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嘉翔
主流生鮮電商都沒有專門團隊做產品品控和分級,消費者不論是從哪家知名生鮮電商買東西都是一種賭博,區別只是賭資大小而已。
這個橘子甜不甜?這個柚子水分足嗎?你這個有機柚子是真的假的?這個紅心火龍果是不是紅心的?你怎么證明這是今年的新大米?
做為一個開業不足一年的生鮮食材銷售公司,食材大師的員工被客戶問到最多的都是這些充滿懷疑精神的問題。我們深深的感覺到客戶對我們和他們所購買的食材有高度的不信任,我們也知道這些不信任并不是對我們的特別關照,類似的問題會出現在所有食材采購的現場。
據食材大師統計,目前食材大師微信官網在售生鮮食材共117種,其中有品牌產品多集中在大米、雜糧、食用油、進口冷凍海鮮這些低復購率產品,70%以上產品而且是高復購率產品都沒有任何品牌。
拿水果品類為例,品牌做得最好的就是近兩年被電商炒紅的云冠橙也就是褚橙,比較知名的產品有新西蘭的佳沛奇異果,菲律賓的都樂鳳梨和香蕉,其它水果哪怕是很貴的進口水果客戶根本無法獲得品牌背書。
如果客人到蘋果專賣店買手機時高聲質問銷售人員這手機是不是假的時,一定會被視為異類,但是同樣的情景出現在高端水果或是高檔海鮮的專賣店時,卻變得那么理所當然。食材大師的虹口店每周末都有接近200單銷售,不過差不多每個周末都會遇到不下幾十個客人大聲詢問紅心火龍果切開是不是紅心的這種看起來有些不客氣的問題。
目前生鮮電商行業解決客戶信任的方案多數還是靠對電商的品牌投放和不斷降低客戶試錯成本來解決。目前上海主流生鮮電商免運費門檻普遍都拉低至60多元這個檔位,也就是說客人下單買三個柚子你就得開車橫穿整個上海送貨上樓。
無法獲取客戶的信任就無法提高產品售價更不用說提升利潤空間了。食材大師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解決生鮮行業這個難題:客戶信任問題。
單純的推廣企業品牌效果是有的,但是還是不能解決產品同質化和行業產品標準粗放的難點。
目前的實際情況就是,主流生鮮電商都沒有專門團隊做產品品控和分級,消費者不論是從哪家知名生鮮電商買東西都是一種賭博,區別只是賭資大小而已。為什么我這么說,答案其實就在各大生鮮電商網站單個產品的用戶評論欄。你可以從任何一個食材電商的產品內容頁面很容易的看到用戶對同一個產品的評價:有人拿到的是甜的如初戀,有人酸的爆粗口,有人只是勉強點個贊。出現這種南轅北轍的評價的原因可能僅僅就是產品批次問題,這也是生鮮電商目前客戶忠誠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整個產業鏈沒人做分揀分級的事情。為了減低損耗,保證自己環節利益,整個產業鏈層層推卸責任,直至由客戶承擔。
這種玩法對于菜場的老阿姨到是無所謂,她們有的是時間,蹲在攤位上自己動手揀順眼的挑就行了。但是生鮮電商可針對的都是城市白領及以上客戶,那么給客戶一個相對標準化和品牌化的產品就應該是大勢所趨。套用電影里的一句臺詞來形容這事真是太準確不過了,那就是:拜托,大家都這么忙。
食材大師希望通過建立食材分揀品控中心的辦法,對產品進行標準化篩選和包裝,用企業自有品牌做統一背書。比如我們會把火龍果按照果徑、甜度、重量、外觀、產地等十多個標準做深度分揀包裝,貼食材大師品牌,定位高端高價高質量水果,主打禮品和高端客戶群體。我們會把相應的選品標準印制在一張產品說明上附在水果包裝盒里,不論客戶自己買來吃還是送人都能得到相應的品質保證。
當然,高品質水果經過食材大師的品牌包裝之后,溢價空間得到保證,復購率和客戶辨識度也會相應提升。
未來食材大師只賣自有品牌食材。我相信這是一條解決現階段生鮮電商復客單價低、購率低、客戶忠誠度不高的有效解決方案。
(作者為食材大師創始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