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燕
“習慣是一頑強而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習慣的不同,它們不是造就一個人,就是毀滅一個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使學生學好數學,培養起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下面我就對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談談看法。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
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而興趣是專心傾聽的根本。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教學時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時恰當地進行評價。例如,“你聽得最認真了,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啊!”“這么小的區別都被你聽到了。”我還經常這樣說:“你的小耳朵真靈!”“老師欣賞積極發言的孩子,也同樣喜歡專心傾聽的孩子……”低年級的孩子仿效意識強,往往表揚的是一個,受益的是一大片。這些評價就像興奮劑,把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一個比一個聽得認真。這些評價,看似平淡,實則在不經意間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傾聽,能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傾聽,能讓孩子更愿意說;傾聽,能幫助孩子說得更精彩。教師應把教會學生傾聽并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作為自己神圣的責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閱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沒有認真閱讀的好習慣,就會在多方面體現其弊端: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自己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如:我記得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道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直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對于后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沒把題目讀完。對于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著感覺做。如: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看兩個數字相加超過一百肯定不對,一定用減法做了,因為1-3冊只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又如:在求兩數相差的題目時,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的重要性。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審題是進行正確計算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能在學習中養成。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觀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使學生把“看、讀、思、練”結合起來,教會學生讀題、分析數量關系、理解運用算理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通過審題訓練,可以養成學生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首先,學生應讀懂題目要求,正確理解題意。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讀題、理解題的能力,明確題目中究竟要我們做什么、怎么做,然后進行計算。其次,教會學生觀察題型,正確運用定律、性質,使計算簡便。最后,審題要始終貫穿整個解題過程,既要看全題,又要看運算過程中出現的新數字、新情況,做到方法得當。正確地審題能夠保證正確、迅速地解題。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主觀意識差,在課堂上容易隨大流,別人說什么,他也跟著說什么,不經過自己的思考。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學《統計》時,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路口視頻,讓學生統計在一分中之內過往的車輛有幾輛貨車、幾輛面包車、幾輛小汽車,幾輛公共汽車。一遍放完后,很多同學都說:“老師,太快了,再來一次。”我不吭聲,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學們還是來不及記錄。然后我問學生:為什么看了兩次都未能記錄下來呢?你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有沒有辦法能又快又準確地記錄下來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記錄面包車、有的記錄貨車、有的記錄小汽車、有的記錄公共汽車,1分鐘的視頻播完后,各個小組都有了統計結果。
四、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品質;其次要注意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有序地進行思考的習慣;最后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表個人見解,主動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如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準確地表達17-8所表達的意義,學生一般表達為17減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啟發學生從減法的運算名稱、意義等多角度進行思考,就會促使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1)被減數是17,減數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幾就是17?(5)17減去多少與8同樣多?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觀察,多方引導,恰當把握時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雖然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加速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他們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