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方
賣魚貨像賣晶圓,可能嗎?“媽媽魚”創辦人與股東清一色是工程師,他們帶入科技業生產流程概念,讓傳統魚貨產銷,多了新面貌。
“我們這邊抓到100公斤夏威夷海鰱,趕快派車來拿,”船長還沒返航,急著用手機通報,就像在跟時間賽跑。
此時方過午夜,多數人們正進入酣睡,但高雄林園中蕓港邊卻十分忙碌,零下20攝氏度保鮮的冷凍車頻繁往返,等待漁獲回港。
不同于其他漁船會等到清晨后才開始處理,再把魚獲賣給大盤商;這些魚的處理方式很不一樣,漁船上裝設最先進的水冰保鮮設備,一進港立刻送到車程10分鐘內的工廠處理。
黃金6小時精準流程殺魚
“我們實驗過無數次,才建立一套SOP,搶捕魚后的黃金6小時,”38歲的天虹科技暨媽媽魚董事長王偉旭,想起摸索如何處理鮮魚,堅持不添加任何化學保鮮劑的日子,話匣子自然打開。
來到工廠,鐵桌子像手術臺般一塵不染。每個人員都戴著手套、口罩、雨鞋,穿著潔凈袍待命。等魚一送到,第一道關卡,拿起電動除鱗刀去鱗,接著到下一站,熟練地去腮、去肚,第三站再用特調逆滲透鹽水洗凈魚身,然后真空包裝,快速送入零下60攝氏度的冰庫,一切就像高科技生產線般流暢。
“異類”的鮮魚處理流程,背后其實有半導體高科技基因。
這家竹科人士最愛的知名生鮮海魚超市“媽媽魚”背后的大股東,清一色是工程師出身,從半導體元件業跨界漁業,更用科技業精準的態度,來研發處理魚的流程。
話從頭說起,2000年時,天虹科技副董事長羅偉瑞、董事丁圣義、總經理黃見駱,是美商應材派駐聯電、臺積電的駐廠經理,一起認識了當時的聯電工程師王偉旭后,竟開啟一段創業奇緣。
2002年,羅偉瑞和丁圣義合資70萬元新臺幣,跳出來創業,在新竹湖口12坪大的辦公室起家,接著說服黃見駱加入。一開始先代理銷售半導體精密陶瓷耗材,接著再經營半導體機臺必備、負責隔絕空氣的蛇腹管元件,靠著在晶圓廠累積的知識和人脈,賺到第一桶金。
直到現在,天虹已是中國臺灣最大半導體蛇腹管及陶瓷供應商,不僅聯電、臺積電、三星都是大客戶,幾乎亞太所有半導體廠、DRAM、面板廠都跟天虹買零件。公司未上市,一年營收超過6億元新臺幣。
而王偉旭這個大家共同的朋友,因為家中三代捕魚,時常拿海魚饗好友,吃著吃著,竟讓天虹科技的三位創辦人意外吃出事業的新點子。
羅偉瑞想起,因為王家的鮮魚實在太好吃,大家興起賣魚的念頭,還特別南下高雄拜訪王偉旭的父親,希望伯父提供貨源,沒想到被一口回絕。主因是老人家認為,以往賣魚給大盤商的模式很省事,何必改變?
但大伙兒熱情鼓舞,卻激出漁家子弟王偉旭想研發鮮魚處理流程的奮斗精神。
當時的他,一邊在聯電工作,趁著周末及特休,回老家瘋狂做實驗。他深刻體會心境的改變,“30歲前,壓根沒想到會返鄉碰漁業,一股腦想逃離漁村,做電子新貴。”
王偉旭先到日本買回多本百科全書,開始練習殺魚,沒想到比想象中復雜許多,后來更索性放下晶圓廠工程師工作,回到小漁港,換上汗衫、短褲,騎著機車到處趴趴走,曬得黝黑,成天與魚共舞。
他跟著漁船出海,考察漁人從捕魚,一直到回港的流程,想著怎么能讓魚貨在最新鮮的時刻送到消費者手中。經過無數日夜的辛酸,才終于研發出一套標準流程。例如,為了調制冰鎮魚體的“水冰”,都得大費周章。
不同于大部分漁船都用地下水、自來水冰魚,王偉旭引進逆滲透凈水設備,加入海鹽,制造出與海洋咸度相近的人工海水,就連水跟冰的比例,也反復測驗多次。他透露,當時還特別跑到外海,汲取清澈海水回來比對濃度,“近海海水、跟外海咸度也不同,一定要用最好咸度的水,才不會把魚弄到走味。”
而為了找出最快又潔凈地處理魚內臟的方法,他也充分發揮科技人的偏執,講究到吹毛求疵的程度。
從牙刷、鋼刷、塑膠刷、棉布、絲綢、干濕分離吸塵器都試用過,“還吸壞四臺好幾萬元的吸塵器,最后才發現用來擦晶圓的‘無塵布是最合用的,方才定案!”
另外,就連最后冷凍設備的溫度,王偉旭也做了無數次實驗,從零下5攝氏度的冷凍柜,嘗試到零下60攝氏度的冰庫,就為了找出最能保鮮魚貨的環境。甚至,到底鮮魚是要先冷凍再真空,還是先真空再冷凍,質量最不受影響、肉質吃來最Q彈,也用實驗組、對照組仔細比對。
天虹科技總經理黃見駱說,王偉旭是幾個創業伙伴中年紀最小的,但是白頭發卻最多。
經過四五年的開發,一套如同半導體制程般的精密殺魚流程才確定下來。
斤斤計較的龜毛精神
2008年,他們在竹科的辦公室里小量販售。“半導體事業,從兩張辦公桌開始;賣魚,也從兩個上掀式冰箱起步!”羅偉瑞比喻。
為了展現決心,一兩年前,羅偉瑞周末還央求員工跟他一起出去營銷,兵分多路,找出人潮聚集的賣場、量販店、燈會停車場,一張張發傳單,介紹新鮮海魚品牌,“從以前一剛開始單店營收僅10余萬元,到現在可突破200萬元。”
到今年已經在新竹、臺中、臺北,開拓10家門市,讓不少以為天虹僅是玩票性質賣魚的人,跌破眼鏡。
黃見駱更道出鮮為人知的經歷,在2009年初金融風暴最劇烈時,有一度竹科大客戶都大放無薪假,也影響天虹本業,但卻適逢魚貨旺季,除了少部分人留守新竹,還曾全員出動卷起袖子,南下殺魚去,“那時候大家輪班,一度殺了兩天兩夜,打地鋪睡覺!”
去年,砸下超過1.5億元新臺幣蓋的千坪鮮魚處理工廠正式開張。雖然投資巨大,還有對處理流程的堅持,目前漁業生意尚未損益兩平,但是敢投資,用半導體思維經營傳統漁業的氣魄,已經傳頌千里。
“我希望把自家能吃到的無毒海魚,分享給所有人,”王偉旭站在能看見海的新廠房樓頂,這樣宣示。
一個上班日早上,來到天虹科技總部。現下已搬到竹北高鐵站附近新住宅區的一幢透天厝中。一樓是寬敞海魚超市,還兼賣自制魚肉水餃、魚松、放養的海鮮雞,樓上才是半導體元件生意的辦公室。
每到午后,公司樓下總是停滿名車,詢問聲絡繹不絕,“還有紅黑喉或金目鱸嗎?”“今天有野生虱目魚嗎?”最近幾個月,就連最嚴謹小心出名的臺積電員工餐廳,也主動找上媽媽魚當供應商。
從半導體工程師轉任媽媽魚副總的馬啟昌深受啟發,做漁業原來也可以有半導體業斤斤計較的龜毛精神,老板們常說:“我們要做漁業界的臺積電!” (作者為《遠見》撰稿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