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陳輝林
【摘 要】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也是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學科教育是以班級為團體的知識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在學科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達到知識學習與學生健康發展的雙重目標。
【關鍵詞】團體輔導 學科教學 心理教育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也是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的心理良好發展。而學科教育是以班級為團體的知識傳授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品質,塑造人格主要就是在學科教學中。所以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達到知識學習與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雙重目標。
一、中職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
中職生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中職學生往往是學習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行為上的差生;世人眼中的不上進的玩劣學生;小學及初中老師眼中的壞學生;家長眼中的沒希望的一代;現實社會中不學好的典型。尤其是在職高英語教學中,學生主要表現在:基礎差,聽不懂,厭學,搗蛋,這是他們表現出的普遍特點。好動,坐不住,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是他們特有的共性。懶惰,學習無興趣和沒有好的習慣是他們不肯學英語的借口。所以,單純而執著的對其進行知識傳授是徒勞的。學生不是老師所期望的學生,老師也不是學生所喜歡的老師,只會造成學生、老師“兩敗俱傷”。我們可以大膽地將知識傳授與心理輔導相結合,寓教于樂。
二、中職學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主要模式
(一)班級心理輔導課
班級心理輔導課是職業學校“心育、德育”的重要載體。它是以教學班為輔導單位,針對中職學生年齡特點和成長過程的實際需要而設計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它重在班主任及同學間的互動、互感,是一種多向的交流。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碰擊出智慧與情感的火花,觸發更深的發現,深受大家的喜愛。
(二)開展專題心理輔導活動
專題心理輔導活動是學校團體心理輔導另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主要有專業心理輔導老師承擔。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教師通過招募,自愿報名等形式結合學校、中職生活動與心理特點開展一些專題活動。心理輔導活動的內容、形式很多,包括針對性的心理訓練、拓展性的心理活動、智力開發活動等。
(三)滲透于課外活動當中
讓學生動起來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于中職生來說與坐在教室學習文化知識同樣重要。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心理教育是班級心理輔導與專題心理輔導的輔助與延伸。我們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接受現實社會給予的勞動技術、革命傳統、道德等教育。堅持開展社會公益服務勞動、勞動技能培訓。在校內我們舉辦了合唱比賽、廣播操比賽、校園藝術節,體育運動會,開展了文明班級的評比活動。在活動時我們針對學生普遍出現的品德問題,展開討論,加以糾正。
三、如何在課堂中滲透心理教育
在教學中滲透團體心理輔導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希望工程,需要各學科教師共同承擔,協同合作,發揮各學科的優勢。我們廣大教師要注意結合本學科的課程特點和內容,有針對性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充分發揮學科教育的積極因素,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也能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有效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造和諧的、友愛的師生關系
中職生從小受老師、家長、同學的冷眼,是“缺愛”的一個群體,所以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愛。愛是師生間情感聯系的核心,中職學校的師生間心靈若能完全溝通,便能共同分擔挫折與煩惱。同時,要建立一種基于人格完全平等基礎上的教師與學生合作和互動的關系。
(二)認真扎實備課
過去我們說“三備”,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今天我們說對于中職學生至少要“四備”,除充分備好教材知識、教學方法、學生特點水平之外,還應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心理教育因素。那么,教師應怎么做呢?
1.整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涵蓋了知識、能力、情感三個領域,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三個目標應齊頭并進,甚至我們應更側重于對學生情感的關注,而不是一味追求是否達到知識所要求的目標。
2.創設參與情境。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把二分之一的課堂還給學生,調動他們主動參與。
3.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課本是學科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載體。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心理素質的角度去加以引導,將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教育的同時,更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同,認識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質逐步提高。以中職生英語教學為例,中職英語教材的設計以每單元突出一個主題。教師只要善于挖掘,多方面的素材都可以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在課堂上隨時對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科教材給我們廣大的教師提供了在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契機。比如在職高英語教材的設計中,近幾年來,更是體現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效果,接受輔導的學生大多數能在學習時保持愉快的情緒,飽滿的精神,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學習興趣較濃,信心較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強。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樹立正確的人際關系,激發社會責任感等,力求培養更加健康、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