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紅
摘 要 目的:探討社區預防與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社區糖尿病患者60例,分為干預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臨床護理,干預組則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方式。1年后對比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程度、自護能力及足部潰瘍發生數。結果:干預組無足部潰瘍發生,而對照組為6例(P<0.05)。干預組對疾病了解程度和自護能力得分分別為9.32±0.08和9.13±0.87,而對照組為7.53±1.39和7.17±1.0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開展社區預防性護理干預療效較好,能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發展。
關鍵詞 糖尿病足 社區預防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0-0039-0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動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1]。在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中,糖尿病足是最為嚴重的一種,易致殘,其病因是糖尿病導致外周血管及運動神經出現病變,引起患者局部缺血、足部變形、感覺障礙以及合并感染。國內糖尿病的患病率達8.82%,糖尿病患者近9 230萬,患者人數位居世界第一。有研究顯示,1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足潰瘍或壞疽,是截肢、致殘的主要原因,截肢率高達26.4%[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相關知識,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管理,對預防糖尿病足能起到積極作用[3]。因此,在社區采取早期干預措施,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預防教育及正確而有效的足部保健護理,可顯著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率及致殘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擇我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為42~79歲,平均(58.88±5.19)歲;糖尿病病史為1~17年,平均(6.33±1.57)年。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史等具可比性,(P>0.05)。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遵醫用藥的指導、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等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干預基礎上,給予預防性護理干預,將糖尿病足作為一項重點進行護理。①嚴格控制血糖。若血糖長期處于較高水平,容易因神經營養障礙而導致足部變形,同時由于高血糖損害吞噬細胞及中性白細胞的功能,反復損傷將嚴重影響傷口愈合,導致足部潰瘍。因此,控制血糖是至關重要的預防措施,可有效防止或延緩周邊神經及血管的病變趨勢,降低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定時使用胰島素或服用各類降糖藥物,并制定相應的日常食譜,改善新陳代謝,促進足部病變的好轉。②足部檢查及護理指導。使糖尿病患者不僅關注血糖變化,更重視足部病變,充分認識其危害性,掌握正確的防護知識,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使用醫學模型向患者演示足部檢查方式,一般從足跟、足底到足背,再仔細檢查足趾縫,有無皮膚破潰,通過按壓檢查有無感覺異常,是否有異常突起。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入院就診。③足部清潔。囑患者每日用溫水清洗足部,水溫不能太高,在38~40 ℃,避免燙傷[4]。先用雙手探查水溫,感覺水溫適宜后,再將雙足浸入水中,每次浸泡10~15 min[5]。洗后用柔軟干毛巾擦干,包括足趾縫。涂抹適量潤膚乳,以保持足部皮膚潤滑,防止皸裂發生。④運動中的足部護理。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治療措施,而大部分的運動均需要足部參與。運動前適當活動,選擇合適鞋子。⑤正確修剪趾甲。告知患者,可在洗腳結束后再剪,此時趾甲不會過硬。用指甲刀橫向直剪,趾甲長度與趾尖同一水平即可。修剪趾甲,2次/周,避免指甲刀剪傷皮膚。指甲刀要注意清潔,防止感染。不可搔抓皮膚,不可使用刺激性消毒水擦拭足部皮膚。⑥選擇合適的鞋襪,宜棉質布鞋或真皮皮鞋。護士要告知患者穿圓頭、厚底、軟底和透氣性好的鞋子,在容易摩擦的部位可放置棉花,穿棉線襪等。一定要合腳,不能穿尺碼小的鞋子和有摩擦的鞋子,才能保護足部,并保持鞋子的清潔和干燥,如有破損,要換新鞋,新鞋穿著時間不宜過久。最好選擇吸水性好、純棉、淺色襪子,頸口要松。⑦防止凍傷、燙傷和外傷。糖尿病患者由于足部病變致足部感覺不敏感,容易受傷。一旦發生創傷,傷口不易愈合,且極易感染。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三傷。冬天注意保暖,但要避免用溫水及火爐取暖。⑧足部按摩護理。全面按摩足部反射區和穴位,可有效通過神經反射,啟動人體的調節代謝機制,從而快速而有效地調節血糖。其次,足部血液循環相當于“第二心臟”,刺激足部反射區和穴位,能使血管擴張,全身血流量增多,血液循環加速,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組織缺血缺氧,使神經得到充分營養,可有效預防糖尿病足部病變的發生。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從趾尖開始向近端按摩,手法不宜重,力度應柔和、平穩,以患者微感疼痛為宜。足部按摩開始時,雙手由下至上揉搓足部及小腿,使皮膚發紅,患者感到足部發熱為度,重復刮壓每個反射。
觀察指標
隨訪患者1年,比較兩組患者足部潰瘍發生情況、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和自護行為。由護士評價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和自我護理能力,并對患者提問,根據回答給予評分,滿分為10分。得分高表示知識了解多,自護能力好。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x±s表示,干預組與對照組的比較采用t檢驗及×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護理干預l2個月后,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患者經過預防性干預護理后,足部潰瘍發生少(20%比0%),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好[(7.53±1.39)分比(9.32±0.08)分],自護行為得分高[(7.17±1.03)分比(9.13±0.8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通過增加糖尿病及糖尿病足常識的護理干預,能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識,進而為糖尿病足的預防提供有效保證。
討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本中心采取預防性護理干預,使患者自身充分了解疾病知識,提高認識,增強自我防護及護理能力,從而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通過臨床觀察總結,預防性護理干預應從足部的日常自我檢查、足部清潔、運動防護、控制血糖等多個方面綜合實行。其中,通過每天的認真檢查,可以早發現,早干預,提高療效,有利于患者減輕心理壓力,保持樂觀心態。此外,采取運動防護,不但能達到合理運動的效果,還能防止足部的運動損傷。另外,目前糖尿病足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處理不當,可導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殘,甚至危及生命,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糖尿病足預防是關鍵,采取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地預防糖尿病足,降低其發生率。社區護理干預對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提高糖尿病患者足部護理知識、防治糖尿病足有重要作用。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并發癥,并發癥的防治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因此,糖尿病的社區護理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社區醫院培養出更多的糖尿病專業醫護人員,加強社區預防與護理干預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能進一步降低并發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足,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李建榮. 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05, 11(2): 156-157.
鄧武權, 余瓊武, 陳兵, 等. 老年糖尿病足截肢相關因素分析[J]. 實用老年醫學, 2009, 23(3): 183-186.
童奧, 袁群, 唐紅, 等. 病程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探討[J]. 護理學報, 2007, 14(3): 13-15.
楊岳, 房輝, 孫雪玲, 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足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11): 87-88.
佘廣玉, 徐桂華, 楊莉, 等. 足底穴位按摩對高危糖尿病足神經電生理干預作用[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27(2): 131-133.
(收稿日期:2014-06-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