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娟
在近年來臨床治療中免疫抑制劑及激素等藥物應用逐漸增多、侵襲性診療操作不斷應用及唑類抗念珠菌藥物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下, 住院患者發生念珠菌的相關報道日益增多[1,2]。念珠菌感染屬于常見深部真菌感染, 其發病率在所有深部感染中占據首位[3], 且患者病死率相對較高, 對腫瘤患者、高齡患者及免疫能力較低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4]。為進一步研究念珠菌感染發生機制, 作者對本院收治念珠菌感染患者展開病原學分析, 并對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念珠菌感染的住院患者68例為觀察組, 均根據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所制相應診斷標準確診。其中男42例, 女26例,年齡53~87歲;患者入院時間均在72 h以上且在入院時無念珠菌感染現象。患者基礎疾病為呼吸系統疾病33例(48.5%),血液系統疾病10例(14.7%), 消化系統疾病7例(10.3%), 心血管系統疾病4例(5.9%), 泌尿系統疾病3例(4.4%), 內分泌系統疾病3例(4.4%), 風濕免疫系統疾病2例(2.9%), 其他疾病6例(8.9%)。選取同期入院無念珠菌感染患者66例為對照組, 其中男40例, 女26例, 年齡43~76歲, 兩組患者性別組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當患者有感染癥狀出現時, 結合可疑感染部位并采集患者糞便、血、尿、漿膜腔積液、痰、體內留置物及分泌物標本并及時送檢, 展開念珠菌培養, 對于可疑念珠菌感染者送檢2次以上, 根據檢測結果對患者做上述分組。所用檢測儀器為BacT ALWRT 3D 血培養檢測儀, 采集可疑患者病灶標本在沙保氏培養基中接種并展開培養, 對檢測為念珠菌屬待測菌株在科馬嘉念珠菌顯色培養基上劃線接種, 并在35℃環境中展開72 h培養, 每24 h對菌落顏色進行1次觀察, 根據說明書相應規定鑒定菌種。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病程、引流管置管、尿管置管、胃鏡、腹穿等有創檢查與治療方法進行統計, 記錄抗生素應用情況及糖皮質激素治療情況。
2.1 68例念珠菌感染患者病原學分析 68例念珠菌感染患者標本中共培養出76株菌株, 其中白色念珠菌44株(57.9%),熱帶念珠菌15株(19.7%), 光滑念珠菌9株(11.9%), 近平滑念珠菌4株(5.3%), 克柔念珠菌2株(2.6%), 其他念珠菌2株(2.6%)。
2.1 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對比 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72.3±1.6)歲, 住院時間為(32.4±2.6)d;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為(57.2±3.4)歲, 住院時間為(23.2±2.1)d, 觀察組年齡顯著高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可知, 觀察組使用2種及以上抗生素比例、導尿管及導管留置比例、激素應用比例及介入治療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n, %)
念珠菌是條件致病性真菌, 可對宿主、環境及真菌等造成感染, 通常寄生在人體口腔、腸黏膜、陰道及皮膚上, 若患者機體免疫能力降低, 或其所寄居處微生態環境失調, 很容易造成念珠菌感染。在近年來有創診療操作不斷增多及免疫抑制劑、激素等藥物應用逐漸增多背景下, 我國念珠菌感染發生率逐年增多, 給患者身心健康及基礎疾病的恢復均造成了巨大影響。
通過對68例確診為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病灶標本展開細菌培養與鑒定, 共培養出念珠菌76株, 其中白色念珠菌共44株, 占比最高, 為57.9%, 這和國內已有報道一致。此外還檢出熱帶念珠菌15株, 光滑念珠菌9株, 近平滑念珠菌4株,克柔念珠菌2株, 其他2株。通過對觀察組的念珠菌感染患者與對照組的無念珠菌感染患者基本資料進行分析, 發現觀察組年齡顯著高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 使用2種及以上抗生素比例、導尿管及導管留置比例、激素應用比例及介入治療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由此可推斷上述因素均為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素。通常情況下人體中病原微生物和正常菌群之間存在營養競爭關系, 故而可對病原菌生長、繁殖加以抑制, 對體內正常生態水平予以維持, 然而若治療中采用大量抗菌藥物, 則會導致人體中正常菌群受抑制或遭到滅殺, 可為人體內致病菌惡性繁殖提供便利, 致使菌群失調, 最終導致患者出現感染。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基礎疾病中呼吸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占比最高, 這是因為神經系統疾病與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大部分年齡較大, 故而其在住院期間發生念珠菌感染的幾率較高;血液疾病患者病情多十分危急, 機體免疫力較低, 在治療中多需應用免疫抑制劑與激素, 同時需進行氣管插管、血液透析、介入治療、靜脈穿刺及持續導尿等侵入性診療操作, 同時還會展開大型的外科手術, 這些均會對人體天然屏障造成破壞,導致患者容易感染念珠菌。
綜上所述, 住院患者念珠菌感染最常見病原菌為白色念珠菌, 在臨床中應對患者基礎疾病予以早期診治、規范展開各項檢查、對各種感染危險因素加以控制, 從而預防念珠菌感染的發生。
[1]周小武.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口內菌株檢出情況和藥敏性觀察.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14):1617.
[2]蔣李懿.以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為首診的HIV/AIDS4例.廣東醫學, 2011, 32(3):410.
[3]吳真.伏立康唑對念珠菌屬不同菌種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3, 13(3):240.
[4]劉永芳.醫院感染念珠菌菌種分布及耐藥情況分析.中國抗生素雜志, 2013, 38(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