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婧煜
1.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激發光靠說教是不夠的,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趨向。興趣越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掌握知識就越快。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運用恰當有趣的例子,活躍課堂氣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使學生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這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導語、精心設計啟發性問題、利用課本插圖等手段,增強教學直觀性,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以達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2.尊重學生實際水平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發展。教學活動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為學生的學習而設計教學,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實際,找準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順著學生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傾聽學生發言,關注學生想法,及時抓住學生的知識經驗變化狀況,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了解學生的現實的狀態,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適時、果斷地對自己的教學環節進行調整,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課堂教學不能僅僅按照教師“教”的思路主導,還應根據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活動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課外閱讀博采眾長,增加語言積累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加固和補充,然而,沒有積累,課堂語文學習好比“空中樓閣”。“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見識多了,文章讀得多了,自然會懂得閱讀文章的一些規律。教師在教某種文體的課文時,可向學生推薦同類體裁的讀物,讓學生采眾家之長,并指導學生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以達到課內得法、課外受益的效果,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厚積”,又可以增強語言積累的功效。學習《春》,讓學生搜集學過的描寫春天的詩詞,如“不知細葉水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亂花濺入迷人眼”等;學了《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學生對我國的歷史遺產興趣很濃,于是介紹他們自主查找相關古代建筑。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查找閱讀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語文知識積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外閱讀有著課堂教學不可取代的作用,雖說是課外閱讀,但絕非讓學生隨意、盲目地閱讀,它也需要必要的輔導。教師每周應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一些好的文章,積累一些優秀的詩詞散文,一起欣賞與評析,適當地背誦一些好作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掌握正確閱讀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運用多媒體要體現現代教育技術下教學設計的指導性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組織和指導教學活動精心設計的施教藍圖。教師有關下一步教學活動的一切設想,如將要實現的目標,所要完成的任務,將采取的各種教學措施,等等,均反映在教學設計中。因此,教學設計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諸行動,它就成為指導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活動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將受到教學設計方案的約束和控制。
信息時代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可以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發揮巨大作用,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都可以而且應該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用來指導教學實踐。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就包括:關于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以及由“學”為中心而發生變化的整個教學師生關系,等等,這些都無不成為新的教育理論的代表。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從教育模式上,而且從教育的各個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內容等)上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改變了傳統觀念對教育技術的曲解。它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有利契機,并已成為教育變革的制高點。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認真思考,全面規劃,提高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使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效用而不成為限制或累贅。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教學設計的指導功能,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教學取得良好效果。
5.開發課程資源要緊扣課程標準,把握教材這個基礎
在處理教材時,首先要考慮課程標準。教師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結合教學實際,適當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務必要以課程標準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托,是在國家課程標準指導下經教育專家編寫的具有很強科學性的教學載體,不要輕易否定。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必須以準確理解教材為基礎,加強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和正確把握,熟諳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理清知識脈絡,力爭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實現教材的創新是為學生服務。
6.對學生的評價要抓住契機然后“出彩”
評價并不是事無巨細一盤端,而是要從學生縱橫馳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獨到深刻的思想見解、千姿百態的回答中尋找契機,抓住“引子”進行點評,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往往會是課堂的“出彩”之處。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即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要實現這一角色轉變,首先應從語言上表現出來,使自己的語言具有導向、激勵作用,通過及時評價,引導學生使用好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我曾經上過一節作文指導課,是指導學生學習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的。在我提供材料并且講完學生應該掌握的議論方法之后,要求學生當堂練習然后交流。大多數學生都針對材料談到了“責任”、“從小事做起”等觀點并且進行了論說,我也分別對語言運用、側重點、詳略等細小方面進行了點評指導,課堂一直按照備課計劃有序平穩地進行著,這時有一位同學起來交流時,卻是從“通過比較可以獲得新局面”這個角度進行議論的,令人耳目一新。我迅速抓住這一點,以這位同學的文章片斷為例,在課堂上集體討論這一全新的角度,從而使講授議論觀點的確立需要抓住“切入點”這一知識變得水到渠成,并且在課堂上掀起一個小高潮,創造出精彩的一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