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普遍存在的誤區(qū),并指出誤區(qū)的存在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針對“如何使得中職英語課堂的導入有效化”的提問,作者提出“快、準、樂”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誤區(qū)分析 中職英語課堂教學 有效導入
近年來職業(yè)學校的發(fā)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中職學校不僅在入學招生方面獲得了家長的青睞,學校本身的硬件和軟件條件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獲得了完善。而在中職學校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文化基礎課程遭遇了巨大困境。某些文化課教師戲稱課堂為戰(zhàn)場。英語作為外來語種,課堂情況更讓人擔憂。
在尋找有效的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一個細小卻非常重要的授課環(huán)節(jié),就是“課堂導入”。
一
所謂“課堂導入”,就是用簡潔的語言或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后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在職業(yè)中學的實際英語課堂教學中,“導入”一節(jié)往往讓教師困惑不解,從而產(chǎn)生“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中職的英語課根本不用“導入”。
為了直接切入正題,節(jié)省時間,完全沒有導入的課堂設計在中職日常教學中比比皆是。教師一開口就是“Please turn to page...today we will learn...”,通常只要不是展示課、示范課、公開課等會有其他教師旁聽的課,導入往往會被無情地“摒棄”。甚至有教師聲稱“中職學校的學生英語水平差,有沒有導入都一樣”。
沒有“導入”的課其實就是一堂沒有說明“目的地”的旅程,勢必使得后續(xù)的教學舉步維艱,降低整堂課的有效化程度。
誤區(qū)之二:教師設計“導入”只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內(nèi)容完全和課程主體無關。
雖然導入主要的作用包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安撫學生的學習情緒。但是一旦導入脫軌,則學生的注意力將被引向錯誤的方向,學生的興趣也將轉(zhuǎn)移到別的方面,情緒還有可能失控。無法“接軌”到授課主體內(nèi)容的“導入”一定是無效的。
誤區(qū)之三:教師單純地把“導入”等同于單詞和詞組預習,進而形成與第一個誤區(qū)截然相反的過于冗長的“導入”誤區(qū)。
為了使課程更易于學生消化,某些教師會把導入一節(jié)變成單詞、詞組預習。鑒于中職學生的英語起點和水平較低,事先學習單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主體課文,但這只是理想效果。在中職學校,教師教單詞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學生讀著讀著,聲音越來越小,甚至失去耐心和興趣而開小差。
單詞學習本身就很枯燥,如果再以學生水平差為借口把一個單詞或詞組解釋上好幾分鐘,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出學生會呈現(xiàn)怎樣的學習狀態(tài)。可謂“導入尚未完成,學生已經(jīng)趴下”,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
那么,該如何使得中職英語的“課堂導入”一節(jié)有效化呢?
針對上述三個“誤區(qū)”,筆者提出“快”、“準”、“樂”的更正意見。
首先是在節(jié)奏上掌握“快”字要訣。
在時間上,“導入”不能為“零”,也不能拖沓冗長。
從教學環(huán)節(jié)看,導入不能沒有。實現(xiàn)課堂教學有效化的前提是有的放矢,目的性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特性之一。課堂導入的存在就是讓學生明確整堂課的學習目的,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化程度。但同時“導入”不是授課主體,它的任務僅僅是引導,所以必須“快”。總體來說,“導入”在五分鐘左右就足夠完美。太過冗長的導入只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使得“導入”無效化。從當今學生心理層面觀察,導入的“快”是必需的。早些年就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2014年夏天走進電影院的“彈幕”,向我們展示了“95后”和“00后”學生多任務處理的能力,他們生活在一個生活節(jié)奏無比快速的信息爆炸時代。他們可以同時雙開網(wǎng)絡游戲(同時用兩個賬號登錄同一個游戲)和瀏覽百度貼吧,還一邊玩著手機微信,時不時地切換到QQ和微博上。
其次,要在“快”的基礎上,準確呈現(xiàn)整堂課的重點和目標。
中職學校的學生普遍不會進行課前預復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導入”一節(jié)中幫助他們預習,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這堂課的學習目標。為了提高有效化程度,教師必須在“導入”一節(jié)給出準確而明確的課堂學習目標和重點。“準”字要訣是教師必須掌握好的。有了準確和明確的學習目標,就等于一次航行有了預設的目的地,學生不至于在半路迷航。教師也可以通過最后是否“到達目的地”判斷這堂課的效果。在準確“導入”中應該蘊含有整堂課的學習線索,用以啟迪學生思維,拓展思路。在“導入”中準確使用主體課文的關鍵詞和重點詞也可以作為單詞預習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能否準確“導入”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
最后,要在教學方法上實現(xiàn)“樂”字要訣。
所謂“樂”其實是所有教師都在追求而所有學生也一直期盼達到的一種課堂教學效果。一堂課如果從“導入”開始就讓學生感覺“疲憊”、“厭煩”,那么這堂課教師已經(jīng)一敗涂地。要做到“樂”,就得從教學方式上尋求變革。中職學生的英語水平較低,但是成績差不等于什么都差。當代中學生的生活和課堂中已經(jīng)大量融入信息化的媒介手段。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反饋不論是從量、質(zhì)或者方式上都有不同于傳統(tǒng)的變化。作為學生普遍的頭痛科目,英語課堂的有效化需要教師與時俱進跟上“學生的步伐”。
幻燈片已經(jīng)是很古老的手段了。近幾年,白板和多媒體教學平臺甚至平板電腦在教室的出現(xiàn)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知名的語言學習網(wǎng)站“滬江網(wǎng)校”上,某些知識的學習都是通過視頻、微課、音樂等多媒體手段實現(xiàn)的。網(wǎng)校的很多學生的評價是“生動”、“不枯燥”、“人性化”,等等。
最后,以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與廣大中職英語教師共勉:“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Well begun,half done.”在信息化時代,多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正在崛起。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和引導性的重要一環(huán),課堂導入必須被重視和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