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 劉智慧 劉愛紅 吳俊紅
社交恐懼癥又叫社交焦慮癥(SAD), 是恐人癥的一種類型[1],它不僅使患者痛苦焦慮, 而且嚴重影響其社會功能。據統計,只有不到1/4的患者接受了正確治療。為此作者采用電針合并心理干預療法探索治療社交恐懼癥效果較為明顯 ,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社交恐懼癥入組標準需符合以下條件:①ICD-10社交恐懼癥診斷標準。②2周內未使用三環類抗抑郁劑、苯二氮艸卓類、MAOIs類及其他SSRI類藥物。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有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酒精和藥物依賴、懷孕和哺乳期及心動過緩心律失常患者。隨機選擇2012年6月~2013年12月, 本院精神科門診及住院患者70例。其中男33例, 女37例, 年齡18~55歲, 按就診時間先后順序進行編號, 采用隨機方法分為電針合并心理干預組與對照組,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1.2.1 電針合并心理干預組 針灸取穴:四神聰、百會、率谷(雙)、太沖(雙)、合谷(雙)、內關(雙)。操作方法穴位常規消毒, 用30號、25 cm毫針捻轉進針法, 先刺內關穴, 再刺百會, 以45°進針, 同時施捻轉手法2 min, 得氣后在針柄上通電針儀(型號:G-6805, 上海醫療器械廠產品), 使用疏密波, 30 min/次, 治療2次/周, 2個月為1個療程。
心理干預主要采用認知行為治療, 首先心理醫生應認真與患者交談, 主要采取開放式提問技術。了解患者發病前有無明顯誘因等, 以其建立良好醫患關系。詳細講解治療程序,并記錄個人生長史、生活環境、性格特點、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遭遇。醫生據此推斷出患者不良認知的根源, 應用認知療法原理讓患者真正認識到其存在的不恰當的 、歪曲的信念,并指導、鼓勵患者以成熟的、恰當的正確的信念面對現實,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同時采用系統脫敏及模仿行為等行為療法, 逐漸使患者從認知到行為消除社交恐怖。上述過程一般需16次, 1 h/次, 2次/周。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口服氯硝西泮片, 氯硝西泮起始劑量1~2 mg/d, 隔2~3 d加量, 治療量為2~4 mg/d, 均分為2~3次口服。
1.3 評估方法 采用Liebowitz社交焦慮量表(LSAS)、焦慮自評量表(SAS)。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2、4、6、8周末各評定1次, 以LSAS及SAS減分率評定藥物臨床療效。減分率≥75%為臨床痊愈;50%~75%為顯著進步;25%~50%為好轉;<25%為無效。顯效率=(痊愈+顯著進步+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結果用SPSS18.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 ①臨床療效:70例患者均完成8周治療。以LSA在8周末減分率評定:電針合并心理干預治療組臨床痊愈13例(35%)、顯著進步18例(50%)、好轉3例(8%)、無效2例(7%), 顯效率93%。對照組痊愈5例(15%)、顯著進步15例(45%)、好轉7例(20%), 無效7例(20%), 顯效率8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兩組LSAS、SAS治療前后評分變化比較, 干預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2。
表l 治療前后LSAS評分比較(±s, 分)

表l 治療前后LSAS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 P<0.05
時間 電針合并心理干預組(n=36)對照組(n=34)治療前 89.43±13.55 90.73±12.85治療后1周 78.92±11.37a 81.63±12.54治療后2周 63.19±13.94a 65.78±13.51治療后4周 53.82±15.78a 57.67±12.84治療后6周 43.93±16.37a 46.86±13.77治療后8周 34.71±17.03a 38.75±15.86

表2 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n, %)
2.2 不良反應 電針合并心理干預組治療中發生頭昏1例。對照組中發生惡心、食欲下降2例, 頭昏7例, 性功能障礙3例, 出汗2例。兩組心電圖、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無明顯異常。
中醫學對社交恐懼癥有著深刻的認識。《丹溪心法》稱之為:“驚”, 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與情志因素有關, 由于心虛神怯或肝郁脾虛所致。本文采用的針灸療法, 是“治之于外,調之于內”的一種方法。通過針刺來刺激經穴, 調動神氣的作用, 從而調和氣血, 協調臟腑, 疏通經絡, 扶正祛邪。
認知行為療法是由Beck(1979年)提出[2]。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 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具有以下特點:①求助者和咨詢者是合作關系;②假設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認知過程發生障礙的結果;③強調改變認知, 從而產生情感與行為方面的改變;④通常是一種針對具體的和結構性的目標問題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療[3]。本研究主要采用在電針治療的基礎上分析患者的歪曲信念產生的原因和病理實質及阻礙正常心理發展的因素;鼓勵患者樹立正確信念;同時采用行為治療原理使患者獲得新的認知付諸實踐、驗證、鞏固, 以消除社交恐懼癥患者的社交回避和苦惱。氯硝西泮盡管能夠改善患者的癥狀, 緩解由恐懼癥狀引起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但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其恐懼癥狀產生的心理基礎, 且容易出現反彈, 副作用較多, 有很大程度的依賴性[4]。
綜上所述, 本研究認為電針結合心理干預是治療社交恐懼癥有效方法之一。
[1]郭蓮舫.兒童多動癥.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1993:3.
[2]楊德森.行為醫學.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58.
[3]曹建軍.一例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社交恐懼癥的案例報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0, (11):44-45.
[4]劉浩志, 馬智文.認知領悟療法治療社交恐懼癥的對照研究.健康心理學, 2002, 10(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