。教學秘書需配合院系領導和教務處制定、修改大綱,安排各項課程的教學進度,整理匯總學生各科成績,保管各類與教學工作有關的文件、檔案。
1.2 教學管理
教學秘書是對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常規管理工作,包括教學運行管理、教學常規管理和教學檔案管理,它的主要出發點是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學秘書從每學期的開學初至期末,始終圍繞教學,負責處理具體的教學事務,從而保證教學活動正常、有序地開展。
1.3 紛繁復雜
從工作的內容來看,教學秘書工作幾乎涉及全院系教學管理的各個方面,工作量大,面面俱到,具有紛繁復雜的特點。從教學工作安排,教案、教學日志等情況的檢查,到學生補考與重修、教師調串課、考試與監考安排等等,既有常規性的教學管理工作,又有突發性的教學異常情況的處理,工作面面俱到,繁瑣而復雜。
2 教學秘書工作的地位
2.1 上傳下達
教學秘書要將學校、教務處等上級教學管理部門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相關決定,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各教研室、各實驗室、各位教師以及全系學生,使教學工作井然有序。
2.2 下情上達
校領導和教務處與教師、學生是不直接有工作接觸的,因此他們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的任務,就要由教學秘書加以客觀公正地完成。
2.3 協助系部領導進行教學檢查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系部領導會對教師的教學相關內容等進行檢查,這時候就需要教學秘書配合并協助領導進行檢查,共同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盡快改正。
3 教學秘書工作的作用
3.1 協助和輔助作用
教學秘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基層管理者。作為基層的教學管理人員,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當好所在系部領導的左右手。他們要根據學校的教學要求,協助領導制訂出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工作安排。在課程安排、教材選用、確定任課教師、考試安排、教研室活動計劃和教學工作考核等方面,給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必要的準確信息、依據和建議。
3.2 溝通和協調作用
教學秘書因工作需要經常與學校教務處及各院系、各部門進行聯系,特別是與本院系的教師和學生聯系,在這些聯系中要學會有效地溝通。教學秘書一方面要完成教務處、院系領導所布置的各項工作,另外要學會借助有效的溝通手段協調與各部門、各學院之間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經常協調本院系教師與學生有關教學的事宜,并在協調中擺正自己的角色定位,處處以集體利益為重,自覺維護院系的形象和聲譽。
3.3 監督和提高作用
教學秘書作為基層管理人員,要對教學過程、教學質量進行監督,最終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秘書要積極協助系部領導進行教學質量檢查,經常了解教學情況,加強教學信息反饋工作的管理。另外,教學秘書在教務處的指導下,協助系部領導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定期展開評價。
4 教學秘書工作的要求
4.1 思想素質覺悟方面
在思想和政治上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義務感。教學秘書作為教學管理的具體執行者,工作時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思考問題。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教育管理者,應該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要有良好的個人修養。要善于學習,努力鉆研,廣泛涉獵。
4.2 知識理論水平方面
教學秘書不但需要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識,了解本系教學計劃的內容和特點、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則和各專業主要課程的主要內容,了解本系各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特點和教學規律,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了解和掌握一些公共關系學、心理學及秘書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有這樣才能從容不迫的解決教師及學生提出的問題,只有努力做到一個全才,才能夠成為一名讓人信服的教學秘書。
4.3 工作能力結構方面
教學秘書作為院、系領導的參謀和助手,要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融進領導的決策之中,這就需要教學秘書要有較強的工作能力。總之,要提高高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學秘書隊伍應得到應有的重視并加強建設。學校各級領導及有關部門都應正確認識教學秘書工作的性質、地位、職能、任務,結合學校實際建設好這支隊伍,發揮其在穩定教學秩序、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師生、全面推進學校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余文莉.淺談高校教學秘書能力及素質的培養[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2).
[2]葉曙平.論高校教學秘書應具備的幾種基本素質[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04).
[3]楊丹,張向忠.淺談教學秘書應具備的幾點素質[J].知識經濟.2011(20).
[4]韓海媚,王榮.新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如何做好高校教學秘書工作[J].科技信息.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