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書恭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 藥物治療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此次研究主要針對拉莫三嗪佐治各型癲癇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 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取2012年7月~2013年11月來本院神經內科就診, 經檢查后確就診的癲癇患者100例, 其中男60例(60%), 女40例(40%), 平均年齡(25.2±13.1)歲, 平均病程(7.1±5.9)年。其中單純部分性發作(SPS)21例、復雜部分性發作(CPS)26例、全面性發作(GTCS)19例、復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secondary GTCS)34例。難治性癲癇38例。按照分層抽樣的方法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一服用丙戊酸鈉(湖南迪諾制藥,國藥準字H20067474), 起始劑量為20 mg/(kg·d), 1周后, 若無繼續發作, 則維持劑量;若仍發作, 則增加劑量, 每周加5 mg/kg,直至理想療效, 但不超過30 mg/(kg·d)。觀察組服用丙戊酸鈉劑量同對照組, 聯合拉莫三嗪(葛蘭素史克公司產, 注冊證號:H20030612)佐治, 口服, 第2周為0.15 mg/d, 第4周增加為0.3 mg/d;之后每2周增加拉莫三嗪劑量為0.5 mg/(kg·d)。
1.3 療效判斷標準 以治療前的發作頻率與穩定期的發作頻率作比較:癲癇不發作, 為完全控制;癲癇發作次數減少75%~99%, 為顯效;癲癇發作次數減少50%~74%, 為有效;癲癇發作次數減少<50%, 為無效。總有效率=(完全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各型癲癇患者發作頻率的變化 經治療后, 拉莫三嗪佐治各型癲癇患者發作頻率發生變化如下, 單純部分性發作(SPS)總有效率81.8%、復雜部分性發作(CPS)總有效率84.6%、全面性發作(GTCS)總有效率77.8%、復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secondary GTCS)總有效率82.4%。詳見表1。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對比 經治療, 觀察組采用拉莫三嗪佐治各型癲癇總有效率為82.0%, 對照組單一服用丙戊酸鈉總有效率為72.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觀察組各型癲癇患者發作頻率的變化(n, %)

表2 兩組療效對比(n, %)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 發病原因復雜, 病情易反復。除了少數預后良好及發作次數少的患者可以不采用治療外, 絕大多數患者都需要采取臨床治療。臨床治療癲癇主要手段仍是藥物治療[1]。拉莫三嗪是一種苯基三嗪類化合物, 可減少藜蘆堿在腦部誘導產生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釋放, 藜蘆堿產生抗癲癇作用是因為可以開放突觸前的鈉通道,釋放神經介質, 進而選擇性作用于Ⅱa型鈉通道, 抑制反復放電[2]。在癲癇情況下, 鈉通道處于失活狀態時間延長, 使復極化推遲, 細胞興奮性進而有所升高[3];拉莫三嗪可通過進一步延長鈉通道失活的時間而阻止神經元后放電的產生。拉莫三嗪作用機理是作用于電壓依賴性鈉通道, 抑制反復放電[4,5], 主要作用于Ⅱa 型鈉通道, 只對病理性鈉通道起作用,故對正常的神經電生理活動影響較小。因此, 它具有安全、高效、廣譜的特點。本研究發現, 拉莫三嗪佐治各型癲癇均有明顯效果, 單純部分性發作總有效率81.8%、復雜部分性發作總有效率84.6%、全面性發作總有效率77.8%、復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總有效率82.4%;而且拉莫三嗪佐治各型癲癇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單一服用丙戊酸鈉的方法。綜上所述, 拉莫三嗪佐治各型癲癇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 是臨床安全有效的抗癲癇藥物。
[1]陳澤敏.拉莫三嗪治療62例兒童癲癇的臨床療效與毒副反應觀察.臨床醫學工程, 2009, 16(1):100.
[2]羅榕, 劉凌, 司洋, 等.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現代預防醫學, 2011, 38(21):4550-4554.
[3]趙凌霞, 黃華, 張本金.拉莫三嗪單藥治療新診斷小兒癲癇的臨床療效分析.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2, 23(8):924-925.
[4]盧華濤, 李妮, 趙翠萍.拉莫三嗪首次治療小兒癲癇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分析.北方藥學, 2014(1):15.
[5]高學軍, 薛濤, 馬利, 等.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臨床研究.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3(16):3095-3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