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紀淑平

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達328.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達1.799億公頃,是我國的1.5倍;人口達12.1億,僅次于我國。印度與我國同屬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以小農分散經營為主,但是先天稟賦不足。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開始補貼農業生產。1995年加入WTO后,通過不斷調整和完善國內農業支持結構,逐漸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補貼體系。印度農業補貼經過長期調整完善,在WTO框架內“綠箱”、“黃箱”和“特殊與差別待遇”相結合,基本解決了長期面臨的兩大挑戰:糧食安全和貧困問題,并極大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朝著多元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我國農業與印度農業有諸多類同之處,借鑒其經驗和教訓,對于我國農業財政補貼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印度農業補貼體系與評價
(一)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
為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印度政府從1965 年起,實施了多種價格支持政策,重點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同時兼顧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生產者政策,主要采取最低支持價格(MSP)、市場干預價格(MIP)和緩沖庫存儲備(BSO),對生產者進行支持。消費者政策,主要通過定向公共分配系統(TPDS),對消費者發揮作用。
1.最低支持價格。由印度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CACP)根據生產成本、投入產出比、市場供需,結合工農產品,對國民經濟及生活成本影響等,向政府提供建議,確立最低支持價格。范圍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大豆、油料等26種農產品。
2.市場干預價格。此項政策范圍主要是對最低支持價格(MSP)未涵蓋的農產品,如園藝和易腐爛農產品等。若市場價低于特定的水平,則政府以市場干預價格收購,費用損失則由中央和各邦政府承擔。
3.緩沖庫存儲備。目的在于干預市場,穩定農產品價格。由印度食品公司以最低支持價格收購,經緩沖庫存儲備后,以中央發行價格向各邦政府銷售農產品。低于收購成本,差額由政府補貼。
4.公共分配系統。由政府提供補貼采取差別價格待遇,使中產以上家庭以較高價格購買農產品,而低于貧困線的,則以低廉價格購買。具有印度特色,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分配網絡。通過約47.8萬家平價商店,負責將糧食分配到貧困家庭的消費者手中。
印度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的成效,一方面基本實現糧食自給,成為世界的糧食出口國。另一方面農產品價格比較穩定,特別在前幾年世界性糧價釘狀震蕩中,世界市場小麥價格年化上漲率高達120%,而印度國內市場則僅上漲15%左右,表現令人稱道。
(二)農業投入品補貼政策
印度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本屬“黃箱”補貼項目,但低于世貿組織10%上限。加入WTO后,又將大部分非特定產品投入補貼,靈活轉化為“特殊與差別待遇”,從而免于削減,使可利用空間更大。
1.化肥補貼。通過由政府定價,對生產企業和進口商進行差額補貼,并承擔運輸費用等,使農民可按化肥成本25%-40%購買。2013-2014財年預算7058億盧比,為農業投入品補貼最大項目,約占47%左右。
2.電力和柴油補貼。電力補貼,對貧困農戶,所有用電均免費,其他農民的農業用電免費,生活用電則享受一定的優惠。農民若購買灌溉柴油,其款項可在產品出售后獲得支付。此兩項約占農業投入品類18%。
3.灌溉補貼。印度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為合理有效利用水資源,加大對農業灌溉設施建設補貼力度,發展微噴、滴灌、滲灌等節水農業,鼓勵農戶參與管理。此項約占農業投入補貼總額的15%。
4.良種及其它補貼。良種補貼,主要包括水稻、棉花、豆類和玉米等。農機購置補貼,同時采用規定的補貼率和補貼上限。一般補貼率為購買成本的25%,補貼上限則因農機具類型而有所不同。此外還有農藥補貼等,綜合約占農業投入品補貼的20%左右。
(三)農業信貸和保險支持
印度為發展農村信貸業,1980年對八家商業銀行實施國有化,開設農村分支機構,對農民提供信貸服務。另創立地區農村銀行,專門為貧困農戶提供信貸支持,并建立相應監管、保險和間接支持體系。農業保險方面,1985年實施綜合農作物保險項目(CCIS),1999年則以國家農業保險計劃(NAIS)替代,由印度綜合保險公司(GIC)管理,鄉村金融機構進行具體操作,通常補貼與農業信貸聯系一起。
1.農業貸款利息補貼計劃。一是短期信貸,期限15個月內。一般為農民購買生產資料,如化肥、種子和農藥等。無需抵押,利率優惠10%。二是中期信貸,期限5年內,主要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利率更低。三是長期信貸,期限5年以上,大都為基本農田保護和電氣化建設。印度2014-2015財年預算8萬億盧比,政府提供2%貼息以及3%按時償款獎勵金。
2.保險支持計劃。承保范圍為所有的農戶和糧食作物、園藝和畜牧業等。不同地區的保險費不盡相同,農民可得到政府10%補貼支持。2013年印度推出互聯網服務,便于偏遠地區的農戶參保。
(四)一般服務支持政策
政府一般服務支持,屬于“綠箱”補貼項目,無須消減。印度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相關農業支持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科研和推廣開發。自60年代“綠色革命”以來,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業科研推廣網絡。1995年加入WTO,大力發展良種培育、遺傳和生物工程等技術。21世紀第二次綠色革命,作為計算機軟件大國,設立農業網站、呼叫中心及視頻頻道等,為農民提供免費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助推農業現代化進程。
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包括加速灌溉計劃、農村道路和橋梁、水源供給與電氣化、農村住宅、通訊和計算機網絡等。資金由中央和各邦政府承擔,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3.農村綜合發展和扶貧開發計劃。前者旨在通過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農村工業、商業和服務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后者有農村就業計劃,婦女兒童發展計劃,自營職業培訓以及干旱地區發展計劃等。endprint
4.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包括奶業合作社、農業信用合作社、銷售合作社、加工和倉儲合作社、耕種合作社和漁業合作社等。政府提供組織培訓和貸款支持,并幫助開展生產、銷售和加工活動。
綜上所述,印度農業補貼政策既有積極效應,也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印度農業財政補貼的積極效應主要體現在:一是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實現自給有余;二是提升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福利水平;三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向多元化和現代化發展。當然印度農業財政補貼也有一些消極影響:一方面高水平的農業補貼,使得財政負擔增加,此外緩沖庫存儲備較大,增加儲備費用等;另一方面,化肥使用過度,土壤質量和生態環境惡化;電力補貼導致電力浪費,灌溉支持使地下水枯竭,土壤鹽堿化等,一定程度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農業補貼制度及與印度的比較
客觀評價印度農業財政補貼政策及其效應,乃是我國借鑒的前提條件。我國現階段農業補貼政策較多,但由于國情特殊,構建結構合理且簡便明確的農業補貼體系尚面臨諸多困難。中印農業有諸多類同之處,但農業補貼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卻存在較明顯的差別(表1)。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支持體系和水平
1.實施時間。印度從獨立后一直補貼農業,1965年實施多種支持政策,不斷調整而完善。而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實施較晚,大部分出臺于2002 年之后,由于時間短,尚處于探索階段。據中印1966-2005年農產品價格數據比較,印度絕大部分農產品價格,調整頻率均慢于中國,反映其補貼政策長期而穩定。
2.目標體系。印度農業補貼政策,已歷經四個階段:全面發展農業(1947-1965)、綠色革命(1966-1990)、市場化改革(1991-2003)和第二次綠色革命(2004-至今)。每個階段均有明確之政策目標,在WTO框架內,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補貼體系。而我國補貼政策的制定,大多依賴政府的農業經濟政策,政策目標短期化,具有一定的應急性,缺乏穩定和前瞻,沒有形成合理的制度體系。
3.支持力度水平。近年我國農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總體水平仍然不足。2012年,印度中央財政對糧食和投入品補貼兩項,已占全年財政支出的8.7%,占GDP比重的2.3%,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而2013年,我國四項補貼總額為2000億元,僅占全年財政支出的1.5%。占GDP比重更小,低于一般發展中國家水平。
(二)生產者支持比較
1.覆蓋范圍。印度“黃箱”價格支持自成體系,幾乎涵蓋所有農作物、園藝和易腐爛農產品。我國最低收購價政策只限于稻谷、小麥和玉米3種,覆蓋品種和范圍都遠不及印度,且各省補貼標準、品種和依據等差異較大。在目標價格補貼制度上,2014年方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試點。
2.補貼對象和環節。印度“黃箱”補貼,重點保護生產者利益,同時兼顧消費者,提升了二者的福利水平。而我國的補貼支持對象,向生產者補貼少,對中間流通環節偏多。種糧農戶獲得的補貼相對較少,不利于提高其生產積極性。
3.特殊與差別待遇。印度靈活利用《農業協定》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與差別待遇”,將化肥、農藥、良種、電力等大部分非特定產品投入支持,轉化而免于削減,使10%允許空間更大。我國則放棄使用“特殊與差別待遇”,承諾“黃箱”不超農業產值8.5%,實則僅1.4%左右。
4.農業保險補貼。印度從1942年開始研究農業保險項目,由CCIS到NAIS,再到FITS試點,承保范圍為所有的農戶和糧食作物、園藝和畜牧業等。我國起步于2007年,目前保費補貼種類只有15種。補貼形式和“聯動補貼”機制等方面,尚存在不少問題,仍需進一步探索完善。
(三)一般服務支持比較
1.“綠箱”補貼結構。我國補貼結構不合理,主要為一般性政府支出和糧食安全儲備。尤其后者,由于遠超聯和國17-18%儲備標準,占用資金過多,影響其它投入。印度本世紀初也有同樣問題,但從2004年開始逐步降低,目前趨于合理水平。一般服務支持,主要集中在農業科研與基礎建設兩個方面。
2.農業基礎建設。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差。但資金投入比重偏低,且主要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設。其它農業基礎建設,還需地方配套資金。而印度此項投入則排“綠箱”前兩位,全部由各邦和中央財政負擔?!笆濉逼陂g預算10000億盧比以上,約占GDP比重8.5%。
3.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我國農業科研及推廣資金極少,僅占“綠箱”比重1%左右,農業科技貢獻率為35%。而印度投入比例達20%以上,科技貢獻率為80%,比我國高出一倍以上。
(四)農產品市場保護和導向比較
1.農產品出口。WTO《農業協定》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補貼規定,印度充分加以運用,除出口農產品免稅外,還對本國的園藝產品如蔬菜、水果及花卉等,進行運費補貼。而我國在出口方面,則承諾所有農產品均不給予補貼。
2.農產品進口。印度實行高約束性關稅,對本國市場或產業有較大影響的農產品關稅,提升至WTO所允許最高水平。我國農產品進口,則對一般農產品采取單一關稅管理,關稅水平大幅降低。另外,還裁除與WTO不符的非關稅措施。
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補貼實施較晚,政策目標短期化;覆蓋不廣,總體支持力度不足;補貼結構不合理,形式種類較少;沒有充分利用WTO空間,國內地域性差異大等。另外還有立法缺失和管理體制的問題,導致農業補貼效益低下,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印度農業補貼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印度農業補貼制度,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同時也加重財政負擔,一定程度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印同為發展中的農業大國,結合我國實際,以下幾個方面應值得借鑒。
(一)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業補貼機制,立法保障實施endprint
印度經驗表明,支持與保護農業,除長期的良好政策環境外,更重要是穩定的財政資金支持。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技術應用滯后,且自然災害頻發。在當前以工促農的新階段,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應適度加大對農業的財政補貼規模,促使農民增收和農業同步發展。
我國的農業補貼政策,缺少長期規劃安排,具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原由在于農業補貼法律不健全,《農業法》、《農技推廣法》和《農機促進法》等,原則且籠統。其它涉及農業補貼的法規,基本以各部門《通知》或《意見》形式,缺乏權威嚴肅性。我國應效仿世界發達國家,加快農業補貼和農業保險的立法建設。在項目分類、資金預算、申請、管理及分配實施等方面,詳盡立法,建立長期穩定的補貼機制。
(二)加大一般服務支持力度,優化“綠箱”補貼結構
農業一般服務支持,會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促進農業科研及應用,帶來本國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可減輕市場扭曲,避免國際貿易摩擦,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推動農業轉型及現代化進程。
我國農業需補貼的領域較多,需優化“綠箱”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保證必要糧食儲備資金的前提下,一是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較差,抗自然災害能力不高??山梃b印度經驗,全部由省級和中央財政負擔。二是增加農業科技及教育投入。使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由資源粗放型向科技集約型轉變。三是農業資源休養和生態保護。如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濕地恢復、耕地重金屬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治理等。
(三)以價格支持和掛鉤補貼為主,充分利用“黃箱”空間
應把“黃箱”價格支持,作為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對糧棉油等大宗農作物,建立靈敏高效的價格支持體系。除糧食主產區的稻谷、小麥和玉米最低收購價外,對其它農產品,應逐步建立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市場價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保證農民收益。鑒于對生產貿易的一定扭曲,應合理確定支持水平,防止與國際市場背離。
鑒于我國尚不具備全面實施脫鉤直補的條件,應建立完善與農業投入品、種植面積、產量、收益、資源與環境等相掛鉤的直接補貼制度。一方面完善對良種、農資及農機等專項補貼制度,注重由流通環節轉向生產者。另一方面,采取“親環境”的投入品補貼政策,如土壤有機質提升、測土配方和節水灌溉等。契約式機制,引導與農業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及食品安全結合。保護生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繼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推進市場化導向
相比純粹商業保險,農業保險具鮮明政策性和非營利性。印度完善的農業保險制度,已成支持農業一項重要舉措。我國自2007年始,目前險種涉及種植、養殖及農機等15種,整體廣度和深度不及。
我國應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支持的力度,增加種類范圍,提高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比例。逐步減少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給予家庭農場更多支持。提高稻谷、小麥、玉米保險覆蓋和保障水平,擴大畜產品及森林保險范圍區域。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有條件的地方提供保費補貼,中央財政以獎代補予以支持。對農業保險機構,由國家補貼經管費用。免征稅賦,建立再保險制度。
(五)支持農業合作社,加快農業組織化進程
我國的小農分散經營模式,難以形成規?;a。生產和需求脫節,利益得不到保障。這方面可借鑒印度的經驗,對農業合作組織,政府不但政策傾斜,還要賦予資金和法律支持。另外鼓勵和支持農業合作社之間的交流與協作,進一步推動合作聯社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凱.印度農產品價格調控機制評介[J].農業經濟,2014(4):113-114.
[2]楊少亮.印度農業政策演變及趨勢研究[J].世界農業,2013(6):71-74.
[3]邱月壯.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評價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4.5.
[4]張勇.完善我國農業補貼制度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 2013(2):41-44.
[5]李冬艷.農業補貼政策應適時調整與完善[J].經濟縱橫,2014(3):63-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