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方華+++趙敏
摘 要 目的:分析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離站人員的就業現況,為相關管理和政策制訂提供依據。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4年7月精神科98名離站培訓醫師的基本信息和就業去向,進行數據歸納對比。結果:98名醫師中,順利出站66名,就業去向主要涉及市級、區級精神衛生中心及三級綜合性醫院;中途退出32名,首位退出原因是前往外地就業。結論:培訓中心要積極促進精神科規范化培訓醫師的二次就業,合理配置精神科人力資源,減少規范化培訓醫師的流失。
關鍵詞 住院醫師 規范化培訓 就業現狀
中圖分類號:R192.3/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0-0008-03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已成為醫學畢業生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由之路,對此國際醫學界已達成共識。2010年2月,上海市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衛計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試行)》,標志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正式啟動[1]。上海先行先試,建立了“行業內社會人”的管理模式[2],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統一考核”的培訓模式,核心任務是把住院醫師塑造成具有高尚職業道德、良好臨床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合格的醫務人員,從而保證臨床醫師專業水準和臨床醫療質量,促進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上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已逾4年,相關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然而,對規范化培訓醫師(簡稱規培醫師)離開基地后就業去向的文獻報道較少,僅嚴麗娟等[3]的研究對此展開論述,且偏向于論述和政策性建議。因此,現階段亟需開展培訓醫師就業去向的系統分析,既是對既往工作的總結,也為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議。本研究聚焦我中心離開培訓基地的精神科規培醫師的就業去向,通過數據直觀反映當前精神科規培醫師的就業現狀,為相關的管理和政策的制訂提供依據。
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將2010年8月-2014年7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簡稱中心)離站的98名住院醫師納入研究,離站人員分為順利出站和中途退出兩類,順利出站即培訓按期完成并取得《上海市結業綜合考核合格證》后自主擇業。98名離站人員中,男性23名(23.47%),女性75名(76.53%);平均年齡(29.2+3.2)歲,其中25~30歲58名,30~35歲31名;本科學歷44名(44.90%),碩士38名(38.78%),博士16名(16.32%);本地生源18名(18.37%),外地生源80名(81.63%);上海本地院校畢業51名(52.04%),外地院校畢業47名(47.96%)。
方法
建立數據庫,分析98名離站規培醫師的基本信息和就業去向,通過數據歸納對比,發現問題,尋找策略。
結果
中途退出與順利出站人員基本信息對比
98名離站人員中,順利出站66名(67.35%),中途退出32名(32.65%)。順利出站者中男性占16.67%(11/66),中途退出者中男性占37.50%(13/32),可見退出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明顯多于順利出站者。順利出站者中上海本地生源為19.70%(13/66),中途退出者為18.75%(6/32),兩組差異不明顯。順利出站者中上海院校畢業生占59.09%(39/66),明顯高于中途退出者的40.63%(13/32),可見上海院校畢業生的培訓穩定性更好。順利出站者中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別占40.91%(27/66)、15.15%(10/66),中途退出者分別占53.13%(17/32)、18.75%(6/32),中途退出者所占比例較高;而在碩士研究生中則表現出相反的趨勢,順利出站者占43.94%(29/66),中途退出者占28.13%(9/32),說明碩士研究生對于培訓的堅守性較佳。
就業去向分析
32名中途退出者中,去外地就業11名(34.37%),繼續深造5名(15.63%),其他9名(28.12%)中,情況不明7名(21.88%)。退出的首位原因是前往外地就業,這與當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尚未在全國全面實施有關,盡管培訓沒有完成,中途退出者仍可被外地醫療機構錄用,直接成為“單位人”。
進一步統計發現,占就業比例最高的區級精神衛生機構主要集中于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12名)和浦東精神衛生中心(9名),占所有區級精神衛生中心就業數的63.6%(21/66)。最近4年順利出站者就業的區級精神衛生機構僅7家,而對全市近20家區級精神衛生中心而言,扎堆就業現象突出。
討論
2010年8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成為上海市首批39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之一,主要承擔精神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任務。住院醫師進入基地,經過1~3年的規范化培訓,通過嚴格的考核取得《上海市結業綜合考核合格證》后,自主擇業成為“單位人”。相對于離開醫學院校進入基地時的就業,我們將離開基地進入社會的就業稱為“二次就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最終目標是向社會輸送合格的醫師,就業出口能否流暢直接影響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全局。
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對精神科的發展意義重大
我中心作為上海唯一的三級精神科專科醫院,每年招生人數占全市精神科規培醫師的90%以上。規范化培訓的初衷是讓住院醫師全面掌握醫學知識,扎實臨床技能,最終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合格的技能是二次就業的基礎,就業是讓第三方檢驗培訓的效果過程,歷年就業成功率高的培訓基地可吸引更多優秀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加入,同時激勵規培醫師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培訓。
精神病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十分強的醫學專業,必須經過系統的規范化培訓方能勝任[4]。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規范化培訓的精神科醫師代表著精神衛生事業發展的后備軍,是明天的支柱力量。培訓結束后,除了少部分規培醫師留在三級醫院,大部分將就業于不具備培訓資質的基層衛生機構,他們帶著三級醫院所掌握的臨床技能,落地生根,茁壯成長,成為醫院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能否合理配置精神科規培醫師對整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搭建平臺,促進精神科規培醫師的二次就業
在離開基地的規培醫師中,絕大多數通過二次就業進入用人單位,投身于精神衛生事業,實現治病救人的職業價值。培訓基地管理者在培訓過程中,要積極創造就業機會,在規培醫師和用人單位間搭建平臺。2011年4月,我中心向全市20家區級精神衛生中心發出邀請,召開專題的用人單位見面會,出席率達100%,以宣講形式讓規培醫師對用人單位有了充分的了解,會上各家醫院為吸引人才的加盟紛紛亮出優厚條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中心還定期組織規培醫師參觀青浦、松江、金山等偏遠的區級精神衛生中心,實地勘察用人單位的情況;每逢就業季,將各家醫院的招錄信息及時發布給規培醫師。在各方面的措施到位后,我中心除選擇繼續深造的規培醫師外,其余的規培醫師都能在出站前順利拿到用人單位的錄用函。
積極引導,合理配置精神科人力資源
2010年上海醫院實行了“人事基本凍結”,所有醫療機構都向應屆臨床醫學畢業生關上了大門,這意味著,應屆畢業生必須先規范化培訓,后就業。規范化培訓也減少了年輕醫師在工作之初因進入低等級醫院導致訓練不規范和訓練水平過低所造成的影響[5],有了培訓質量的保證,整個精神科規培醫師的就業形勢樂觀。本文數據分析顯示,精神科規培醫師的就業呈扎堆現象。當前,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是主流,但是扎堆就業后果無論是對醫師個人未來晉升,還是醫院的發展均不利。盡管很難改變住院醫師擇業的價值判斷,如何調整這一就業格局,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在政策上予以保障,在戶籍、晉升、津貼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鼓勵規培醫師去郊區就業;另一方面,培訓基地在培訓過程中,積極介紹一些郊區、冷門的精神衛生中心,做到詳細介紹,耐心指導,必要時邀請已去這些機構工作的住院醫師現身說法,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反思問題,積極尋求突破之道
2010年至今,已經有5名規培醫師因執業醫師考試未能通過,不得不退出培訓,這意味著前期的種種付出、努力全部付諸東流,這一結果令人痛惜。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首先,我中心向規培醫師重申執業醫師考試的重要性,希望規培醫師思想上能夠重視。其次,我中心作為精神專科醫院,在一些執業醫師考核項目上整體較為薄弱,我們積極聯絡兄弟單位,委托對方培訓相關項目,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們合理調配輪轉安排,讓需要參加執業醫師考核的規培醫師,盡早完成外院內科的輪轉,鼓勵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臨床輪轉中夯實技能。
強化信念,減少規培醫師的流失
培訓開始至今已有32名規培醫師中途退出基地,從前期的學校教育,到如今規范化培訓,都凝聚著社會和個人的付出,一旦中途退出,都是衛生資源極大的浪費。信念作為一種動力,可以支撐人們朝著目標努力,克服艱難險阻。培訓基地要積極開展信念教育,學習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和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走訪基層,體會那些默默耕耘在一線的醫師為精神衛生事業所做出的犧牲,堅定規培醫師從醫的信念,樹立職業自豪感和滿足感。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期待能夠從大環境上緩解醫患間的矛盾,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醫的氛圍,讓醫生敬業樂業。
目前上海規范化培訓模式和全國規范化培訓模式尚未完全接軌,2014年2月13日,國家衛計委在上海市召開了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工作會議,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在會上宣布2015年在全國全面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這意味著全國一盤棋,所有住院醫師都要參加就業地的規范化培訓,否則將無法從事臨床工作。可以預見,一旦政策全面實施,在上海退出基地的住院醫師,特別是去外地就業的規培醫師的比例將明顯下降,這無疑是利好消息。
參考文獻
陳英耀, 唐檬, 王婧妍, 等.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階段性評估[J]. 中國衛生資源, 2011, 14(6): 358-360.
邵潔, 鄭民華. 單位人-行業內社會人-行業內衛生人—上海瑞金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初探[J]. 中國衛生, 2011(1): 78-79.
嚴麗娟, 姚智泉, 張明.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二次就業探討[J]. 現代醫院管理, 2013, 11(2): 53-55.
李曼穎, 王向群. 談精神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1999, 15(5): 281-283.
單炯, 吳曄明, 徐偉平, 等. 上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具體實踐和問題[J]. 中國醫院, 2012, 16(6): 58-59.
(收稿日期:2014-09-11)
搭建平臺,促進精神科規培醫師的二次就業
在離開基地的規培醫師中,絕大多數通過二次就業進入用人單位,投身于精神衛生事業,實現治病救人的職業價值。培訓基地管理者在培訓過程中,要積極創造就業機會,在規培醫師和用人單位間搭建平臺。2011年4月,我中心向全市20家區級精神衛生中心發出邀請,召開專題的用人單位見面會,出席率達100%,以宣講形式讓規培醫師對用人單位有了充分的了解,會上各家醫院為吸引人才的加盟紛紛亮出優厚條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中心還定期組織規培醫師參觀青浦、松江、金山等偏遠的區級精神衛生中心,實地勘察用人單位的情況;每逢就業季,將各家醫院的招錄信息及時發布給規培醫師。在各方面的措施到位后,我中心除選擇繼續深造的規培醫師外,其余的規培醫師都能在出站前順利拿到用人單位的錄用函。
積極引導,合理配置精神科人力資源
2010年上海醫院實行了“人事基本凍結”,所有醫療機構都向應屆臨床醫學畢業生關上了大門,這意味著,應屆畢業生必須先規范化培訓,后就業。規范化培訓也減少了年輕醫師在工作之初因進入低等級醫院導致訓練不規范和訓練水平過低所造成的影響[5],有了培訓質量的保證,整個精神科規培醫師的就業形勢樂觀。本文數據分析顯示,精神科規培醫師的就業呈扎堆現象。當前,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是主流,但是扎堆就業后果無論是對醫師個人未來晉升,還是醫院的發展均不利。盡管很難改變住院醫師擇業的價值判斷,如何調整這一就業格局,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在政策上予以保障,在戶籍、晉升、津貼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鼓勵規培醫師去郊區就業;另一方面,培訓基地在培訓過程中,積極介紹一些郊區、冷門的精神衛生中心,做到詳細介紹,耐心指導,必要時邀請已去這些機構工作的住院醫師現身說法,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反思問題,積極尋求突破之道
2010年至今,已經有5名規培醫師因執業醫師考試未能通過,不得不退出培訓,這意味著前期的種種付出、努力全部付諸東流,這一結果令人痛惜。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首先,我中心向規培醫師重申執業醫師考試的重要性,希望規培醫師思想上能夠重視。其次,我中心作為精神專科醫院,在一些執業醫師考核項目上整體較為薄弱,我們積極聯絡兄弟單位,委托對方培訓相關項目,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們合理調配輪轉安排,讓需要參加執業醫師考核的規培醫師,盡早完成外院內科的輪轉,鼓勵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臨床輪轉中夯實技能。
強化信念,減少規培醫師的流失
培訓開始至今已有32名規培醫師中途退出基地,從前期的學校教育,到如今規范化培訓,都凝聚著社會和個人的付出,一旦中途退出,都是衛生資源極大的浪費。信念作為一種動力,可以支撐人們朝著目標努力,克服艱難險阻。培訓基地要積極開展信念教育,學習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和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走訪基層,體會那些默默耕耘在一線的醫師為精神衛生事業所做出的犧牲,堅定規培醫師從醫的信念,樹立職業自豪感和滿足感。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期待能夠從大環境上緩解醫患間的矛盾,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醫的氛圍,讓醫生敬業樂業。
目前上海規范化培訓模式和全國規范化培訓模式尚未完全接軌,2014年2月13日,國家衛計委在上海市召開了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工作會議,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在會上宣布2015年在全國全面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這意味著全國一盤棋,所有住院醫師都要參加就業地的規范化培訓,否則將無法從事臨床工作。可以預見,一旦政策全面實施,在上海退出基地的住院醫師,特別是去外地就業的規培醫師的比例將明顯下降,這無疑是利好消息。
參考文獻
陳英耀, 唐檬, 王婧妍, 等.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階段性評估[J]. 中國衛生資源, 2011, 14(6): 358-360.
邵潔, 鄭民華. 單位人-行業內社會人-行業內衛生人—上海瑞金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初探[J]. 中國衛生, 2011(1): 78-79.
嚴麗娟, 姚智泉, 張明.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二次就業探討[J]. 現代醫院管理, 2013, 11(2): 53-55.
李曼穎, 王向群. 談精神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1999, 15(5): 281-283.
單炯, 吳曄明, 徐偉平, 等. 上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具體實踐和問題[J]. 中國醫院, 2012, 16(6): 58-59.
(收稿日期:2014-09-11)
搭建平臺,促進精神科規培醫師的二次就業
在離開基地的規培醫師中,絕大多數通過二次就業進入用人單位,投身于精神衛生事業,實現治病救人的職業價值。培訓基地管理者在培訓過程中,要積極創造就業機會,在規培醫師和用人單位間搭建平臺。2011年4月,我中心向全市20家區級精神衛生中心發出邀請,召開專題的用人單位見面會,出席率達100%,以宣講形式讓規培醫師對用人單位有了充分的了解,會上各家醫院為吸引人才的加盟紛紛亮出優厚條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中心還定期組織規培醫師參觀青浦、松江、金山等偏遠的區級精神衛生中心,實地勘察用人單位的情況;每逢就業季,將各家醫院的招錄信息及時發布給規培醫師。在各方面的措施到位后,我中心除選擇繼續深造的規培醫師外,其余的規培醫師都能在出站前順利拿到用人單位的錄用函。
積極引導,合理配置精神科人力資源
2010年上海醫院實行了“人事基本凍結”,所有醫療機構都向應屆臨床醫學畢業生關上了大門,這意味著,應屆畢業生必須先規范化培訓,后就業。規范化培訓也減少了年輕醫師在工作之初因進入低等級醫院導致訓練不規范和訓練水平過低所造成的影響[5],有了培訓質量的保證,整個精神科規培醫師的就業形勢樂觀。本文數據分析顯示,精神科規培醫師的就業呈扎堆現象。當前,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是主流,但是扎堆就業后果無論是對醫師個人未來晉升,還是醫院的發展均不利。盡管很難改變住院醫師擇業的價值判斷,如何調整這一就業格局,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在政策上予以保障,在戶籍、晉升、津貼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鼓勵規培醫師去郊區就業;另一方面,培訓基地在培訓過程中,積極介紹一些郊區、冷門的精神衛生中心,做到詳細介紹,耐心指導,必要時邀請已去這些機構工作的住院醫師現身說法,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反思問題,積極尋求突破之道
2010年至今,已經有5名規培醫師因執業醫師考試未能通過,不得不退出培訓,這意味著前期的種種付出、努力全部付諸東流,這一結果令人痛惜。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首先,我中心向規培醫師重申執業醫師考試的重要性,希望規培醫師思想上能夠重視。其次,我中心作為精神專科醫院,在一些執業醫師考核項目上整體較為薄弱,我們積極聯絡兄弟單位,委托對方培訓相關項目,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們合理調配輪轉安排,讓需要參加執業醫師考核的規培醫師,盡早完成外院內科的輪轉,鼓勵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臨床輪轉中夯實技能。
強化信念,減少規培醫師的流失
培訓開始至今已有32名規培醫師中途退出基地,從前期的學校教育,到如今規范化培訓,都凝聚著社會和個人的付出,一旦中途退出,都是衛生資源極大的浪費。信念作為一種動力,可以支撐人們朝著目標努力,克服艱難險阻。培訓基地要積極開展信念教育,學習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和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走訪基層,體會那些默默耕耘在一線的醫師為精神衛生事業所做出的犧牲,堅定規培醫師從醫的信念,樹立職業自豪感和滿足感。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期待能夠從大環境上緩解醫患間的矛盾,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醫的氛圍,讓醫生敬業樂業。
目前上海規范化培訓模式和全國規范化培訓模式尚未完全接軌,2014年2月13日,國家衛計委在上海市召開了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工作會議,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在會上宣布2015年在全國全面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這意味著全國一盤棋,所有住院醫師都要參加就業地的規范化培訓,否則將無法從事臨床工作。可以預見,一旦政策全面實施,在上海退出基地的住院醫師,特別是去外地就業的規培醫師的比例將明顯下降,這無疑是利好消息。
參考文獻
陳英耀, 唐檬, 王婧妍, 等.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階段性評估[J]. 中國衛生資源, 2011, 14(6): 358-360.
邵潔, 鄭民華. 單位人-行業內社會人-行業內衛生人—上海瑞金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初探[J]. 中國衛生, 2011(1): 78-79.
嚴麗娟, 姚智泉, 張明.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二次就業探討[J]. 現代醫院管理, 2013, 11(2): 53-55.
李曼穎, 王向群. 談精神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1999, 15(5): 281-283.
單炯, 吳曄明, 徐偉平, 等. 上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具體實踐和問題[J]. 中國醫院, 2012, 16(6): 58-59.
(收稿日期:201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