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萍+張露予+李文俊
【摘 要】語文教科書是為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提供語言輸入的主要源泉。語文教育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漢語語言能力的任務,而且還肩負著使學生社會化的任務。本文對語文教科書中的民族元素(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內容)進行了分析,發現語文教科書涉及的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內容較少。這種狀況會導致少數民族學生族群身份的弱化,對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多重文化認同能力不利。故而,語文教科書應該增加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內容,并且從教材的使用方法上彌補這一不足。
【關鍵詞】語文教科書 少數民族學生 族群身份 多重文化認同能力
一、教科書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
語文不僅是基礎教育階段開設的主要課程之一,而且是高等教育階段開設的公共必修課之一。語文課程的開設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國家通用語。語言學習的三個必要條件為語言輸入、語言學習動機和語言使用機會。語文教科書是為學習者提供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語言輸入是語言學習中學習者聽到或接收到的并作為其學習對象的語言。語文教科書為學習者提供了漢語的語言、詞匯、句型和語篇的樣本,能讓學習者學習到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規則,能讓學習者逐漸地獲得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語言學習既是一個內化語言知識、獲得語言技能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語言移入的過程。孩子通過學習母語逐漸成為知識的人、文化的人和社會的人。母語的學習是孩子逐漸成為母語社團成員的過程,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接受其所處的語言文化社團的信念、價值觀、風俗習慣。綜上所述,語文教科書不僅肩負著讓孩子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任務,即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任務,而且還肩負著使孩子社會化的任務,因此教科書的選材不僅要考慮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還要考慮其所涵蓋的人文內容。語文教科書涵蓋的人文內容關系到學習者意識形態的形成,關系到學習者身份的建構,即學習者會被社會化成什么樣的人。以各類版本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筆者發現語文教科書涉及的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內容較少,這會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身份建構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語文教科書中的民族元素
漢語語文教科書在內容的安排上存在著與少數民族相關內容的涉及不足。以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某一版本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大約有350課課文,但涉及少數民族的課文僅有7課。另一版本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大約有280課課文,但涉及少數民族的課文僅有5課。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在語文教科書中少數民族被邊緣化,具體體現為少數民族文化被邊緣化,因為語文教科書更多強調的是國家民族文化。文化是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群體所學到的,并遵守的行為方式。人們從親戚、社團其他成員那里學到文化。人生來并不具有文化,但通過觀察、模仿和嘗試逐漸獲得文化能力[1]。筆者對10名英語專業的彝族大學生進行了采訪,發現他們沒有一名知道彝族火把節的傳說。接受采訪的10名彝族學生,8名直接說不知道火把節的傳說,2名學生則說火把節是與人們點火驅趕怪獸有關,他們把火把節與漢族文化中放爆竹驅趕怪獸迎新年的傳說混為了一體。可見少數民族學生對自己本民族的典型傳說都不了解。
在基礎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少數民族的文化被邊緣化了,語文學習以中華民族文化為主,而且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學習在英語學習中又從目標語文化的角度被再度強化,因為通過學習英語國家文化來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是英語教育的人文內容之一。
三、語文教科書中民族元素不足造成的后果
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為少數民族,他們大多數居住在邊疆地區和民族聚居地。多數少數民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他們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由于少數民族跨越了不同的語言、文化界限,他們就擁有了多重身份。以云南的彝族學生為例,在村寨或在家里,他們用彝族話與家人、朋友交談,此時他們的彝族身份就充分地顯現出來。在學校里,他們用標準漢語(普通話)和云南方言(一種非常接近普通話的語言變體)與教師和同學交談,此時他們的中華民族身份就充分地體現出來。 “身份”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個體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員資格,把什么樣的價值和情感賦予到成員資格上,都會影響其自我概念的形成。語言,特別是母語,對“身份”的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母語被孩子用于早期的社交活動,母語具有社交功能。母語與人的“身份”、日常生活和家庭朋友相關聯,母語表達了人們的情感、價值觀、抱負和信念。母語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產生了一種“語言身份”。少數民族學生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中成長,形成了民族語言身份和少數民族族群身份,而在與漢族學生合讀的學校里接受教育時,形成了與標準漢語相關的中華民族身份。族群身份是以共享的文化信念和慣例為基礎建立的身份。共享的文化信念和慣例包括語言、歷史、傳統和宗教。族群身份被視為一種文化上的而不是生物學上的聯系。國家民族身份是以共享的歷史、祖先、信念、傳統、語言和宗教為基礎建立的身份,此種身份需要通過升國旗等活動來強化[2]。某一版本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一面五星紅旗》和另一版本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升國旗》就是對國家民族身份的強調。教材對國家民族身份的強調是必要的,這有利益國家民族向心力的形成,是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但是同時必然也會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對其族群身份和國家民族身份賦予不同的價值。筆者采用配對變語法讓60名少數民族學生對說民族語言的人、漢語的人以及說英語的人的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進行評價。從配對變語法語義微分量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經濟狀況的好壞,還是社會地位的高低,用英語和用標準漢語講故事的人獲得評判的平均值都高于用彝語講故事的人(比如,用彝語、英語、標準漢語講故事的人所獲得的有關社會地位的平均值分別為3.283, 4.183和4.067)。這一實證研究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學生賦予國家民族身份的價值和賦予英語本族語者的價值高于他們賦予族群身份的價值。這一現象與教科書涉及的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內容不足的事實分不開。教科書中的課文即便提到了少數民族,但也與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無關聯,例如,在《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文中提到都是“山坡”“坪壩”“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的、古老的銅鐘”。教科書中與少數民族相關內容的介紹不足,無疑會讓少數民族學生把負面的價值歸咎于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因此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喪失了民族語言能力,并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無所知。他們正在失去民族語言文化這一寶貴財富,并逐漸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族群身份,僅僅只是在人口統計上擁有少數民族的族群身份。語言教科書對少數民族相關內容的介紹不足將會導致語言文化的生態平衡失調,具體表現為少數民族學生族群身份的弱化。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如果他們同時具備族群文化認同能力,國家民族文化認同能力和全球文化認同能力,將會成為社會的寶貴財富。因為他們的多重文化認同能力能讓他們擁有多重文化同理心,能讓他們在族群文化社區、國家文化社區、全球文化社區更好地履行社區成員的義務,為不同社區服務。綜上所述,豐富語文教科書對少數民族相關內容的介紹至關重要。
四、豐富語文教科書中民族元素的措施
語文教科書對少數民族介紹的不足發生在教科書對農村的遺忘這一大背景之下。有的學者指出,“現行小學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對工業、城市與現代生活的向往和羨慕,城市在這里成了工業、現代化與幸福生活的象征,這種內容也許是教科書與課程編訂者下意識設定的,但它們在鄉村學校中則被接受為一種明確的意識”。 [3]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農村文化被不斷地邊緣化。少數民族文化屬于農村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少數民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如果教科書一味地宣傳現代英語國家的城市和工業文化以及主流民族的城市和工業文化,誰還會眷顧少數民族文化呢?少數民族學生會不自覺地感受到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具有同等的價值,只有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才具有較高的價值。一旦某種語言文化被賦予了較低的價值,人們便不會努力地去學習這種語言文化,因此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在不斷地喪失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能力。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在教科書內容的設計上有意識地納入一些與少數民族文化相關的內容,如把一些少數民族的神話故事和民族風情納入教科書編寫的選材范圍??傊?,教材編寫者應該在教材中要盡量多覆蓋一些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內容的指導思想。
教材編寫者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要盡可能選用一些與少數民族相關的材料;教材教授者在教材材料的使用上,要樹立語言教學肩負著傳播文化、培養合格公民使命的信念。筆者對20名云南的中小學語文教師進行了調查。20名語文教師中,有18名教師認為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根本沒有涉及少數民族。問卷調查顯示在這20名教師的班級中都有少數民族學生,并且這20名教師中就有4名教師是少數民族。從對一線語文教師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在教學中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挖掘教材蘊含的人文內容的意識,特別是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的意識。在當下流動、多變的后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跨越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他們需要在不同的身份中找到平衡,不能因自身的多重身份而經歷“身份危機”,因此在語言教學中需要傳播多種文化,培養學習者的多重文化認同能力。在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適時適當地導入一些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內容。如《歡樂的潑水節》介紹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向別人潑清水就是向別人祝福,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教授此課時,可以在導入課文的學習之前,讓不同民族的學生講一講他們的民族用什么方式表達祝福。這樣不僅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各民族的孩子感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重視??傊朔Z文教科書對與少數民族相關內容的介紹不足,就需要同時在教材的編寫和教材的教授方法上進行改進。
【參考文獻】
[1] Oswalt, W.H. Life Cycles and Lifeways: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 [M]. Palo Alto, CA: Mayfield, 1986: 25.
[1] Block, D.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M].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7:43.
[1] 李書磊. 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校 [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