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飛++丁林寶++張玉萍
摘 要 目的:探討社區痛風性關節炎與高血壓、高脂血癥、脂肪肝、糖尿病等伴發病的關系,以及與飲食、疲勞、季節、遺傳等誘發因素的關系。方法:分析121例痛風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病程、誘發因素、發病部位、發病季節、伴發病及家族遺傳史。結果: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中有家族遺傳史23例,占19.05%。誘發因素中以飲食不潔為最主要,占61.16%。痛風急性發作多在季節交替時,占39.76%。痛風好發于下肢關節,以第一足趾關節最多,占45.45%。伴發疾病中,肥胖占80.99%,高脂血癥占52.07%,高血壓占47.11%。結論: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與飲食、疲勞、氣候等因素有關,常與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代謝性疾病并發,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好發于下肢小關節,以第一足趾關節最多見。
關鍵詞 痛風性關節 誘因 伴發病 社區
中圖分類號:R58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0-0028-04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痛風發病率顯著增高,尤其在經濟、營養狀況良好的人群。據統計,上海市男性痛風患病率高達0.77%,男女合計為0.34%[1]。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社區居民進行血尿酸水平的抽樣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778份,其中高尿酸血癥病例105例,有痛風性關節炎者23例,占2.96%[2]。可見在本社區小樣本調查中,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相當高。為更好認識痛風,分析其流行和變化趨勢,從而尋找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本文對近4年來就診于痛風門診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收集2009年3月-2013年7月就診本中心痛風門診患者121例,其中男性103例,女性18例,符合1977年美國風濕協會分類標準和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
研究方法
對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填寫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病史、既往生活方式、發作誘因、合并疾病等資料。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質量指數、腰圍、血壓及關節體征等,檢測血尿酸、血脂、血糖和肝腎功能,行肝膽胰脾腎B超檢查。將所有資料進行數據分析。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l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痛風性關節炎與年齡、性別關系
討論
痛風性關節炎是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長期組織損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可見高尿酸血癥、特征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形成,嚴重者可致關節活動障礙、畸形、腎尿酸結石及痛風性腎實質病變。痛風性關節炎常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等并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研究傾向于將原發性痛風歸屬于代謝綜合征范疇。同時,由于痛風性關節炎誤診率高,規律有效的控制率低以及患者基礎疾病的復雜和多樣性,給痛風性關節炎診治帶來了挑戰。
本組患者的發病年齡主要集中于50~70歲,占61.98%,70歲以上的老年人相對少。苗志敏等[3]對青島居民的調查顯示,痛風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女性70歲以上是高發年齡段,男性高發年齡段為50~59歲,這與本研究情況不同,可能與兩地居民生活水平及習慣不同有關。
本組研究顯示,男性發病明顯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為5.72:1。男性從40歲開始進入高發期,女性從50歲后進入發病期。由于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間接導致促尿酸排泄作用降低,使女性50歲左右絕經后痛風性關節炎發病明顯增多。痛風性關節炎好發于季節交替時,本研究中為39.89%。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界天人合一,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很大影響。節氣轉換時氣候變化,“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亦是防止宿疾復發與疾病轉危的關鍵時刻。因此,季節氣候的變化,風寒濕邪的交替,常誘使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的誘發因素呈現多樣性,但占首位的是飲食不節,本組為61.16%,其次是疲勞,占17.36%。飲食不節的食物種類也有多樣性趨勢,除海鮮和啤酒外,西式甜點、帶餡面食、帶餡糯米食品也是較常見的誘發痛風食物,這可能與人們雖然重視飲食健康,但由于對食物營養了解不全面,需要臨床醫務工作者更好更深入的進行健康管理指導。2001年,藤森新等[4]報道痛風是在遺傳基礎上的生活方式疾病,外源性嘌呤的攝入減少只能減少血尿酸生成的15%~20%,且需要長期嚴格的飲食控制,患者往往可能難以長期堅持而喪失信心。有研究證實,通過控制體重來達到飲食管理的目的,可以減少或控制痛風的發作[5]。
痛風患者多數伴有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6-7]。本研究中患者合并肥胖者占80.99%,合并高脂血癥者占52.07%,合并高血壓者占47.11%。據國內臨床資料統計,無論是家系與散發的痛風患者,超重與肥胖、腹型肥胖、高三酰甘油、高膽固醇、高尿酸均與痛風相關,應用降脂藥物治療后,三酰甘油、膽固醇、血尿酸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痛風患者易合并肥胖和高脂血癥,在治療痛風時應關注血脂和患者體重變化[8]。高血壓也是痛風患者常見的合并疾病。楊瑛等[9]證實血尿酸水平升高對高血壓發病是獨立于空腹血糖的危險因素,男性血尿酸水平升高將增加高血壓的發病危險。流行病學的調查亦證實高尿酸血癥和痛風與高血壓、代謝綜合征[10]、心腦血管疾病相關,而降尿酸治療可有效改善此類疾病的進程[11]。
高尿酸血癥及痛風與中心性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代謝綜合征,使機體產生一系列神經、體液、內分泌代謝紊亂[10]。按照國際糖尿病聯盟標準,上海15~74歲居民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為17.51%,年齡標化后為12.81%[12]。代謝綜合征在普通人群中很常見,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改變,肥胖等也與痛風性關節炎有關[13]。因此,在治療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過程中應積極糾正代謝紊亂,對于痛風的治療和減少心血管的病死率具有特別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杜惠. 上海市黃浦區社區高尿酸血癥與痛風流行病學調查[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1998, 2(2): 75-78.
晏飛, 丁林寶, 張玉萍. 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現狀分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 8(14): 165-166.
苗志敏, 趙世華, 王顏剛, 等. 沿海居民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流行特點的隨機、分層、整群抽樣調查[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 11(30): 6087-6091.
藤森新, 鄭潔. 高尿酸血癥[J]. 日本醫學介紹, 2001, 22(7): 307-309.
Snaith ML. Gout: diet and uric acid revisited[J]. Lancet, 2001, 358(9281): 525.
王慶文, 陳韌, 杜麗川, 等. 原發性痛風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內科雜志, 2001, 40(5): 313-315.
潘解萍, 顧越英. 原發性痛風及其伴發病臨床分析[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00, 21(5): 265-267.
王薈, 吳秀英, 李長貴. 痛風與脂代謝紊亂及肥胖的關系[J]. 山東醫藥, 2012, 52(5): 10-12.
楊瑛, 馬愛國, 劉濤, 等. 血清尿酸與四年后高血壓病的關系-青島港健康研究[J]. 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 2007, 7(4): 223-227.
李宏超, 伍滬生. 高尿酸血癥及痛風與代謝綜合征[J]. 臨床內科雜志, 2005, 22(12): 797-799.
Noman A, Ang DS, Ogston S, et al. Effect of high-dose allopurinolon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 a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J]. Lancet, 2010, 375(9732): 2161-2167.
盧偉, 劉美霞, 李銳, 等. 上海15~74歲居民代謝綜合征的流行特征[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06, 40(4): 262-268.
顧東風, Reynolds K, 楊文杰, 等. 中國成年人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中國成年人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05, 13(3): 181-186.
(收稿日期:2014-05-05)
參考文獻
杜惠. 上海市黃浦區社區高尿酸血癥與痛風流行病學調查[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1998, 2(2): 75-78.
晏飛, 丁林寶, 張玉萍. 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現狀分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 8(14): 165-166.
苗志敏, 趙世華, 王顏剛, 等. 沿海居民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流行特點的隨機、分層、整群抽樣調查[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 11(30): 6087-6091.
藤森新, 鄭潔. 高尿酸血癥[J]. 日本醫學介紹, 2001, 22(7): 307-309.
Snaith ML. Gout: diet and uric acid revisited[J]. Lancet, 2001, 358(9281): 525.
王慶文, 陳韌, 杜麗川, 等. 原發性痛風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內科雜志, 2001, 40(5): 313-315.
潘解萍, 顧越英. 原發性痛風及其伴發病臨床分析[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00, 21(5): 265-267.
王薈, 吳秀英, 李長貴. 痛風與脂代謝紊亂及肥胖的關系[J]. 山東醫藥, 2012, 52(5): 10-12.
楊瑛, 馬愛國, 劉濤, 等. 血清尿酸與四年后高血壓病的關系-青島港健康研究[J]. 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 2007, 7(4): 223-227.
李宏超, 伍滬生. 高尿酸血癥及痛風與代謝綜合征[J]. 臨床內科雜志, 2005, 22(12): 797-799.
Noman A, Ang DS, Ogston S, et al. Effect of high-dose allopurinolon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 a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J]. Lancet, 2010, 375(9732): 2161-2167.
盧偉, 劉美霞, 李銳, 等. 上海15~74歲居民代謝綜合征的流行特征[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06, 40(4): 262-268.
顧東風, Reynolds K, 楊文杰, 等. 中國成年人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中國成年人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05, 13(3): 181-186.
(收稿日期:2014-05-05)
參考文獻
杜惠. 上海市黃浦區社區高尿酸血癥與痛風流行病學調查[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1998, 2(2): 75-78.
晏飛, 丁林寶, 張玉萍. 社區高尿酸血癥患者現狀分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 8(14): 165-166.
苗志敏, 趙世華, 王顏剛, 等. 沿海居民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流行特點的隨機、分層、整群抽樣調查[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 11(30): 6087-6091.
藤森新, 鄭潔. 高尿酸血癥[J]. 日本醫學介紹, 2001, 22(7): 307-309.
Snaith ML. Gout: diet and uric acid revisited[J]. Lancet, 2001, 358(9281): 525.
王慶文, 陳韌, 杜麗川, 等. 原發性痛風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內科雜志, 2001, 40(5): 313-315.
潘解萍, 顧越英. 原發性痛風及其伴發病臨床分析[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00, 21(5): 265-267.
王薈, 吳秀英, 李長貴. 痛風與脂代謝紊亂及肥胖的關系[J]. 山東醫藥, 2012, 52(5): 10-12.
楊瑛, 馬愛國, 劉濤, 等. 血清尿酸與四年后高血壓病的關系-青島港健康研究[J]. 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 2007, 7(4): 223-227.
李宏超, 伍滬生. 高尿酸血癥及痛風與代謝綜合征[J]. 臨床內科雜志, 2005, 22(12): 797-799.
Noman A, Ang DS, Ogston S, et al. Effect of high-dose allopurinolon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 a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J]. Lancet, 2010, 375(9732): 2161-2167.
盧偉, 劉美霞, 李銳, 等. 上海15~74歲居民代謝綜合征的流行特征[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06, 40(4): 262-268.
顧東風, Reynolds K, 楊文杰, 等. 中國成年人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中國成年人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05, 13(3): 181-186.
(收稿日期: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