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民民 楊衛芳
近年來我國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加, 初診HbA1c超過9%的患者比例達28.8%。AACE指南中認為,對這類患者即可給予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治療的最終目標是減少糖尿病并發癥和改善患者預后。腸促胰素為基礎的治療是當今2型糖尿病治療領域中的一大進展。維格列汀是一種高選擇性DPP-4抑制劑, 對α、β細胞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本研究對初診嚴重高血糖患者在應用諾和銳30的基礎上,聯合維格列汀治療。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入選標準:均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和分型;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經飲食控制后, 空腹血糖>11.1 mmol/L或餐后血糖>15.0 mmol/L;年齡18~70歲。排除標準:孕婦、哺乳期;嚴重感染;存在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腫瘤;心肺功能不全;肝腎功能損害;服用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齡在34~61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45.7±2.1)歲。觀察組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齡在36~64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48.5±2.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諾和銳30(諾和諾德(中國)制藥, 國藥準字:J20100036)治療, 治療方法:將起始治療劑量控制在0.4 IU/(kg·d), 并在治療期間對其空腹血糖與餐后血糖進行測量, 根據測量值對使用劑量進行調整, 控制目標:空腹血糖<7.2 mmol/L, 餐后血糖<10.0 mmol/L。觀察組在其基礎上給予維格列汀(瑞士諾華, 國藥準字:H20110358)治療,治療方法:口服2次/d, 50 mg/次, 控制目標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變化及治療中低血糖、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及胰島素的用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經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比較 兩組治療12周后BMI、FBG、PBG、HbA1c、TG、TC、LDL-C水平下降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指標變化較對照組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其他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12周后, 試驗組胰島素用量、低血糖及不良反發生率應均比對照組明顯減少, 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經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經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情況(±s)
注:a表示兩組治療前后對比, P<0.05;b表示治療后觀察組指標變化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指標 對照組(n=30) 觀察組(n=3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FBG(mmol/L) 12.0±2.5 7.0±2.1a 12.5±2.4 6.7±2.0ab PBG(mmol/L) 19.9±3.9 10.0±3.2a 20.1±4.0 9.5±3.1ab HbA1c(%) 9.8 7.2 9.7 6.8ab TG(mmol/L) 2.47±0.4 1.80±0.3a 2.50±0.5 1.66±0.2ab TC(mmol/L)5.16±1.2 4.69±0.8a 5.20±1.4 4.56±0.7ab LDL-C(mmol/L)3.62±0.7 3.42±0.5a 3.68±0.9 3.18±0.4ab HDL-C(mmol/L)1.61±0.3 1.64±0.4a 1.63±0.2 1.71±0.4ab

表2 兩組其他指標比較
2型糖尿病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發病率增長最快的疾病之一。多種因素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功能進行性減退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發病機制。UKPDS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β細胞功能減退已達50%。胰島功能減退不僅包括β細胞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減少, 還包括α細胞抑制作用減弱, 胰高血糖素分泌不減少[1]。因此, 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共同導致高血糖, 也就是“雙激素”異常導致了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維格列汀屬于一類新型口服降糖藥—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 通過抑制DPP-4酶的活性, 提高體內活性胰高糖素樣腸肽-1(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分泌多肽(GIP)水平。GLP-1和GIP是腸促胰素, 可同時作用于胰島的α和β細胞。維格列汀是一種高選擇性底物樣酶抑制劑, 與DPP-4催化位點共價結合, 作用迅速, 緩慢解離, 因而可快速持久提高體內GLP-1水平, 可使血液中活性GLP-1水平增高2~3倍, 使GIP水平增加約5倍, 可有效覆蓋餐時和空腹時段, 更有利于控制血糖波動[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較治療組顯著降低, 提示維格列汀可全面控制血糖。另外, 維格列汀可雙向作用于α細胞,在血糖升高的情況下, 增強α細胞對高血糖的抑制反應, 減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使血糖水平降低, 相反, 出現低血糖時, 可通過增強α細胞對低血糖刺激效應的反應性, 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 增強反向調節效應, 可升高血糖, 從而降低低血糖風險[3]。本研究試驗組中低血糖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 與維格列汀對α細胞的雙向作用密切相關。
有研究顯示, 維格列汀不僅能有效控制血糖, 還具有調節血脂、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故可能有利于降低心血管風險[4]。一項對維格列汀等DPP-4抑制劑臨床研究的Meta分析提示, DPP-4抑制劑治療與總膽固醇水平降低顯著相關,即使很小幅度的總膽固醇水平降低, 也可能導致心血管風險的顯著降低[5]。本研究也提示, 觀察組TG、TC、LDL-C水平較對照組顯著下降。
本實驗中通過12周的治療, 初診重度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諾和銳30聯合維格列汀, 不僅能有效控制血糖, 副作用小, 低血糖事件發生率低, 胰島素用量減少, 而且在調節血脂等方面也具有潛在的益處。因此, 對于初診重度2型糖尿病患者, 諾和銳30聯合維格列汀治療, 安全、有效、益處多,但其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觀察。
[1]Ward WK, Bolgiano DC, Mcknight B, et al.Diminished B cell secretory capacity in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 Clin Invest, 1984, 74(4):1318-1328.
[2]Ahren B, Schweizer A, Dejager S, et al.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he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vildagliptin in humans.Diabetes Obes Metab.2011, 13(9):775-83.
[3]He YL.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vildagliptin.Clin Pharmacokinet.2012, 51(3):147-62.
[4]Hamamoto S, Kanda Y, Shimoda M, et al.Vildagliptin preserves the mass and function of pancreatic β cells via the developmental regul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oxidative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a mouse model of diabetes.Diabetes Obes Metab, 2013,15(2):153-163.
[5]Monami M, Lamanna C, Desideri CM, et al.DPP-4 inhibitors and lipid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Adv Ther, 2012,29(1):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