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峰
摘 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改革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適應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綜合綜合能力提高,愈來愈引起廣大物理學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從“學”、“退”、“悟”等課堂教學環節出發,引導物理教師在運用不同的課堂教學方法時,不囿于固有的舊模式,而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對傳統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創造性的改革,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新途徑。
關鍵詞: 學 退 悟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的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其意思是,通過教育啟迪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初中生剛開始學習物理時,大都對物理表現出濃厚興趣,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天上的人造衛星,航天飛機,地上的汽車、火車,水中的潛水艇,無不與物理知識密切有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從各個方面為學生創設良好情境,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極其活躍、探索精神旺盛的最佳狀態,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思維領域的勞動者和收獲者。在這種心理環境下,學生樂于開展深入討論,交流心得體會,也敢于發表不同見解。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物理知識十分有利。所以,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應注意三個主要環節,即:“學”、“退”、“悟”,把教學的重點從“教”轉變為“學”,從“進”轉變為“退”,從“聽”轉變為“悟”。
所謂“學”,就是教師要研究學生,研究學法。教師備課,首先要研究教材,依據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實際,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感知材料,同時必須預測研究學生會遇到哪些問題,會產生哪些錯覺,會有哪些難解的疙瘩,怎樣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等等。總之,教師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手段,“教”受“學”支配,“教”必須服從、服務于“學”,為學生學會探究規律而教,讓學生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試看一個實例,初中物理中講到杠桿平衡規律。教師根據課文從古代傳說阿基米德抬地球的假說開始,對學生提出問題,請他們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性,幫阿基米德設計一個能抬起地球的裝置,并畫出簡圖。接著設計“將重物抬起來、怎樣使杠桿保持平衡、尋找生活中的杠桿”三個實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①怎樣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時最省力?②如果物體很輕,那么怎樣才能很容易地將它抬高?一層層的問題提出、設疑、解決直到討論結束。在此基礎上提出平衡規律假設:阻力×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動力×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不同學生對杠桿平衡規律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我們對不同的基礎的學生講授杠桿平衡規律時,提出問題,然后以實驗審視,由學生實驗,使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了新的物理環境,并且得出結論,最后教師歸納總結給出正確結論。這樣的教學學生可以接受,教學質量會有質的飛躍。
所謂“退”,就是引導學生回歸到自己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之上,使學生在此基礎上挖掘自身的知識和思維能力,循序漸進。由新憶舊,從舊探新,化抽象為具體,把復雜分解為簡單,把未知以各種方式轉化已知,促進學生自己對課程的理解與重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問題情境,提出既能夠提高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的能力,又能夠提高學生綜合智力的問題。例如在講授《浮力》有關方面的內容時,為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教師精心設計了一道題目:體積是50cm■,質量是45g的物體,將其緩緩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物體靜止后,溢出水的質量是?搖?搖 ?搖?搖?搖g.將其緩緩放入裝滿酒精的燒杯中,溢出酒精的質量是?搖?搖?搖?搖 ?搖g.(ρ■=0.8×10■kg/m■)這樣的題目情境看似簡單,而實際上并不簡單,題中綜合了有關質量、密度、壓強等許多物理概念,學生解答這樣的問題必須經過認真地思考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正確答案。
所謂“悟”,就是學會研究、解決課題。物理學習是一種十分復雜的認知活動,學生能完成這一活動,靠的就是學生自身具有的物理學習悟性。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有關材料,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各種可能的假設和答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必然出現“百家爭鳴”、“放”的局面,其中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這時需要通過評價比較,擇優集中,對錯誤的要正視、引導,要以錯為鑒,要“收”。“放”與“收”的調節是課堂施教成敗的關鍵環節。為此,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教師要調節好學生,通過調節使課堂有張有弛,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引導學生“悟理”,使學生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促使其掌握知識。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其最終目的是發展學生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注重以學生為本的“學”、“退”、“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課堂模式教學環節,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教師能夠堅定不移地貫徹這三個環節,則必將最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2]吳杰.教學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3]陳佑清.課程即學生發展資源——對課程本質理解的一個新視覺.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陳時見.課程與教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