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知天

瑞士銀行的保密和安全舉世聞名,因為瑞士銀行完善到“無懈可擊”的保密制度,瑞士的銀行一直是富人們、跨國公司,乃至于擁有眾多見不得光的財富的個人和機構的最佳財富存放地。瑞士銀行不僅以此吸引了全球大量的巨額存款,也稱為黑金洗白和富人避稅的天堂。
然而,在5月6日,瑞士與46個國家簽署了《稅務事項信息自動交換宣言》,瑞士銀行將與簽約國的銀行一起執行銀行間的信息自由交換全球新標準,以打擊逃稅及其他稅務欺詐行為。瑞士與中國、美國等國做出了同樣的政治承諾。這意味著瑞士銀行不能像過去那樣為他們的客戶“絕對保密”。
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的由來
任何銀行都有義務保護客戶的資料,不對外泄露。這一點,瑞士銀行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銀行是相同的。瑞士銀行之所以最受世界上的大公司、大富豪歡迎,根本原因在于其國家頒布了銀行保密法。瑞士的銀行保密法,不單單是一個民事法律,還是刑事法律。這個法律的正式名稱是《關于銀行和儲蓄所的聯邦法令》,該法律于1934年11月8日通過,在1935年3月1日生效。
瑞士歷史研究專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盧銘君副教授對該法令有如下介紹:法令規定銀行必須保護銀行賬號的安全。凡是銀行工作人員或曾在銀行工作過的人員,泄露客戶賬號或者銀行秘密,都會受到法律制裁和懲罰。該法令的特別之處在于:瑞士銀行秘密和客戶利益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泄漏露,則不單單是職業道德問題,而且是違法行為。泄密人將受到6個月到5年的監禁懲罰,或者處以最高5萬瑞士法郎的罰款。即使在銀行職員退休或離職之后也會被追責。
瑞士是歐洲的永久中立國,瑞士特別是瑞士首都日內瓦的銀行家在中世紀就享有盛譽。瑞士的銀行家們歷來都是法國、意大利等國宮廷和大臣們的理財顧問。在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之后,瑞士的永久中立國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在世界公認的永久中立國瑞士、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的日內瓦,瑞士的銀行業務因其特殊的“中立地位”,而得到了巨大的先天優勢。
銀行保密法變成了瑞士吸納巨額存款的利器。只要客戶能夠提供一套詳細的個人資料,就可以以自己認為安全的方式開戶。戶頭可以是自己的委托代理人的名字,也可以是假名字,甚至是代碼,重要的客戶甚至可以沒有名字只有賬號。重要的客戶的資料只有個別銀行高層知道。銀行和銀行職員有絕對的義務保證這些個人資料不對外泄露。
瑞士的銀行保密法原先是非常強大的,客戶的資料絕對保密,哪怕是瑞士的國家機關也沒有辦法對這些賬戶的資料進行詳細了解。所以瑞士就變成了世界上的大企業和大富豪們保存自己錢財的首選之地。他們將錢存入瑞士銀行的好處很多。
第一,瑞士銀行對他們賬戶的“絕對保密”,可以讓他們所在的國家無法查驗到他們在瑞士銀行中存在的秘密賬戶,從而可以大量逃稅。由于瑞士是永久中立國,他們所在國家的法規無法約束瑞士的銀行的保密行為。即使由所在國當局向瑞士政府提出申請,瑞士政府也可以以銀行保密法擋駕,阻止當事國政府的調查。
第二,瑞士銀行只要提供一套合理的收入來源的證明,就可以辦理存款業務,這方便了很多來歷不明的黑錢通過一番“改頭換面”在瑞士銀行洗白后,變成白錢。所以瑞士銀行成為了貪官污吏、犯罪分子、恐怖分子的最愛,他們把錢存入瑞士銀行,不僅將黑錢變成白錢,而且絕對安全。
第三,瑞士銀行之所以在全球銀行界舉足輕重,不是因為一則銀行保密法就可以獲得全球富人們的青睞。瑞士銀行家們同樣出名的還有他們高超的理財本領。瑞士銀行奉行的理財原則是保守主義的理財方式,可以保障客戶的財富獲得持久而穩定的增值,他們不喜歡進行風險極大的投機行為。客戶把錢存入瑞士的銀行可以保證資產獲得穩定而持久的收益。瑞士銀行一直備受國際社會壓力
瑞士銀行因為不可撼動的“保密”原則,加上出色的資產管理服務,在世界銀行界獨領風騷。瑞士有三家銀行躋身世界管理資產最多的十大銀行之列。目前瑞士最大的兩家銀行是瑞士聯合銀行(英文簡稱UBS)和瑞士信貸集團(CreditSuisse)兩家。這兩家資產負債總額已占了整個瑞士銀行業的62%,雇員數占銀行雇員總數的52.7%,包攬了瑞士40%以上的國內信貸業務及近40%的地產抵押業務。
據劉植榮先生研究,這兩家銀行的總資產為13650億瑞士法郎。除此以外,瑞士還有州銀行24家,總資產4820億瑞士法郎;外國銀行131家,總資產4060億瑞士法郎;合作銀行1家,資產1650億瑞士法郎;資產管理銀行47家,總資產1250億瑞士法郎;地區儲蓄銀行66家,總資產1040億瑞士法郎;私人銀行13家,總資產620億瑞士法郎;其他類型銀行13家,總資產690億瑞士法郎。
瑞士的銀行業是瑞士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根據瑞士銀行家協會的報告,2012年,瑞士金融行業總增加值(一年的毛收入)為620億瑞士法郎,其中銀行業為340億瑞士法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保險業為280億瑞士法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瑞士銀行業的雇員共有183190名,占全國就業人口的3.9%。瑞士有各類銀行297家,銀行總資產為27780億瑞士法郎。這297家銀行在國內設有3294家分行,5775臺自動提款機,在國外設有263家分行。2012年底,瑞士海外直接投資累積額為10405億瑞士法郎,占GDP的181%,其中銀行業為784億瑞士法郎,占7.5%。
瑞士的銀行業高度發達除了瑞士人喜歡高儲蓄外,更大的原因還是在于它的保密原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公司和大富豪的存款。如果單單是吸儲倒也罷了,更加重要的是,瑞士吸納的這些巨額存款導致了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流失了巨額的稅款。加上全球反恐戰爭在上世紀末打響,瑞士銀行的保密原則不僅保護合法收入,也保護恐怖分子的賬號安全。所以瑞士的銀行保密制度一直飽受國際社會的詬病。對其意見最大的當然是金融業高度發達,資金流迅速、富人云集的美國。美國的富人們將錢存入海外銀行避稅是通常之舉。據估計,瑞士、盧森堡、列支敦士登、西薩摩亞、百慕大群島、巴哈馬群島以及英屬維爾京群島等43個發揮離岸金融中心智能的國家或地區,存放和管理的金融資產總共約有10萬億美元。全球50%的資金經這些“避稅天堂”中轉。美國當然損失最大。
瑞士將銀行業視為經濟支柱,銀行業也是瑞士公民就業的最重要行業之一。雖然瑞士飽受國際社會批評,但是瑞士政府仍然長期力挺銀行保密制度,想保住這個創收法寶。瑞士與國際社會進行過長期的交鋒。
二戰中,瑞士銀行利用自己的保密制度吸納了大量猶太人的儲蓄,但是很多猶太人被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中殺害,巨量的猶太人在瑞士銀行當中的存款變成了死賬,留在了瑞士銀行之中。在二戰之后,瑞士向猶太社會進行了賠償,并設立了基金,補償猶太受害者。二戰中,德國利用瑞士中立國的地位,將巨額的財富存入瑞士銀行,用瑞士法郎購買戰爭物資,瑞士銀行當時客觀上幫助了德國法西斯。瑞士銀行因為這兩項在二戰期間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長久的批評。1997年,瑞士幾大銀行迫于鋪天蓋地的壓力,采取賠償的安撫策略。銀行拿出1億瑞士法郎建立“大屠殺受害者特別基金”,以安撫受害者家庭。2000年7月底,瑞士聯合銀行和瑞士信貸銀行在美國受到60萬猶太人關于猶太人存款的集體控告,兩大銀行不得不拿出12.5億美元償還舊債。
2009年12月16日,美國司法部表示,瑞士信貸集團承認大規模金融不端行為,非法電匯轉移與美國制裁有關的國家和個人的數億美元。而美國總檢察長埃里克·胡德在新聞發布會中聲稱:他確認這家瑞士銀行與州聯邦機構簽署了5.36億美元的緩起訴協議。在此之前的2008年,瑞銀集團因協助美國客戶向美稅務機構隱瞞收入,也遭美方起訴,最終被迫支付了7.8億美元罰金,并向美國提供了4450名美國客戶信息,才得以免于被起訴。廢除保密制度之后的瑞士銀行
瑞士政府面對國際社會的壓力雖然經過了幾個回合的交鋒,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與國際標準接軌。這樣做有利當然也有弊。瑞士政府做出這樣的決定當然是權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
弊端顯而易見,瑞士銀行今后不能再用銀行保密法來作為阻撓客戶所在國政府要求正當核查的借口了。這讓很多見不得光的資產不再像從前那樣“萬無一失”,今后把黑錢存入瑞士銀行,也不再像過去那樣進了保險箱,今后把巨額財富存入瑞士銀行,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逃避本國稅務部門的稽查。這樣無疑會造成一些可能存入瑞士銀行的非法收入,或者已經存在瑞士銀行的非法收入轉移到其他離岸金融中心的銀行之中。
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瑞士與國際社會完全接軌,瑞士放棄了銀行保密法,這個奉行銀行保密法的離岸金融中心的老大給其他小兄弟們做了一個好樣子,從此可以不受國際社會詬病,瑞士可以不被指責為“包庇貪腐的天堂”和“避稅天堂”,甚至是“恐怖分子”的保險柜,在國家形象上更加正義,更能夠彰顯自己作為諸多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的地位。
另一方面,瑞士解決了與美國、歐盟等世界各國在金融方面存在的長期糾紛,便于瑞士銀行在世界各國增設營業網點,便于瑞士銀行在世界各國吸納儲蓄,進行投資理財。瑞士以加入《稅務事項信息自動交換宣言》的代價,為自己完善而領先的銀行業在全球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想見,資本雄厚、服務到位、制度完善、成熟領先的瑞士銀行業必將在世界銀行業中繼續扮演領航者的角色。
(摘自《世界博覽》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