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剛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綜合征,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形成血管內膜斑塊破裂, 進而導致血栓形成, 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狹窄、閉塞等, 導致患者出現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綜合征。急性冠脈綜合征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現形式, 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穩定型心絞痛[1]。近年來隨著生物學研究的深入, 監測冠狀綜合征心功能的因素不斷增加, 為對HbAlc水平及NT-pro BNP含量與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功能的相關性進行研究, 作者對本院收治的40例合并2型糖化血紅蛋白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合并2型糖化血紅蛋白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作為觀察組, 男22例, 女18例, 年齡55~80歲, 平均年齡(63.38±5.22)歲;同期本院收治的40例血糖正常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作為參考組, 男20例, 女20例, 年齡56~82歲, 平均年齡(64.22±5.76)歲, 兩組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01年)及《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2007年)診斷標準,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在第2天晨起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3 ml, 3000 r/min 離心, 維持15 min, 分離上清液, 使用儀器為HLC-72367 全自動 HbA1c 分析儀(日本 Tosoh 公司生產),公司配套HbA1c 層析液, 患者NT-pro BNP檢測采用 ELISA法, 使用美國羅氏診斷公司提供的試劑盒, 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相關說明進行, HbA1c 水平及 NT-Pro BNP含量檢測均按照標準品濃度進行計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HbA1c水平、NT-pro BNP濃度分別為(9.32±1.52)%、(441.64±63.28)μg/ml, 參考組患者HbA1c水平、NT-pro BNP濃度分別為(5.68±1.23)%、(213.25±35.26)μg/ml,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研究顯示隨著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功能分級的增高, 觀察組患者NT-pro BNP水平及HbA1c 均呈現出增高趨勢, 相關性因素分析, NT-pro BNP含量及 HbA1c 水平與患者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功能受損程度之間呈正相關性(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心功能分級不同患者HbA1c水平、NT-pro BNP濃度比較
糖尿病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已經成為臨床共識, 大量臨床研究顯示,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時,其發生心血管時間的危險性至少提高4倍[2],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診斷及治療中通過檢測患者血糖水平有著重要作用。糖化血紅蛋白是近年來血糖監測的重要指標, 其濃度與血糖濃度呈正比[3], 因此在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糖化血紅蛋白形成過程不可逆, 紅細胞對氧親和力出現改變, 同時氧自由基產生及器官組織缺氧發生率增加,而氧自由基發生時引起的級聯炎癥反應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同時氧自由基隨著高血糖, 會對血小板產生激活及凝聚作用, 機體心功能及血管功能損傷增加[4]。NT-pro BNP是左心室肌細胞分泌及合成產物, 當左心室功能舒張力下降或者心臟收縮功能下降時, 心臟容量負荷及心腔內壓力均明顯增加, 心室壁受到刺激, 并導致大量的腦鈉肽前體被釋放,該物質分解為NT-pro BNP及BNP, 因此常將NT-pro BNP用于心功能的監控, 通過NT-pro BNP的檢測能夠發現缺氧、缺血、容量復合增加及室壁張力增加等, 有研究顯示隨著心功能損害程度的增加, NT-pro BNP含量明顯增高。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及NT-pro BNP含量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 隨著心功能損傷的增加, 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及NT-pro BNP水平呈現出上升趨勢, 由此可見, 通過對糖化血紅蛋白及NT-pro BNP水平的監測能夠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心功能進行監測, 有助于更好的控制病情。
[1]鄭雪芹.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23):2691.
[2]歐映偉.老年人糖化血紅蛋白與脈搏波傳導速度的相關性.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8):4570.
[3]聶晶.N末端腦鈉肽原檢測對參麥注射液治療老年心力衰竭療效的評價.醫藥導報, 2008, 27(7):799.
[4]曹雅旻.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嚴重程度與血漿氨基酸N末端腦鈉肽原濃度相關性的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5, 33(1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