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受能源資源稟賦的影響,江西省形成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的階段,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快速增長,低碳經濟發展面臨著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利用綜合效率低下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必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降低能源強度,發展低碳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關鍵詞]低碳經濟;制約因素;比較分析;江西省;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5-0097-06
[作者簡介]楊錦琦(1963—),女,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經濟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Abstract: Low-carbon econom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mpact of energy resources endowment, Jiangxi Province formed a coal-dominated energy structure and relied on lean coal 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volume kept rapid growth and low-carbon economy was facing inefficiency and many other constraints in the fiel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structure, energy utilization. Therefore, a path towards low-carbon economic growth requires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duc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 restraining factors; comparative analysis; Jiangxi province; path selection
2003年英國政府發布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①低碳經濟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實現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江西省是中部地區欠發達省份,已初步形成以汽車、航空及精密儀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屬制品加工、中成藥和生物制藥、電子信息和現代家電產業、食品工程、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等為核心的產業體系。然而,江西省能源資源十分匱乏,“少煤、缺油、缺氣”是江西省能源結構特點,能源需求對外依賴度在50%以上,以高耗能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決定了江西省必須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一、江西省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從“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到“生態立省、綠色發展”;從“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到“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從生態建設,到生態保護,再到轉方式發展生態經濟,江西低碳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江西省早就將半導體照明(LED)、太陽能光伏等產業立為戰略性重點產業,并于2009年發布了國內首個省級低碳經濟發展白皮書——《綠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綱要》,提出了江西建設低碳經濟的基本原則、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等,闡述了江西發展低碳經濟的產業布局思路:建設三大產業群—低碳農業產業群、低碳工業產業群和現代旅游產業群,并發揮11個重點示范城市的帶動作用,形成科學的城市低碳產業布局。
(一)低碳產業初具規模
江西省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低碳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南昌、吉安、贛州為重點;南昌高新區是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金廬軟件園是“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半導體發光材料及器件(LED)、電子材料的研發和生產規模處于全國同行業領先地位。同時,江西省在發展低碳經濟戰略方面抓住時機,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加快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推廣速度。江西省目前現有的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以及在服務外包、綠色農業、生物醫藥等低碳產業等方面在國內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二)新能源發展取得成效
江西省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水電開發利用程度位居全國前列,風電、光伏、天然氣、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體系初具雛形。有關部門加大了新能源利用力度,開發利用鄱陽湖風電,磯山湖、長嶺、大嶺等風力發電場已相繼并網發電;作為江西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光伏產業,擁有國內一流的生產規模,工藝技術處于領先地位,擁有一流的骨干企業,江西省半導體照明(LED)產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優勢明顯。通過多年的發展,南昌在LED領域的科研與產業化水平在全國已占有重要地位,南昌國家高新區LED產業基地已初步形成以晶能光電、欣磊光電等公司的外延片為上游產業;晶能光電、欣磊光電、聯創光電等公司的芯片制造為中游產業;聯創光電、聯創博雅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中業景觀照明的光源、燈具、LED顯示屏、聯創致光科技的手機背光源為下游產業的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①endprint
(三)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發展迅速
截至2014年6月10日,江西省共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85個,估計年減排量8263601tCO2e;截至2014年7月14日,江西省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成功注冊項目57個,估計年減排量5530995tCO2e,截至2014年7月31日,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獲得經核證減排量(CERs)簽發項目24個,估計年減排量1979310tCO2e。江西省清沽發展機制項目主要以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收利用甲烷和煤層氣為主,減少了溫室氣體減排。
(四)生態建設成效明顯
江西省是森林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之一,2012年全省森林覆蓋率由60.05%提高到63.1%穩居全國前列,已建成自然保護區18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3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770.2萬畝,占全省土地面積的7.1%,新增國家園林城市3個。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76.3%提高到81.8%,11個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省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76.3%提高到81.8%,重金屬污染源綜合治理項目完成14個,城鎮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二、江西省低碳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比較分析
江西省的經濟增長方式以高能耗、高污染為特征的,而傳統的經濟方式具有連貫性,使得江西省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低碳經濟發展與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等密切相關。通過對制約因素的比較分析,找出制約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節能減排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結構
從表1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產業結構的演變特征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比重則呈現上下波動的態勢。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逐年均有小幅度下降,從2005年的17.9%逐年下降,到2012年下降到11.8%左右;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33%左右上下波動,處于比較平穩的狀態,增速較為緩慢,2012第三產業比重為34.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2005年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47.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07個百分點,到2012年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增長為53.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3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仍然處于量的擴張階段。由此可見,江西省產業結構同全國相比,第二產業偏高,第三產業偏低,而且產業結構調整緩慢,江西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比重仍然停留在以工業為主導的狀態,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由于經濟結構不協調,導致能源需求量比較大,產業結構直接影響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制約了低碳經濟發展。
(二)能源結構
從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2005年全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70.8%,2012年全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下降為66.6%。相比較,2005年江西省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2012年江西省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70%,仍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江西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70%以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基本穩定,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煤炭消費所占的比重有升有降,與全國不斷下降的趨勢相悖,同時與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不相符;江西省石油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石油消費量的變化幅度不大,總體百分比在15%以上。江西省天然氣和水電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天然氣和水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其變化幅度不足以改變能源結構整體狀況,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這種能源消費結構的“高碳性”特征,必將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勢必成為低碳經濟發展進程中重要的制約因素。
(三)城市化水平
近年來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江西省積極推進城市建設,城市化得到了迅猛發展。從表3可以看出,江西省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2005-2012年江西省城市化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截至2012年底,江西城市化率超過了47.5%。根據雷·諾塞姆的“S”型曲線城市化進程規律,可以發現江西省處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階段(30%<城市化率<70%),城市化快速推進,導致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城鎮人口占比逐年上升,對于目前尚處在高速度城市化歷史進程中的江西省來說,已經形成的以工業為主導的“高碳經濟”模式對能源的需求必然十分巨大,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使能源消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多,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對低碳經濟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四)能源強度
從表4可以看出,2005-2012年江西省能源強度處于一個相對較低水平狀態,江西省能源強度低于全國能源強度平均水平,2005年江西省能源強度為1.0565噸標準煤/萬元,低于全國能源強度平均水平1.2761噸標準煤/萬元17.2%,但是比起發達省份還是存在差距,比北京能源強度0.7923噸標準煤/萬元高33.34%,比浙江能源強度0.8967噸標準煤/萬元高17.82%,比廣東能源強度0.7945噸標準煤/萬元高32.98%。2012年江西省能源強度為0.5586噸標準煤/萬元,低于全國能源強度平均水平0.6964噸標準煤/萬元24.67%。仍然比北京能源強度0.4238噸標準煤/萬元高31.81%,比浙江能源強度0.5563噸標準煤/萬元高0.413%,比廣東能源強度0.5401噸標準煤/萬元高3.43%,雖然與浙江、廣東、上海之間存在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是與北京之間存在差距還是比較大,能源利用綜合效率不高。
綜上所述,由于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處于高耗能階段,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能源需求將呈剛性增長,在能源消費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必將導致碳排放量增加,嚴重制約江西省低碳經濟的發展。endprint
三、江西省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江西省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的階段,面臨產業結構重型化,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城鎮規模快速擴張,能源利用率低等因素制約著江西省低碳經濟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因此,必須從江西省的省情出發,因地制宜,穩步發展低碳經濟。
(一)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低碳化
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以有色金屬、鋼鐵、汽車、船舶、石化、輕工、紡織、裝備制造、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利用高新技術,提高傳統產業的裝備和技術水平,降低能源消耗;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動力汽車、民用航空、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稀土新材料產業,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強化協作配套,加強示范推廣,推動新動力汽車產業跨越發展;積極參與國家大飛機項目,逐步形成由主干產業、分支產業和配套產業構成的航空產業體系,構建民用航空優勢產業;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及生物能源為重點,培育壯大生物產業集群。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會展、工程設計、文化創意、信息咨詢、法律和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建設若干個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服務外包基地;積極拓展教育培訓、醫療保健、休閑娛樂,養老護理等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貿易、社區服務、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建立健全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探索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推進農業低碳化,實施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發展優質、無污染的農業,最終實現低碳農業。①
(二)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能源低碳化
基于江西省能源生產和消費長期過度依賴煤炭的省情,應加快優化能源結構,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在能源構成與消耗中的比重,大規模推行和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積極有序地開發水電,江西水能資源豐富,全省理論蘊藏量684.56萬千瓦,500千瓦及以上的技術可開發量577.97萬千瓦,重點建設峽江、石虎塘、井岡山、龍頭山、永太等大中型水電站,加快對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信江、撫河、遂川江北支等流域中小水電開發;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全省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6000萬千瓦,其中技術可開發量約310萬千瓦,年發電量62億千瓦時,以鄱陽湖陸地以及部分高山風資源較好區域為重點,建設一批風電場,適時啟動鄱陽湖淺灘風電開發,同時積極推進一批風電項目前期工作;適度發展太陽能發電,江西省年太陽能總輻射在1113千瓦時/平方米-1316千瓦時/平方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238千瓦時/平方米,每年太陽能輻射到江西面積上的能量折合標準煤252.7億噸。利用荒漠化土地資源,采用先試點,后鋪開的方式,建設并網型地面光伏電站;加快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江西省生物質能年可利用總量約1395萬噸標準煤。②
(三)發展低碳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開展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等的研發;產學研聯手,共同發展低碳技術,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現有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優勢,通過整合資源,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團隊,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平臺,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以低碳技術開發利用為著力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強化節能低碳技術應用轉化與工程化,開展對接推廣節能,實現資源共享、互助共贏;積極探索與發達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研究機構之間,以及非政府組織和協會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為低碳經濟發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開展項目技術合作、經驗交流及能力建設等形式的合作活動。
責任編輯:王 琦endprint
三、江西省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江西省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的階段,面臨產業結構重型化,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城鎮規模快速擴張,能源利用率低等因素制約著江西省低碳經濟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因此,必須從江西省的省情出發,因地制宜,穩步發展低碳經濟。
(一)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低碳化
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以有色金屬、鋼鐵、汽車、船舶、石化、輕工、紡織、裝備制造、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利用高新技術,提高傳統產業的裝備和技術水平,降低能源消耗;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動力汽車、民用航空、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稀土新材料產業,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強化協作配套,加強示范推廣,推動新動力汽車產業跨越發展;積極參與國家大飛機項目,逐步形成由主干產業、分支產業和配套產業構成的航空產業體系,構建民用航空優勢產業;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及生物能源為重點,培育壯大生物產業集群。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會展、工程設計、文化創意、信息咨詢、法律和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建設若干個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服務外包基地;積極拓展教育培訓、醫療保健、休閑娛樂,養老護理等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貿易、社區服務、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建立健全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探索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推進農業低碳化,實施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發展優質、無污染的農業,最終實現低碳農業。①
(二)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能源低碳化
基于江西省能源生產和消費長期過度依賴煤炭的省情,應加快優化能源結構,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在能源構成與消耗中的比重,大規模推行和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積極有序地開發水電,江西水能資源豐富,全省理論蘊藏量684.56萬千瓦,500千瓦及以上的技術可開發量577.97萬千瓦,重點建設峽江、石虎塘、井岡山、龍頭山、永太等大中型水電站,加快對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信江、撫河、遂川江北支等流域中小水電開發;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全省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6000萬千瓦,其中技術可開發量約310萬千瓦,年發電量62億千瓦時,以鄱陽湖陸地以及部分高山風資源較好區域為重點,建設一批風電場,適時啟動鄱陽湖淺灘風電開發,同時積極推進一批風電項目前期工作;適度發展太陽能發電,江西省年太陽能總輻射在1113千瓦時/平方米-1316千瓦時/平方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238千瓦時/平方米,每年太陽能輻射到江西面積上的能量折合標準煤252.7億噸。利用荒漠化土地資源,采用先試點,后鋪開的方式,建設并網型地面光伏電站;加快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江西省生物質能年可利用總量約1395萬噸標準煤。②
(三)發展低碳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開展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等的研發;產學研聯手,共同發展低碳技術,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現有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優勢,通過整合資源,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團隊,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平臺,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以低碳技術開發利用為著力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強化節能低碳技術應用轉化與工程化,開展對接推廣節能,實現資源共享、互助共贏;積極探索與發達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研究機構之間,以及非政府組織和協會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為低碳經濟發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開展項目技術合作、經驗交流及能力建設等形式的合作活動。
責任編輯:王 琦endprint
三、江西省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江西省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的階段,面臨產業結構重型化,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城鎮規模快速擴張,能源利用率低等因素制約著江西省低碳經濟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因此,必須從江西省的省情出發,因地制宜,穩步發展低碳經濟。
(一)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低碳化
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以有色金屬、鋼鐵、汽車、船舶、石化、輕工、紡織、裝備制造、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利用高新技術,提高傳統產業的裝備和技術水平,降低能源消耗;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動力汽車、民用航空、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稀土新材料產業,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強化協作配套,加強示范推廣,推動新動力汽車產業跨越發展;積極參與國家大飛機項目,逐步形成由主干產業、分支產業和配套產業構成的航空產業體系,構建民用航空優勢產業;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及生物能源為重點,培育壯大生物產業集群。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會展、工程設計、文化創意、信息咨詢、法律和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建設若干個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服務外包基地;積極拓展教育培訓、醫療保健、休閑娛樂,養老護理等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貿易、社區服務、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建立健全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探索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推進農業低碳化,實施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發展優質、無污染的農業,最終實現低碳農業。①
(二)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能源低碳化
基于江西省能源生產和消費長期過度依賴煤炭的省情,應加快優化能源結構,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在能源構成與消耗中的比重,大規模推行和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積極有序地開發水電,江西水能資源豐富,全省理論蘊藏量684.56萬千瓦,500千瓦及以上的技術可開發量577.97萬千瓦,重點建設峽江、石虎塘、井岡山、龍頭山、永太等大中型水電站,加快對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信江、撫河、遂川江北支等流域中小水電開發;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全省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6000萬千瓦,其中技術可開發量約310萬千瓦,年發電量62億千瓦時,以鄱陽湖陸地以及部分高山風資源較好區域為重點,建設一批風電場,適時啟動鄱陽湖淺灘風電開發,同時積極推進一批風電項目前期工作;適度發展太陽能發電,江西省年太陽能總輻射在1113千瓦時/平方米-1316千瓦時/平方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238千瓦時/平方米,每年太陽能輻射到江西面積上的能量折合標準煤252.7億噸。利用荒漠化土地資源,采用先試點,后鋪開的方式,建設并網型地面光伏電站;加快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江西省生物質能年可利用總量約1395萬噸標準煤。②
(三)發展低碳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開展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等的研發;產學研聯手,共同發展低碳技術,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現有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優勢,通過整合資源,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團隊,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平臺,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以低碳技術開發利用為著力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強化節能低碳技術應用轉化與工程化,開展對接推廣節能,實現資源共享、互助共贏;積極探索與發達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研究機構之間,以及非政府組織和協會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為低碳經濟發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開展項目技術合作、經驗交流及能力建設等形式的合作活動。
責任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