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怡
【摘 要】 小學現代詩歌創作指導是一個系統理論的指導過程,激發學生興趣是第一要務,首先必須讓學生找到創作的樂趣,學生才能真正地喜歡上創作。進而去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在閱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詩歌的感染。為孩子們創設適合的情景,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情境中獲得感悟,激發創作的靈感,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感受詩歌的魅力。
【關鍵詞】培養興趣 學會創作 小學詩歌
引言
我國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詩歌,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更是有學習的要求。同時,新教育改革又提出要改變課程功能,使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增強,詩歌創作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另外,兒童天生就是詩人,詩歌教學能夠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從而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對小學現代詩歌的創作指導也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喜歡創作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能夠在詩歌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指導小學現代詩歌創作的第一要務。可以采用激發興趣提出質疑的形式,用古人推敲遣詞造句的嚴謹來尋找詩歌帶給我們的獨特意境,斟酌字詞的深刻用意,感受詩歌的內涵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詩歌的興趣。例如“豆在釜中泣”為什么要用“哭泣”的“泣”而不用“煮”呢?說明曹植在告訴他哥哥一個怎樣的情感呢?詩歌是學生用筆寫下的在心中的歌曲,是表達自己的想法的一種形式,并不是只有古代的文人學子才有的才能。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作,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學寫詩歌是對自己情感的表達,會讓自己擁有一雙發現生活中的美麗的眼睛。
二、給予學生經典,讓學生了解創作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給予學生經典,學生不僅能夠擴展學習的范圍,掌握詩歌的內容,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詩歌寫作形式的影響,逐漸地接受詩歌的韻律,在詩歌韻律的影響之下,學生能夠擴展自己的思維,與作者產生共鳴。在這里要強調,給予學生經典不僅僅是要給予學生古代遺留下來的經典,這些經典有其獨有的特點,是我們所有人都認可的,但是并不意味著這就適合小學生,能夠使小學生產生共鳴。我們可以給予學生一些同齡孩子創作的獲獎詩歌,這些獲獎詩歌都是孩子們的夢,充滿了童真,同時又有詩歌的韻味。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同齡人能夠寫出這么優秀的作品,心中難免也會羨慕,對于詩歌創作有了特殊的情懷,這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會讓學生喜歡上詩歌創作。
三、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激發靈感
詩歌創作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創作課堂情境是激發學生靈感的重要因素。一個好的課堂情境的設置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創作當中去。課堂情境的創設最重要的就是追求真情實感。例如在春雨的時節,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我們就可以選擇在春雨過后的某節課,讓學生去進行詩歌創作。詩歌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老師要教導學生取材于生活。我們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去模擬生活中的場景,多媒體視頻圖片能帶給學生視覺、聽覺上的直觀感受,讓學生把課堂當成創作的場景,任由思想啟航。
四、引導學生仿寫,讓學生學會創作
仿寫是詩歌創作的一個必經階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說,模仿是小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因為在學生的思維里還沒有清晰的思路,沒有形成對詩歌的整體認識,但是小學生有敏感的感官認識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對于詩歌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和完整的結構概念模糊。所以老師就要先教學生仿寫,先仿寫再進行創作。從詩歌創作的規范和難度來說,進行仿寫可以在每節課結束之后,找出學生感興趣的句式進行仿寫。例如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句式讓學生來仿寫“曾經……”的句式。或者用一些關聯詞讓學生來仿寫一些句式:“如果……那么……”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句式得到運用,還可以逐漸培養學生創作詩歌的能力。知識在于積累,同樣詩歌創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需要學生經歷一個由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
五、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拓展創作
貼近現實的生活,讓詩歌創作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去,讓學生體會到詩歌創作不是課堂中的作業,而是對生活的感悟。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節日,例如“六一”兒童節、教師節,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在教師節可以讓學生按一個句式輪流來說一句話,整理成一首詩,例如:“老師就像……讓我們……”從而帶領學生從學校、家庭各個方面去感受生活。在這些特殊的節日里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這些獨特的感受就是孩子們創作的源泉。也可以利用當今社會的一些時事熱點,這些時事熱點不僅能夠擴展學生的課外知識,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詩歌創作的方式來鍛煉自己語言表達的能力。讓身處社會大環境的孩子們能夠抒發自己的感想,發出來自他們的聲音。
結語
總之,小學生的詩歌創作首先是要激發學生靈感,讓學生喜歡創作,參與到創作中來。這是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創作,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初始階段,也是學生創作詩歌的原動力。其次是要創設靈動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客觀情境的幫助下調動感官、發揮想象,激發創作的熱情。在主客觀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詩歌靈性,從生活中取材,進行詩歌創作,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老師需要在這樣一個嚴謹的詩歌指導策略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喜歡上詩歌,并學會詩歌創作,最終創作出有靈性的詩歌。
【參考文獻】
[1] 雷玲,沈大安.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歐陽文風.論中國詩學的生命精神[N].文藝報,2004-11-25(3).
[3] 倪寶元.語言學與語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