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雷
2014年7月13—15日,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FFU)與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北京代表處聯合主辦的“多學科視野下的環境挑戰再闡釋”中德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后京都時代的國際環境政治格局和中國全面啟動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中歐學界更深入地探討人類社會面臨著的環境挑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背景與語境。當代中國既需要更多地了解借鑒歐美國家闡釋與應對生態環境難題的已有經驗教訓和最新趨勢,也需要將正在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對話?;诖?,本次會議從環境科學不同學科視角,圍繞“可持續發展及其領導者”、“綠色城市創建與城鎮化”、“綠色科技創新與新能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話語與實踐”等議題展開討論與對話,以期推動中歐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從而有助于更有效地應對人類21世紀面臨的環境挑戰。
一、當代環境挑戰的新闡釋
對于當今世界,尤其是當代中國所面臨著的生態環境挑戰,國家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教授將其概括為“風險與機遇共存”。在他看來,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35年來的經濟快速增長,我國正面臨著包括環境質量風險、人群健康風險、社會穩定風險、生態安全風險、區域平衡風險等在內的多重挑戰,另一方面,這些生態風險明顯存在著正反兩個方向的抑制性和強化性因素。因此,應對上述生態風險的正確選擇,就是全面落實十八大及其三中全會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戰略,而具體到生態環境領域,就是全力謀劃實施一種“整體優化的環保戰略”。
山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張波教授集中闡述了發展中地區的生態環境挑戰及其應對。他認為,無論就國家層面還是區域層面來說,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環境惡化,正在成為必須高度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主導性經濟秩序的內在缺陷(環境代價外部化及其轉移)和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焦慮心態,共同造成了這些地區不斷加重的生態環境困境。發展中地區的環境問題,其實質是局部與整體、眼前與長遠的關系問題,說到底是經濟問題、民生問題,長期發展下去則必然成為政治問題。因此,發展中地區的環境問題,既需要宏觀層面上的綜合性協調和制度創新,也需要這些地區更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的環境定律”(長期漠視公眾環境質量需求的經濟發展遲早會陷入一種不可持續的困境),更主動地把環境質量考量納入到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過程之中。尤其是,經濟產業與結構的深度綠化,具有難以預估的綠色變革潛能。
柏林自由大學馬丁·耶內克(Martin Janicke)教授專題討論了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跨國性生態現代化效應。除了全國層面上由政治行動發動的政策、市場增長和革新之間的相互強化,國際層面上也明顯存在著技術與革新從先驅性國家向周邊國家的擴散,同時還有次國家層面上的技術與革新擴散。也就是說,能源結構的轉型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經濟與社會轉型的引導性領域,其影響絕非僅限于能源供應與消耗本身。作為最早提出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歐洲學者,他盡管并不一般性否認結構性變革的重要性,但仍認為當代資本主義還存在著技術與管理因素主導下的巨大變革潛能。
北京大學郇慶治教授則著重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概念和理論作為一種政治生態學話語的演進及其可能的闡釋。在他看來,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可以理解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演進的環境政治話語的延續,就此而言,它與環境保護基本國策論、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有著相當程度的承繼性;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實踐又確實蘊含了黨和政府對我國新時期生態環境挑戰的新型認知,或者說是一種嶄新的綠色政治共識,依此而言,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一種既“深紅”(強調社會經濟制度革新)又“深綠”(強調個體價值觀革新)的激進變革政治。
二、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及其“中國角色”
對于哥本哈根之后的國際氣候變化政治,北京大學張海濱教授結合不久前在內羅畢舉行的首次聯合國環境大會,論述了全球環境管治體系正在發生著的新變化,以及中國應該采取的適當戰略。在他看來,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環境問題正日益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與強烈關注的政治議題,而環境問題的整體性與綜合性應對也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政治認同,但在國際社會內部,無論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還是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都開始出現一種立場多元化的傾向,這無疑為未來的全球環境管治提出了更多的挑戰。而無論是從內政還是外交的角度看,中國都必須考慮如何發揮一種更加主動性的角色,尤其是用事實證明:“我們同時是問題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中山大學王學東博士則系統回顧了中國氣候變化應對政策的演進,并深入分析了一般性政策支持態度與巨大政策落實虧空之間的反差。他認為,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國,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費國,我們對于所擔負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責任已經逐漸得到確認,并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性政策(文件)。但總體來說,這些政策由于缺乏從上到下的貫徹落實制度與機制,又由于更為廣泛的經濟增長壓力、勞動就業壓力和社會穩定壓力,大量的政策工具或手段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他總的看法是,對經濟現代化的持續追求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將使中國的氣候變化應對之路漫長且艱辛,國際社會和國內公眾對此都必須有一個理性的預期。
柏林自由大學克斯汀·圖斯(Kerstin Tews)博士具體探討了歐洲能源政策與氣候政策的一體化以及對德國正在實施的能源轉型的影響。在她看來,至少就目前來看,一體化并不是歐洲能源政策與氣候政策領域的最主要特征;相反,該政策領域同時呈現為權力向超國家和次國家層面上的轉移。相應地,她認為,歐盟的宏大能源轉型目標與管治體制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相匹配性,而正是這一點將會對德國正在實施的能源轉型的政治意愿與行動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影響。
此外,濟南大學李慧明博士專題分析了美國因素對于國際氣候變化政治的無序性影響。他認為,世界經濟政治秩序轉型過程中美國整體實力的下降,以及它對世界霸權地位的竭力維持,共同造成了目前全球環境政治的制度碎片化趨勢和世界性領導權缺乏。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郭晨星博士則詳細介紹了該公司作為“央屬企業”在具體貫徹國家節能減排政策要求中取得的成效以及所面臨著的挑戰。在她看來,國家政策的進一步調整,可以使國有大型企業在經濟與產業結構綠化中扮演一個更加積極與主動的角色。endprint
三、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政策比較
與會德國學者幾乎都把(化石)能源結構轉型視為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或“政策抓手”。柏林自由大學的米蘭達·施羅伊爾斯(Miranda Schreurs)教授詳細闡述了德國正在發生著的“去碳化”能源轉型,認為未來30年中,德國將會由目前的煤炭供電比重40%左右逐漸調整為可更新能源比重80%左右,因此,最值得關注的也許是隨著能源供應與消費模式變革而來的新型生態風險或環境問題,比如太陽能供應的穩定性以及太陽能生產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多特·奧爾霍斯特(Dorte Ohlhorst)博士具體分析了影響德國能源結構轉型順利實施的一些社會與政治因素,在她看來,多重管治層面與角色之間(尤其是聯邦政府與聯邦州政府以及歐盟機構之間)的更有效協調是最為重要的方面。西比爾·斯圖爾(Sibyl Steuwer)博士則實例分析了歐盟《歐洲能效指令》的落實對于改善能效管治的戰略層面影響,她認為,盡管歐盟成員國在具體路徑上有所不同,但能效要求或框架的確構成了成員國層面上改善其管治的重要動力。
相比之下,山東大學李昕蕾博士系統論述了中國的可更新能源政策工具的演進,以及這方面變化對中歐能源合作可能帶來的影響。在她看來,可更新能源領域已經成為國內政策改變同時具有國際性影響的重要實例。河海大學劉賀青博士具體分析了歐盟海洋能源政策的演革以及對于中歐能源合作的近期影響,并認為這一目前尚屬欠發達的議題領域必將會產生更為長遠性的影響。外交學院酈莉博士則以中美歐三方碳交易制度的創建過程為例,具體分析了低碳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公共領導權”問題,認為“公共領導權”并非一個不可逾越的難題。
在能源議題之外,柏林自由大學阿希姆·布倫內格拉伯(Achim Brunnengraber)教授和克斯廷·約根森(kirsten Jorgensen)博士,分別從地球的生態資源限制和社會政治分析視角,闡述了低碳社會或可持續社會轉型中的生態與社會政治向度,認為單純的經濟技術考量有其內在的局限性。北京大學韓凌博士具體分析了中歐在預防與處置重金屬污染問題上的政策異同,以及相互之間學習借鑒和項目合作的可能性。中國人民大學杜輝博士基于風險預防原則,對中歐之間正在開展的環境規制改革作了比較分析。湖北大學的龔哲博士則詳細闡釋了新修改的《環保法》,尤其是其中對于地方政府責任的法律新規以及未來可能會面臨著的落實難題。此外,北京林業大學的林震教授還結合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制度創新實踐,探討了可持續社會轉型中制度與體制革新的極端重要性。
四、生態文明建設與替代性政治
對于我國近年來變得日漸頻繁的環境政治社會動員事件,中國人民大學冉冉博士專題探討了政治話語在環境政治社會動員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與政治語境下尤為關鍵。南京林業大學郭輝博士具體分析了城市“霧霾”現象的政治議題化過程,認為它已經由一種客觀局部性的環境難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經過重釋(構)的民生政治議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丙強博士利用“鄰避”(“不要在我家后院”)理論,分析了我國城鄉不斷發生的環境沖突的深層原因以及應對策略,認為政府必須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介入、協調與應對之道。山東師范大學劉穎博士則在資源動員理論視角下,實例分析了廈門PX公眾抗議事件中的大眾政治社會動員及其特點,認為物質性資源和非物質資源的雙重動員成功是其最為重要的支持性方面。此外,柏林自由大學卡羅拉·布勞恩-萬克(Karola Braun-Wanke)女士還詳細介紹了柏林自由大學開展的“可持續社會學習計劃”——通過大學、中小學與社會之間的合作,來培養年輕一代的可持續社會領導者。
作為對環境挑戰的上述主流性闡釋的重要補充或“矯正”,山東大學張淑蘭教授闡述了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新進展及其深層綠色變革意蘊,認為生態女性主義同時對父權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批評,有助于解釋我們所面臨著的環境挑戰的深層根源。中央編譯局劉仁勝博士系統論述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對于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城鎮化的啟示意義,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真正成功將取決于我們對科學技術、經濟、城鄉關系等諸多根本性問題的正確理解。河南理工大學王燚博士嘗試性闡發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美學向度,認為生態審美教育將同時扮演一種挑戰現實與想象未來的解放性作用,不容小覷。華東師范大學姚曉娜博士則著重闡釋了深生態學哲學與倫理對于我國綠色城鎮化的啟迪價值,認為我們需要借助不同的思想資源或路徑(包括深生態學)返回到人類生活或生存的根本,也就是重構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
五、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人類社會所面臨著的“環境挑戰”,不僅在于生態環境問題本身日益錯綜復雜的態勢和局面,還在于我們通常視為理所當然的那些理論闡釋和政策應對。也正因為如此,這種多學科視野下的“環境挑戰再闡釋”以及中德(歐)之間的交流對話,就具有一種特別的方法論反思與相互啟迪的意義。比如,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創立者馬丁·耶內克教授就一再表示,中國學界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話語分析以及其他的激進話語闡釋,對于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以及他本人,都是一種“再啟蒙”。
[作者簡介:賈 雷(1990—),男,山東青州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 100871)]
責任編輯:胡穎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