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內蒙古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與俄羅斯、蒙古國有4200多公里的邊境線,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內蒙古成為最早與俄羅斯和蒙古開展邊境貿易的省區之一,滿洲里、二連浩特兩個對外開放口岸也是國內目前最大的陸路口岸。為貫徹實施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要求,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對完善內蒙古市場經濟和進一步深化內蒙古的改革開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內蒙古邊境貿易的現狀與特點
(一)內蒙古邊境貿易的現狀
內蒙古同俄羅斯和蒙古的邊境貿易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83年到1987年,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只有自治區國際貿易公司一家有權經營邊境貿易的壟斷性貿易,雙方的進出口額從1983年的110萬美元發展到1987年的4692萬美元,在當時的開展邊境貿易的幾個省區中居首位。第二階段是從1988年到1993年,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眾多邊境貿易公司和生產型出口企業均開展邊境易貨貿易業務的大發展時期。進出口額從1988年的11688萬美元發展到1993年的77203萬美元。第三階段是1993年底開始至今,這一階段經歷了1993年底到1995年底的邊貿恢復發展時期,經過幾年的調整和發展,內蒙古與俄、蒙在邊境貿易領域的合作逐漸活躍起來,合作方式也從單一的易貨貿易發展成為現匯貿易、易貨貿易、經濟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并存的全方位合作格局。
由圖1可以看出2012年內蒙古邊境貿易額較2011年呈上升態勢,然而2013年內蒙古邊境貿易額為40.3億美元,占對外貿易總額33.6%,下降14.8%,其中出口3.96億美元,增長10.5%;進口36.34億美元,下降16.9%。2014年1-6月份邊境貿易額為17.56億美元,占對外貿易總額27.95%,同比下降13.48%,其中出口1.87億美元,同比增長0.15%,進口15.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85%。可見近兩年內蒙古邊境貿易額逐年下降。
(二)內蒙古邊境貿易的特點
1.逆差局面暫時難以扭轉。“十五”期間內蒙古邊境貿易快速增長,由于邊境貿易商品的互補性,呈現了較大的逆差。2006年邊境貿易額為22.99億美元,進口11.72億美元,出口11.27億美元,逆差0.46億美元;由內蒙古邊境貿易現狀可看出2013年邊境貿易逆差32.38億美元。以上數據表明,貿易逆差巨大且逐年上升,造成內蒙古對俄、蒙邊境貿易長期大量逆差的原因,主要是近幾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加大,國內相對短缺的資源性商品需大量進口補充,而出口主要是居民日用消費品和服裝、建材等生活必需品,旅游貿易尚未納入海關統計。
2.進口商品以資源性商品為主,出口商品以生活用品為主。2013年內蒙古邊境貿易額為40.3億美元,其中出口3.96億美元,出口以水果、蔬菜、水泥、輕工業品等生活用品為主,有的商品經蒙古國遠銷俄羅斯遠東地區;進口36.34億美元,主要為原木、石油原油、肥料等資源性商品。2014年1-6月份邊境貿易額為17.56億美元,其中出口1.87億美元,進口15.69億美元,邊境貿易進口仍占較大比重,占邊境貿易總額的89.35%,占內蒙古進口總額的39.99%。銅礦砂、煤炭、鋸材、原木、鐵礦砂、鋅礦砂等資源類產品是進口的主要商品,其中銅礦砂增長較為明顯,進口數量達47.63萬噸,進口額實現8.98億美元,同比增長252.33%。
3.邊境經貿合作互補性強、潛力大。近幾年內蒙古邊境貿易中從俄、蒙進口的林木產品和銅、鋁、鎳、鉬等有色金屬原料及制品、鐵礦石、化工原料、合成橡膠、化肥、鋼材等是我國長期需要,而俄、蒙可以長期供貨的商品。內蒙古邊境貿易出口的農副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及日用輕工業品又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而俄、蒙與我毗鄰地區在短時期內又難以自給的。經過多年發展,部分內蒙古企業在俄、蒙已經建立了比較穩定的供貨客戶和國內廠家需求渠道,為邊境貿易進出口穩步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4.邊境旅游貿易不斷發展壯大。從近年來滿洲里、二連浩特口岸出入境人數看,旅游貿易出入境人數在逐年增多。滿洲里2012年邊境旅游人數62.7萬人,其中出境10.1萬人;入境52.6萬人。2013年邊境旅游人數64.3萬人,增長2.6%。其中出境10萬人,與上年持平;入境54.3萬人,增長3.2%。二連浩特2012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56萬人次,增長9.47%;旅游創匯2.82億美元,增長1.43%。2013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49.32萬人次,同比下降4.28%;旅游創匯2.54億美元,同比下降9.93%。2014年1-6月累計接待海內外旅游者76.18萬人次,同比增長9.63%,旅游創匯1.48億美元,同比增長21.64%。以上數據顯示近幾年俄、蒙政局趨穩,經濟逐步好轉,居民購買力增強,而我國的輕工產品物美價廉,深受俄、蒙消費者青睞。另一方面近幾年我國居民的生活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旅游已成為家庭或個人的又一項較大的消費支出,因此出入境人員逐年增加,以邊境旅游形式將我國商品攜帶出境銷售日益增長的同時入境旅游服務也逐年增加。
二、內蒙古邊境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邊境貿易總額近年來呈現下降態勢
從內蒙古邊境貿易的現狀可以看到2013年內蒙古邊境貿易額比2012年下降14.8%,作為占9成份額的進口下降16.9%,2014年1-6月份邊境貿易額比2013年同期又下降13.48%,進口下降14.85%,由此看出內蒙古邊境貿易額的下降實質是邊境貿易進口額的下降。另據海關統計,2013年從俄羅斯進口鉀肥和木材的金額分別下降了10.7%和14.7%;從蒙古進口煤炭金額下降了25.3%,進一步說明內蒙古邊境貿易額的下降與邊貿進口下降密不可分。
(二)出口商品質量存在以次充好的問題
內蒙古邊境貿易的進口和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商品的質量問題。隨著我國對俄羅斯國家貿易政策的放寬,中方產品大量流入俄、蒙市場。各個口岸每天就有幾十萬噸的商品被購物者帶出境,一些假冒偽劣商品被帶出境,嚴重影響我國的信譽,造成產品滯銷。更有甚者,最近外方商務人員在進口中方服裝時拒絕使用我國商標,他們買回服裝后換上意大利或土耳其國家的商標,商品才有銷路。據國家商檢局提供的資料表明,在檢驗出口獨聯體的邊貿商品中,發現許多偽劣商品。其中羽絨服填充雞毛、稻草并假冒名牌的,有的沒有防羽絨層羽毛外露;“阿迪達斯”運動服拉鏈拉不上,褲腿長短不齊;有的鞋里同時貼著阿迪達斯、飛豹、飛雪三個牌子;許多商品既無生產廠家地址,又無廠家名稱。我方從俄、蒙進口的商品中也存在著一定的質量問題,如經檢驗發現我方進口的化肥、鋼材、鍵錫薄板等都達不到合同要求。endprint
(三)邊境貿易的市場環境不規范的問題
首先,俄羅斯鐵路私有化改革,導致企業申請車皮難度增加,在俄運輸成本增加,對滿洲里市邊境貿易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同時,由于車皮總量有限,一些進口量較大的貨物無法通過鐵路運輸,對滿洲里市邊境貿易的發展和壯大形成很大制約。其次,蒙古國貿易環境惡劣,蒙古國商人整體上沒有合同約束概念,隨時有改動和變化,隨意性大,原煤價格不穩定,單方面提價的多,無理的要求多。根據企業反映,蒙方移民局通知要求煤炭商貿企業使用的司機必須持勞務護照通關,并且蒙古國籍司機同中國國籍司機按9:1比例使用。再次,蒙古國過境費逐年提高,按不同商品收取20%-85%的過境費,使二連口岸對俄貿易呈現下滑的勢頭。以過境木材為例,由1998年的12.8美元/噸漲到2000年的16.8美元/噸,到2006年達到18.3美元/噸,2007年漲到19.1美元/噸,2011年平均漲到28美元/噸,木材進口高峰時達到29.5美元/噸。以上問題共同制約了內蒙古邊境貿易的發展。
(四)邊境貿易公共服務平臺功能較弱
內蒙古口岸除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口岸基礎條件相對較好,其他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口岸聯檢部門查驗設施技術落后,聯檢部門人員配置不足,通關過貨能力受限,實際承擔的進出口貨物運量不能滿足通關需求。如甘其毛都和策克口岸,2011年進口過貨能力均已突破1000萬噸,但口岸低水平的通關能力,影響了口岸過貨和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與口岸迅猛發展的態勢不協調、不適應。各口岸的公共服務平臺處于起步階段,金融、保險、仲裁、貿易服務和中介機構缺乏,服務功能單一,輻射面小,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五)邊境貿易實體缺乏大型企業的參與
內蒙古從事邊境貿易的企業有1000多家,民營企業占95%,國有企業占0.5%。這些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資金少、產業鏈短、融資能力差、市場風險能力弱等問題。企業數量較多,但經營分散,導致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加劇。此外,在從事邊境貿易活動的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數量相對不足,文化素質相對較低。
三、改善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提高出口產品和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內蒙古雖然具有資源和地域優勢,但在產品研發水平、創新能力、品牌運作及市場網絡方面還比較落后。而在全球化大潮中,企業只有著眼于自主品牌的培育、技術及管理創新,爭取產品差別優勢,制定自己獨特的市場創新戰略,才能保持競爭優勢。對于某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特別是一些高技術含量的商品,外貿企業可以通過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合作,把技術開發建立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文化理念和經營管理理念,必要時,可以引進專業的管理咨詢機構幫助企業制定和創新戰略規劃,形成獨有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和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農、畜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當前,俄羅斯、蒙古國農業生產落后,食品加工不足,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不能自給,特別是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食物自給中,谷物僅為40%,肉為45%,蔬菜為50%,奶類為50%,蛋為80%,每年約缺少100—120萬噸肉類、73萬噸牛奶、2萬噸食用油、1萬噸奶油、37萬噸糖果點心、70萬噸谷物、190萬噸蔬菜、300萬噸水果、5000噸茶葉,農、畜產品出口市場潛力很大。內蒙古具有農、畜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建議國家在扶持出口創匯農業生產基地中,支持內蒙古農、畜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同時支持發展境外農牧業投資活動,充分利用西伯利亞地區的廉價土地、電力等資源,以投入技術和勞務為主,與對方合作建立農牧業商品基地,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農、畜產品的儲存和加工業,從而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
第三,建議政府或行業協會發揮各自的協調作用。由于占內蒙古邊境貿易九成份額的進口貿易商品主要是敏感的資源性商品,甚至是戰略物資,而對于邊境對面的俄、蒙來說缺乏的是糧食等農產品,而我國貿易政策規定糧食禁止出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邊境貿易中資源性商品的進口,這就意味著如若保證資源性商品的進口,就需政府或行業協會與俄、蒙政府斡旋或采取其他互惠或援助方式。此外還應借鑒國外的經驗,由中俄、中蒙政府共同協商,共同組建中俄邊境貿易信息中心。該中心應在商務部各地區司、駐外商參處、中國貿促會及各進出口商會的指導、配合、協調下,專門收集、發布對外投資所需的各種信息,為對外投資提供咨詢服務,包括介紹對外投資的融資制度及審批程序,指導制定投資計劃及投資合同,協助對東道國投資合作者的信用調查,協助編制對外投資立項建議書及可行性研究報告,對企業獨自編制的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評估等。各類商會、協會在企業和政府之間起著橋梁和紐帶的重要中介作用,他們在維護國家、行業、企業的利益,防止不正當競爭,保障正常的對外經濟貿易秩序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應充分發揮其專業性強、聯系面廣、信息靈通的優勢,發揮其對會員進行市場、價格等方面的協調、指導和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以及組織會員開拓國際市場、與國外同行建立聯系等方面的功能。
第四,組建大型擁有自主品牌的邊貿集團。目前,國際化、區域化、集團化已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而內蒙古邊貿企業的實際經營水平和能力,在當前市場經濟的競爭中顯得軟弱無力,拉動地方經濟的作用不夠理想。為了發揮邊貿企業的帶動作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有關部門應把組建邊貿企業集團作為全區外貿企業改革的重點,積極進行調整結構,擴大規模,組建集團,打造自主品牌。可以選擇一家進出口業績好、無歷史包袱的企業為龍頭組建集團公司,再將一些劣勢企業中的優勢部分分離出來,組建成資本結構合理,市場開發有力,經營業績好,經營管理科學的公司加入到集團內部,集團公司組成后,還可以通過控股,參股等方式,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和跨所有制的多元化、多角度經營,聯合、吸收半緊密層、松散層各類企業,擴大集團規模。也可以根據商品情況,通過投資、參股、合作生產、開發、合作經營等形式,聯合工、農、科、內貿企業、民營企業組成半緊密型和松散集團,逐步使集團發展壯大起來。endprint
第五,徹底解決口岸通關環境問題。近幾年,特別是滿洲里、二連浩特口岸相繼實施大通關試點以來,兩大口岸暴露出的口岸聯檢部門銜接不暢、鐵路換裝速度慢、通關效率低等問題,需要抓緊研究治理。一方面要協調鐵路部門積極爭取鐵道部增加二連浩特口岸進口資源性商品的車皮計劃,以有效解決因運輸能力制約資源進口問題;加快在二連口岸鐵路站場建立危險化學品換裝站,使俄羅斯化工原料以快捷的通道經蒙古國從二連口岸進口,達到既擴大二連口岸貨運量,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從而促進口岸經濟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協調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口岸聯檢部門,研究解決加快口岸查驗、報檢,相互銜接配合,提高通關效率問題。同時還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當前口岸貨運量、進口額雙下降的不利局面,從以貿立市、以貿興市的角度,對目前口岸政策環境進行一次徹底清理,凡不利于對外貿易和口岸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政策堅決廢止,以此達到吸引客商、穩定經營、擴大貿易、發展口岸經濟的目標。
邊境貿易作為內蒙古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不容小覷,它影響著邊境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對邊境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也影響著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甚至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也貢獻了十分重要的一份力量,因此邊境貿易對當地經濟起到的推動作用意義重大。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地區經濟迅速穩健發展,邊境貿易也不斷繁榮增長,中俄、中蒙之間的關系呈現出進一步發展的廣闊前景,因此內蒙古邊境貿易的健康發展對內蒙古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民族團結和邊境安全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內蒙古經濟發展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劉永光,對內蒙古邊境貿易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內蒙古金融研究,2011,08.
[2]劉建利,內蒙古口岸經濟研究述評,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2,02.
[3]蘇紅梅、蘇麗娜、蘇利德,“十二五”時期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研究,北方經濟,2012,01.
[4] 王曉北,口岸經濟帶動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經濟5年翻三番,中國企業報,2012,11.
[5]范翔,關于中蒙兩國經貿發展研究,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2,05.
[6] 喆儒,我國內蒙古對蒙古國口岸經濟發展探析,國際商務論壇,2012,01.
[7]蘇利德、烏蘭托婭、茶茹、張欣,對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的調查思考,內蒙古統計,20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