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菲 王建芬
摘 要:“全民微博”時代已然降臨,大學生作為微博用戶中的生力軍,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本文基于對南京部分高校大學生使用微博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探討高校學生使用微博的現狀,并試圖對學生、微博運營商以及學校和社會各有關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引導大學生健康陽光地使用微博,傳遞微博“正能量”。
關鍵詞:微博 大學生 調查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c)-0233-03
1 研究背景
1.1 微博的定義及地位
微博,即微博客,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通過用戶間的關注機制,傳播信息及實現分享的跨媒體平臺。用戶可通過網頁、wap及手機app等終端登錄微博,發表140字以內的文字信息,還可以為其配上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
自2006年全球首個微博網站創立;2007年國內首個帶有濃重微博色彩的網站飯否網開張;2010年“微博元年”,犀利哥、鳳姐等與微博關系密切的諸多事件搶占熱點話題頭條;2012年6月我國微博用戶達到3億;2014年新浪微博提出IPO申請,準備上市。短短八年間,微博功能由單純的信息瀏覽、交互分享拓展到了微博營銷、搜索、輿論監督等多方面,微博以摧枯拉朽之勢,從新興媒體走入主流媒體的殿堂,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曾說:“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志,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蔽⒉┮云錈o可比擬的草根性、便捷性、多元裂變的話語方式崛起,改變了整個傳媒業態?!皣^改變中國”,全民微博時代已然降臨。
1.2 當代大學生的特點
作為國內網民中最活躍的群體,作為微博用戶中個性鮮明的生力軍,大學生有著如下特點。
(1)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當代大學生既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又是具有一定知識素養的知識分子。作為青年人,他們敏感、活躍、率真,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追求時尚與個性的審美旨趣。作為知識分子,他們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有著相當的求知欲,對信息質量的要求也較高。
(2)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的同一性。
青年大學生有著積極開明的頭腦、強烈的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使他們不吝于在微博上表達自己,并對他人的微博進行轉發與評論,做活躍的信息傳播者。同時,大學生對于信息有著強烈需求,微博的短、快、隨身性、多媒體集成等特質使大學生樂于使用微博。
因此,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微博的傳播特性高度契合,微博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第二空間”。
1.3 本研究的意義
微博自其作為一種新媒體嶄露頭角開始,就成為學界熱議的話題,然而總體而言,目前關于微博的研究中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較少;二手資料較多,一手資料較少;對整個微博環境的宏觀研究較多,對某一特定群體的實證討論與具體系統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基于對南京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探討大學生群體使用微博的現狀,于共性中尋找個性,并試圖分別對學生、微博運營者以及學校社會等多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引導大學生在微博的使用中向著健康陽光的方向前進,喚起更多的微博“正能量”。
2 研究方法
為全面了解大學生使用微博的現狀,本研究以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河海大學、南京醫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六所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開展了問卷調查以及部分的深度訪談。本研究采取統一問卷、網絡發放回收的方法。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被調查對象的性別、年級、學科等因素,力求調查結果能客觀地反映南京大學生使用微博的現狀。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6份,占總發放問卷的90.67%,數據分析使用SPSS 11.0軟件。
3 大學生使用微博的現狀:基于對南京高校學生的調查
3.1 新媒體帶來的媒介新業態特征
微博時代帶來了草根民眾信息權和話語權的空前擴大,從問卷調查可看出,作為微博用戶中的生力軍,大學生在對微博的使用上有著自己的鮮明特征,具體有如下三點。
(1)微博成為了高校學生使用的主要媒介之一。
微博作為一種嶄新的媒體形式,僅用了幾年時間就迅速步入主流媒介的舞臺。在我們的調查中,95.59%的大學生為微博用戶,可見微博已為高校學生使用的重要媒介。麥克盧漢在傳播學名作《理解媒介:人體的延伸》一書中曾提出:“媒介即訊息。”媒介承載的各種傳播特性影響著人類的具體傳播活動。微博具備信息發布便捷,跨媒體,內容微小化,終端移動化與傳播碎片化等特點,與大學生求新、求快,求形式活潑多樣、交互性強等需求相吻合,因此受到了大學生的歡迎。
(2)大二、大三學生成為大學生微博用戶主力軍,其中女性偏多。
在我們的調查中,大學生女性微博使用者數量高于男性,占所有參與調查者的58.09%;大二、大三學生遠多于大一、大四學生,占所有參與調查者的83.82%。究其原因,前者可能是由于微博傳遞的信息在內容上更符合女性的口味;后者則是因為大二、大三學生相對大一同學而言,在高校中有著比較成熟的朋友圈以及相對開闊的眼界,他們的社交需求和信息需求都比較強烈。而相對大四同學而言,他們又有著更加充足的時間。
(3)新浪微博為品牌龍頭,人民微博無人問津。
調查數據顯示,新浪與騰訊是大學生主要使用的兩個微博平臺,擁有新浪、騰訊微博的學生分別占被調查學生的77.94%和71.32%;新浪微博是我們的被調查者最常用的微博,占總人數的63.97%。鑒于騰訊微博用戶中相當部分是QQ用戶的延伸,而新浪微博則需用戶主動注冊,所以可以說新浪微博是當之無愧的大學生使用微博的品牌龍頭。endprint
值得注意的是,在百余名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無一人使用人民微博。人民微博是中共黨委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推出的微博平臺,以政務內容為自身特色,卻絲毫不為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問津。這也折射了大學生參政意識較弱,對官方宣揚的主流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的淡漠。
(4)微博終端移動化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明顯。
調查數據顯示,微博已成功滲入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碎片時間,每周訪問微博的大學生占到了被訪問者總數的76.47%。手機等移動終端展現了它的優勢,大學生最常用的微博登錄方式是手機客戶端登錄,為63.24%。手機客戶端能隨時隨地收發微博,有著電腦客戶端無可比擬的便捷性和隨身性;它還有在電腦客戶端難以發揮長處的LBS定位功能,能在收發微博的同時顯示自己的地址、查找瀏覽附近的人,高度迎合了大學生求新求快、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微博的移動化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得較為明顯。
3.2 微博對大學生群體實現的主要功能
對大學生而言,微博主要具有社交功能、信息傳遞功能、娛樂功能以及教育功能。同時,在我們的調查中大學生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微博上的“沉默”,這種“沉默”有著自己的特點。
(1)微博帶給大學生顯著的社交功能。
在調查中,70.59%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微博上最常瀏覽的內容是“好友分享的日常生活及心情”,占所有備選瀏覽內容之首;64.71%的學生在“最常發布或轉發內容”的問題答案中選擇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心情”,41.91%的學生選擇了“與好友進行交流與互動”,分占此問題各個備選項的一、二位。由此可見,社交功能在大學生對微博的使用中占據首位。
大學生在微博上的社交并非現實生活中社交的單純延伸。在“你在微博上主要關注哪類人”這個問題的回答中,微博的獨特社交個性可見一斑。除去對明星、專家學者、熟識朋友的高關注度外,關注有共同興趣、愛好者也不少(40.44%),63.97%的大學生還關注了朋友的朋友、校友等人。微博給予了大學生跨越時空尋找志同道合者的機會,以及激活在現實生活中交集不多的邊緣朋友圈子的機會。微博有著自己獨特的社交在微博上,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得以相互延伸與交融。
(2)微博增加了大學生信息傳遞的途徑。
信息傳遞是大眾傳媒與生俱來的功能,微博作為大學生了解客觀世界的媒介,也承載著相當的信息傳遞功能。在對信息的瀏覽上,不少大學生關注著時政新聞 (55.88%)、娛樂體育時尚資訊(52.21%)、社會名人微博(41.91%);在對信息的發布與轉發上,分別有33.09%、30.15%的大學生表示自己上微博最經常瀏覽的是時政熱點新聞、娛樂體育時尚資訊。大學生對信息類微博內容的關注度僅次于社交類內容。微博由于其隨身性強,發布與接收信息方便快捷的特點,不僅成為大學生展現自我、社會交往的工具,更成為他們拓展更遠的眼界的平臺。
(3)微博對大學生同時具備了娛樂與教育功能。
作為年輕化、追求快捷的受眾,微博對大學生具備不可或缺的娛樂功能。常常瀏覽星座、語錄、段子等信息的大學生不在少數(38.24%),常轉發這些信息的大學生也占到了30.15%。在評價對微博的使用感受時,同意或非常同意微博常被用以“打發時間”“休閑娛樂”的大學生分別占到了總數的71.32%和72.79%。
微博這種新型的大眾傳媒也有著不少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因而被大學生看做是學得知識的來源之一。調查中,30.15%和30.88%的大學生通過微博來尋求工作上的資訊建議,以及情感上的指導與幫助。大學生走到了象牙塔的較高層次,他們渴望得到的教育不僅是知識性的,更有著各種對人生的迷茫,需要得到指導。微博向他們提供了此類信息。
(4)微博上的“沉默者”。
不是每個開通微博的大學生都是活躍用戶。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從未自己寫微博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13.24%,而從未評論別人微博的被調查者占到了總人數的18.38%;“很少發布或轉發微博”的學生有16.18%,約為8.82%“很少關注微博信息”的大學生的兩倍。“我就看看,不說話”這句作為帶有玩笑性質的微博流行語,卻是一些年輕敏感的大學生在使用微博時內心活動的真實寫照。
這一現象有兩個原因。第一,“沉默的螺旋”效應。當微博發布者覺得自己的信息能得到很多人的回應與贊同時,自然就敢于發聲,但微博分分秒秒都在更新著大量碎片化信息,作為一名普通用戶,大學生發布的微博可能下一秒就被淹沒入茫茫信息海洋中,得不到有效回應。久而久之,大學生就失去了發布信息的動力。第二,大眾傳播的麻醉精神功能。大學生在微博上時刻可以接收親朋好友分享的關于自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瀏覽取代了正常社交中的人際關系信息傳遞,而讓大學生用戶得到了已經完成社交活動的感覺,因而放棄了社交的努力。
3.3 大學生使用微博的信度問題
可信度與權威性是人們在使用媒介時必須要考量的問題,是一種媒介為人所用的基石。對大學生而言,它的可信度如何呢?
大學生既是微博信息的發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作為信源,61.03%的大學生接受了微博的實名認證。實名認證強調了現實人格對微博上虛擬人格的制約,抵消了網絡的虛擬性對社交、信息發布等環節帶來的負面影響。超半數的大學生愿意實名認證微博,表明了他們對自己言論負責的態度,從這個角度看,大學生群體屬于微博上較為可靠的信源。
在遇到判定社會熱點新聞等公共話題信息真實性問題時,多數參與調查的大學生(66.18%)選擇了根據發布者的權威性判斷,選擇以其他傳統媒體或網站的報道為參考的大學生數量居次席(36.03%)??梢妼τ诖髮W生而言,信源的權威性、知名度越高,可信性越高,傳播效果越好。另外,由傳統媒體仍作為大學生判定微博信息是否可信的重要參考源這一點也可看出,傳統媒體由于其深厚的根基,對微博這種新媒體有著深厚的影響力。endprint
3.4 微博的碎片化使得大學生冷靜審視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3次互聯網發展報告》,2013年,微博用戶規模較2012年底減少2783萬,下降 9.0%;網民中微博使用率為45.5%,比2012年底降低9.2%。大學生群體對微博是否保持著最初的熱情?
在被問及“最近半年使用微博的頻率”時,61.7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不變”或“變多”,說明微博對于已有大學生用戶而言還是有著一定黏度的,總體上用戶對微博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然而,對微博黏度下降的大學生用戶也已達到了38%,說明微博大爆發的時代已經過去,大學生用戶開始對其進行冷靜地審視。
而在被問及“為什么使用微博頻率下降”時,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們的回答可以主要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信息的碎片化、同質化。有38.24%的參與者表示“垃圾信息太多”,37.5%的參與者反映“同質化嚴重,沒有什么可看的”,為所有答案中選擇人數最多的頭兩個選項。第二,大學生意識到了冗雜信息“麻醉精神”的作用而主動離開。32.35%的參與調查者表示降低微博的使用頻率是因為“浪費時間,耽誤學習與工作”。第三,從眾心理與微博的裂變式特征。18.38%的大學生表示微博上關注的人活躍度變低,更新次數變少是他們降低微博使用頻率的原因。微博信息的傳播靠的是“一對多”的模式,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當傳播環節中的某一環發生斷裂,關注的人分享的信息質量與數量下降,就容易使其他傳播環節的參與者受到負面影響。
三方面原因歸根結底,仍是因為過度碎片化的信息降低了話語質量。微博上每分每秒都在產生與轉發著大量的生活日常、星座語錄、搞笑段子、營銷廣告等冗余信息。若用戶不是極善于挑選整理自己的關注者,則真正有價值的文字、圖片等信息很容易迅速消失在碎片信息的海洋中。大學生作為微博用戶中相對高素質、年輕化的群體,對信息的質量也有較高的要求,碎片化的信息降低了微博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4 相關建議
4.1 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
(1)關注“正能量”微博。
大學生正處于重要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在使用互動性、開放性、共享性強的微博時,難免被良莠不齊的信息沖擊。因此,大學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多關注、轉發主流媒體的優質內容,利用微博平臺做一些有益于公眾利益的事,利用微博來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與政治參與意識。
(2)提高甄別能力,不發布虛假信息。
大學生具有年輕、沖動的特點,在微博的使用中,有時候難免被誤導,被不良商販或是傳播微博謠言的別有用心者所利用。因此,大學生在使用微博時要提高自我約束意識、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在發布或轉發微博時甄別信息的真實性。保持清醒的頭腦,從我做起抵制網絡謠言傳播,以身作則,合力構建導向正確的微博公共輿論氛圍,為凈化網絡環境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3)不過分沉溺網絡。
雖然微博的各種特點與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高度契合,且微博也有著獨特的社交功能,但它無法替代現實社會中的社會交往。大學生在使用微博開拓眼界、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務必保持清醒頭腦,不能過分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而是應該將網絡世界與虛擬世界進行良好地結合。
4.2 微博運營者:讓微博在大學生中走得更遠
2013年是我國整個微博業態的拐點,微博用戶和使用率均大幅下降。微博該何去何從?擁有數量眾多的年輕而又高素質的大學生用戶群是微博的優勢之一,如何依托大學生用戶的力量讓微博走得更遠?
(1)加強推薦優質內容,完善不良信息過濾機制。
由于微博注冊、發言的門檻很低,發布的微博又是按時間順序在用戶的瀏覽界面下呈現,因此碎片化冗余信息很容易輕易淹沒真正的優質信息。為克服這一弊端,微博平臺運營商應完善優質微博內容推薦機制,在“實時更新”、“最熱微博”等欄目有選擇地推送優質內容。另外,運營商還需有意識地打造線下名人、各行業代表、草根名博等意見領袖,由他們來引導年輕的大學生,一同制造良好的微博輿論場環境,構建和諧的公共話語平臺。
同時,對微博上的不良信息,也應建立過濾機制。設置不良信息敏感詞,加強微博的輿論監督與輿情監控,對已經證實的不良信息需及時辟謠,果斷刪除,凈化微博言論環境。
(2)設置公共話題形式,與高校進行線上線下對接。
針對微博上話題散亂冗雜的現象,微博運營商應設置“微話題”等形式整合公眾話語,營造持久關注的豐富內容,歸攏孤立話題,使公眾言論話題有序性更加明顯。針對大學生,微博運營商還可以走進高校,將高校的公益活動、學生會選舉、藝術節等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與線上微博發言進行有效對接,既豐富了線下活動的形式,又拓展了線上活躍用戶,實現線上線下的雙贏。
(3)設計貼合年輕人需求的各種移動終端。
隨時隨地收發信息,結合LBS定位功能全方位展現自己,是微博移動終端的獨特優勢所在。微博運營商應充分發掘移動終端的優勢,除進一步針對用戶需求對手機客戶端進行優化外,還應完善WAP訪問功能、開發適用于iPad等平板電腦的軟件等,滿足年輕人對移動終端的需求,力求充分滲入移動用戶的碎片時間。
4.3 學校與社會: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微博
高校應及時密切地關注大學生的微博使用情況,對學生的線上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合理引導。同時,高校也構建屬于自己的微博輿論場,注冊本校、本學院官方賬號,支持打造教師個人明星賬號,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還可以將各種學校活動與線上微博活動有效對接,豐富活動的形式,加強與學生的親近感,利用微博營造和諧、良好的新媒體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對青年大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影響。
政府一方面要完善對微博的管控,根據修訂后的《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對微博上的不良言論做好輿情監督與管理,對微博謠言、不實言論等,有關方面要及時辟謠,聯系運營商刪帖,凈化微博言論環境。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利用新媒體構建社會文化,宣揚主流價值觀。通過國家部委、省市及各級部門政務微博的注冊,加強線上宣傳,與青年人進行良好的互動,傳遞微博“正能量”,拓寬大學生進行政治參與的渠道。
5 結語
總體而言,在“全民微博”的時代下,大學生作為年輕、高素質的用戶群,是微博用戶中的生力軍。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大學生群體使用微博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合理引導、正面陽光的教育,由此讓大學生成為新媒體時代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時,利用大學生用戶群構建和諧的微博輿論場,構建新媒體環境下健康和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化。
參考文獻
[1] IPO,即Initial Public Offerings,中文意為“首次公開發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
[2] 張傳輝,李志超.論微博政治參與及其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11(5):10-13.
[3] 劉林翔.微博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新聞知識,2011(9):22-25.
[4]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4—03—13)[2014一03—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
9798.pdf.
[5] 劉春雁.大學生微博使用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1(2):18-19.
[6] 徐振祥.新媒體的價值影響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08(3):2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