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新+智鋼
【摘 要】高校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也隨著大學生需要的改變而有所發展,文章從校園文化建設與成長需要的關系入手,對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對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存在的不足進行解析,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
【關鍵詞】大學生 校園文化 成長需要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08
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是一種主觀意識,但需要的內容和滿足的方式是客觀的,需要是人對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所依賴關系的自覺反映。”人的各種需要,推動了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當前我國社會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作為寶貴的人才資源,其成長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也隨著大學生需要的改變而有所發展。筆者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成長需要為主題,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從二者之間關系、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及對策三方面對該主題進行闡述。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成長需要之間的關系
(一)大學生成長需要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基礎和源泉
“大學因教育和社會需求而設,為培養人才而辦。”高校的主體是大學生,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大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以大學生為核心,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進行??v觀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發展歷史,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校園文化恢復并逐步發展時期,1986年校園文化發展開始走向理論覺醒,到后來的低谷、轉機、復興、加強與改進,這一歷程中大學生起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園文化是在滿足大學生成長需要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
(二)高校校園文化為大學生成長提供生存土壤和發展方向
校園文化是“以社會先進文化為指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重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核心,由校園里廣大師生員工在長期的管理、教學、科研、學習、服務等活動中共同創造的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及其創造這種文明的過程?!毙@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大學軟實力的體現,它大體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幾方面。具體來講(1)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具體表現為一所學校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活動場館、學生餐廳、校園道路等建筑景觀,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物質文化滿足大學生硬件設施的需求,其中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靈感、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滿足大學生對軟件設施的需要。(2)制度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為保障教學工作、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它對大學生的行為予以規范,利益予以協調,對其健康成長起著規范引導作用。(3)行為文化是“指除學校教學管理工作之外的、由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各種形式的活動”。行為文化能有效活躍校園文化的氛圍,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大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培養了自己的創新意識,提升了自己的實踐能力。(4)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精神追求,以及在學校發展過程中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集中體現,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它可以創設一個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能影響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思維方式、人格塑造、精神氣質、道德情操、行為模式的學習成長氛圍,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偟膩碚f,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引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大學生成長需要視閾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不足
(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精神需求的關注不夠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整個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而校園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因而,物質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它承載精神文化,為精神文化服務。在實際的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中,物質文化還未能完全擔當精神文化的載體,對大學生成長時的精神需求關注不夠。在有些校園文化建設中只單純的對物質文化建設的外在形象津津樂道,比如校園環境多么優美,硬件設施多么完善等等,沒有深層挖掘那些隱藏在這些物質文化背后的精神文化,也未曾考慮這些光華艷麗的物質文化是否符合大學生成長的需要,尤其是其精神需求。當下許多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校園外在物質文化建設上,種植許多名貴花草,建設一些“花瓶”建筑或一味購置書籍以提高其儲書量,沒有考慮高校主體——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更沒有重視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校園物質文化應該既是務實又能讓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滿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并能在為學生優化其學習、生活環境的同時,提供一個精神文化需求的載體。
(二)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缺乏方向性和有效性
高校制度文化是指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過程中締結的各種社會關系及調控體系,反映的是高校的文化標準。制度文化是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是大學生的活動準則,是高校正常運作穩固發展的重要保證。但隨著社會發展的迅速推進,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出現,現有的制度體系已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許多高校制度的廢、改、立機制不健全,一些與現實狀況不適應的規章制度得不到及時的廢除或改進,對于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產生的新需要缺乏深入的研究,不能及時地將其納入到制度體系當中去。這就大大削弱了原有制度體系的引導作用,其方向性有效性受到沖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必須構建新的制度體系去應對產生的新問題,發揮其引導功能,指導大學生正確、合理地利用信息,規范大學生的行為,為大學生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制度保證。
(三)校園行為文化建設活動存在“三多三少”問題
為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高校組織的校園活動和校際交流越來越多。然而受外來文化的不良影響,其自發性盲目性逐漸加強,活動檔次不高的問題凸顯,具體表現為娛樂性內容多、啟迪性內容少,社團名目多、吸引力小,校內活動多、走出校門交流少,即“三多三少”。目前,高校中社團隊伍普遍龐大,組織的活動也名目繁多,但整體上看一些社團的活動純粹是為了娛樂;還有些社團活動雖有積極意義,但沒走出校門,波及范圍很小,未達到活動的最終目的。此外,高校作為學術研究交流的主要平臺,校園文化是其核心,可科技文化建設、學術活動并未真正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支柱。這也是校園行為文化中的一大弊端,它將不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及大學生的成長。endprint
(四)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主流價值觀體系弱化
校園文化中最深層的東西決定著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建設層次、發展方向和實施效果。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經濟的迅猛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西方文化的沖擊碰撞,我國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進入校園,對校園精神文化中固有的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由于當下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還不完善,理論支撐不足,缺乏及時有效的應對機制,這使得我們對這些外來文化中糟粕部分的辨識力及抵抗力嚴重不足,進而造成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的主流價值體系弱化。具體表現在:科學精神的過分強調與人文精神的失語和弱化;現實主義的蔓延和理想主義的消解;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凝聚力、感染力不足。這些都在客觀上制約了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
三、基于大學生成長需要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要凸顯人文內涵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層表現,直接體現了學校的文化品位,反映了大學的理想和人文精神。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要以滿足師生工作生活需要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學校的實際,盡可能營造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有意識、有目的地建設一些人文景觀,充分發揮校園物質文化的承載功能,賦予校園景觀、環境布局、建筑風格以特定的人文內涵。通過對校園環境、人文景觀、各種建筑等的合理布置,彰顯校園物質文化的時代氣息,吸引學生們駐足欣賞、放松心情、細細品味,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賦予校園物質文化以人文內涵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正如楊叔子先生所說:“一所現代化的大學,必須具有一個很高的文化品位,構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態環境,教育人、啟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導人,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滋潤著優秀人才的成長?!?/p>
(二)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要體現引導性,強調教育性
制度文化集中體現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是聯系校園文化各個環節的橋梁和紐帶,它保證了精神文化的傳承和物質文化的持久。制度并非單純指我們所要遵循的規章條例,它還包括一些約定俗成、尚未見諸文字的規則和機制,而這些制度都是為育人服務的,因此,校園制度文化要體現引導性,又要具有教育性,這是設定制度的最終目的,也是創建高校的宗旨。具體表現在制度文化的發展要以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為前提,符合育人的特點,凸顯其教育性;在校園制定推行任何規章制度時,既要考慮制度自身內在的引導性,使其滿足校園正常運行及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還要考慮制度體系外在的引導性,強化積極向上的群體價值理念,引導、鼓勵一切與校園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為,以形成良好的制度氛圍,潛移默化地浸染著學生。
(三)校園行為文化建設要注重科學性與多樣性
校園行為文化是寓于校園活動中的文化,其參與主體是學生。是學生與校園文化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也是校園文化內化到學生認知中的重要途徑。校園行為文化建設可以活躍校園生活,美化育人環境,提高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及科學素質。校園行為文化要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必須體現其多樣性,包括內容、形式、場合的多樣,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此外活動應進行合理規劃,既要反映活動的宗旨,又不會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同時還要對校園活動增加人文內涵,以正確引導校園文化的發展。
(四)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注重榜樣的激勵領導作用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賦予學校生命力、活力并反映學校傳統、學校理念、校園風格等的一種精神文化形態,體現了學校全體員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職業操守、行為模式等,具有導向、凝聚、塑造、激勵等功能。目前,樹立楷模,利用楷模來引導、教育、激勵大學生成長進步,已成為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如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的錢鐘書、曹禺、季羨林等文學大師、華羅庚、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學者,以及近來的為救助落水兒童而犧牲的陳及時、何東旭、方招等,都是大學生學習的榜樣,激勵著廣大學子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刻苦勤勉、服務社會。
(五)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重視網絡文化建設
隨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給校園文化建設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網絡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沖擊與影響,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鍛煉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網絡可以幫助大學生擺脫對知識權威的從眾心理,培養大學生獨立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等。(2)發揮網絡的調適功能。眼下許多大學生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網絡的發展拓寬了大學生心理調適的途徑,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3)通過網絡強化校園精神,在網絡建設中始終貫徹校園文化精神內涵的主線,進一步激發校園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好的環境。(4)加強校園網絡的監管,保證為大學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六)校園文化建設要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新興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在社會變革、文化轉型的社會大背景下,文化融合成為必然,隨之產生的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新興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也亟待解決。大學作為文化的主要交流站,而大學生作為未來國與國之間交流的主力軍,這都要求校園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積淀傳承與創新發展統一,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然而在大學里,文化交流與融合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又給校園傳統文化帶來挑戰。目前,西方文化中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相悖的思潮開始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是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不滿足其成才需要的;長遠來說,這不利于民族復興,對我國文化事業、社會進步也極為不利。總之,我們要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新興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培養符合我國發展需要的人才資源。endprint
四、結語
校園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是一種微觀組織文化。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它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傳統文化積淀與時代精神、國際形勢的有機結合,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是高校創新發展的動力與源泉。校園文化的建設要滿足大學生成長需要,同時也要充分凸顯其育人功能,在建設過程中要正確看待存在的問題,結合環境變化、大學生需求、社會需要的改變,采取相應的對策,以增強高校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優化校園環境,為大學生成長及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創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劉玲.大力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J].文化建設,2007(8):45-46.
[2]劉暉.論大學文化的特征、嬗變與功能[J].高教探索,2006(3):29-32.
[3]馮剛,任新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邵煥舉.“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0.
[5]雷永珍.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時代精神培養[D].太原理工大學,2011.
[6]史潔,冀倫文,朱先奇.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5(5):84-85.
[7]楊紅艷.以人本視角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M].大連交通大學,2010.
[8]夏云鵬.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和對策[M].沈陽建筑大學,2011.
[9]王少安.試析大學文化的內涵、特色和功能[J].中國高教研究,2008(5):66-67.
[10]姚申建,崔全會.論高校校園文化的功能與內涵[J].教育研究,2006(3):138-139.
[11]厲愛民.營造人文取向的校園文化[J].教育與管理,2008(8):8-10.
[12]黃寧.關于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39-40,43.
[13]王知春.當前我國高校主流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D].華北電力大學.2009.
[14]侯丹丹.淺析高校校園文化活動[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24-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