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北五味子營養枝和結果枝新梢實施不同強度修剪,研究修剪強度對新梢萌發和生長的影響。營養枝和結果枝從第4、第5節位重剪,枝條存活率分別達到61.5%、54.2%和46.2%、24.0%,營養枝作為更新母枝應為預更新枝量的2倍,結果枝不作為更新母枝;營養枝從第6~8節位修剪,結果枝從7節位以上修剪,枝條存活率分別達到1000%和72.0%,萌芽枝率分別達到35.7%~75.9%和32.0%以上;營養枝從第9節位以上修剪,結果枝從第8節位修剪,存活未萌枝率達到85.0%和65.0%以上,能有效抑制新梢萌發;結果枝在第7節位進行修剪,能獲得合適的載果量、果穗分布和較高的枝條存活率。
關鍵詞:北五味子;修剪強度;新梢萌發和生長;營養枝;結果枝
中圖分類號: S567.1+90.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9-0220-03
收稿日期:2013-12-13
基金項目: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編號:SQ2012EC3260017)。
作者簡介:張正海(1981—),男,河南伊川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藥用植物栽培育種及質量評價研究。
通信作者:李愛民,碩士,研究員,從事藥用植物栽培育種及質量評價研究。E-mail:zuojialam@163.com。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sis (Tuncz.) Baill.]新梢在生長過程中有2次生長高峰,第1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結果枝封頂時期較營養枝封頂時期早,這2類枝的第一次封頂時期都在7月上旬結束;第2次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營養枝和結果枝的副梢萌發并迅速生長引起,8月中旬以后副梢陸續再次封頂[1]。北五味子花芽和花性的分化以及漿果的生長也集中在6月末至8月初[2],此時對新梢進行適當修剪,能夠抑制新梢旺長和副梢萌發,利于植株光照和田間通風,減少病害發生和營養浪費,促進花芽分化和漿果的生長[3],因此,研究修剪強度對北五味子新梢萌發和生長的影響對于指導生產實踐具有積極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地點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北五味子資源圃(44°03′N,126°03′E,海拔253.60 m),選架勢為籬形架勢,樹齡和長勢一致的植株作為試驗材料。
1.2試驗方法
修剪時間在6月中下旬,每個處理為30個枝條,所有枝條統一摘去靠近主蔓處由腋芽萌發初期產生的小葉片,留下以整個生長季節都能存活的大葉片為第1張葉片,為避免枝條剪口抽干,影響剪口處腋芽萌發,剪口應遠離預留芽。在7月下旬果實著色時,對結果枝果穗存留率進行調查;在10月中旬葉片凋落后,對營養枝和結果枝腋芽萌發情況進行調查。
2結果與分析
2.1修剪強度對營養枝不同節位萌發和生長的影響
由表1可知,除第8修剪節位枝條的第4~8節位腋芽均萌發外,所有修剪節位枝條均為遠主蔓端的2個芽萌發,遠主蔓端芽萌發率高于近主蔓端芽;在第6修剪節位的第6萌芽節位萌芽枝率(枝條萌發率)最高,達到96.6%;第10修剪節位萌芽枝率最低,為3.3%;除第8修剪節位枝條的第4節位外,所有修剪節位枝條均為近主蔓端萌芽長度大于遠主蔓端芽;在第7修剪節位的第6萌芽節位枝條萌芽長度達到 63.5 cm;第10修剪節位枝萌芽長度最短,為1.3 cm;萌芽枝條上芽數與萌芽長度變化趨勢相同。
多年生北五味子植株樹形整體呈籠形結構,籠內部禿裸,籠表面被第5和第6葉片覆蓋,生長旺盛的枝條伸出籠表面;由于第4修剪節位在靠近主蔓的籠內,雖然光合作用最弱,但能從主蔓獲得營養,其節位萌芽率較高,萌芽均長較長;第5修剪節位處于籠內表面,光合作用較弱,僅能供自己營養需求,具有較低的萌芽枝率和萌芽均長;從第6修剪節位向外,光合作用逐漸增強,除能供自己營養需求外,還能形成較高的萌芽枝率和萌芽均長;單個枝條上萌發總數在第8修剪節位達到最大值;從第9節位開始,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萌芽率和萌芽長均降低。
根據整形需要,為防止禿裸或更新枝條,應從第4節位以下重剪,為增加枝條量應從第5節位開始修剪至第8節位,為減少萌芽應從第9節位向外開始修剪。
2.2修剪強度對營養枝存活率及萌發率的影響
如表2所示,營養枝存活率在第4個修剪節位時為615%,第5個修剪節位時為54.2%,第6個以上修剪節位時為100.0%;存活但未萌芽枝條隨修剪節位的增加而增加,在第10修剪節位時,存活未萌枝率達到96.7%;除第4修剪節位枝條外,萌芽枝率隨修剪節位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在第10修剪節位時,萌芽枝率降低至3.3%;除第4修剪節位枝條外,萌芽長度和萌芽枝條上的芽數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變化趨勢。
第4、第5修剪節位處于籠形樹體內部,光合作用弱,存活率在50%~60%;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較多營養,枝條存活率、萌芽枝率、萌芽長度均高于第5修剪節位;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隨著葉片數增加,在光合作用增強、枝條徒長以及萌芽生長共同作用下,萌芽枝率和萌芽長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存活未萌枝率隨著葉片數增加而增加。
由結果分析可知,為有效控制營養枝成活率和萌芽率,以第10修剪節位對營養枝進行修剪最為合適。由于第4、第5修剪節位枝條存活率接近減半,在更新枝條時應增加預留枝量的2倍。
表2修剪強度對營養枝存活率及萌發率的影響
2.3修剪強度對結果枝節位萌發和生長的影響
由表3可見,所有修剪節位枝條均為遠主蔓端的芽萌發,萌芽枝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萌芽長度隨修剪節位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萌芽枝條上芽數與萌芽長度變化趨勢相同;除第4、第8修剪節位枝條外,果穗數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endprint
結果枝條的果實生長與腋芽萌發形成營養競爭,導致結果枝只有遠主蔓端的芽萌發;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營養,果穗數最高,由于營養競爭,造成其節位萌芽枝率和萌芽長度均為最低;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隨葉片數增多,光合作用逐漸增強,節位萌芽枝率和果穗數提高;在第8修剪節位時,由于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導致萌芽長度和果穗數降低。
由結果分析可知,結果枝以第7節位進行修剪,能夠獲得合適的載果量且不浪費樹體營養和影響樹勢。
2.4修剪強度對結果枝果穗存留率、存活率及萌發率的影響
如表4所示,除第4修剪節位和第8修剪節位外,果穗存留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除第4修剪節位枝條外,枝條存活率、存活未萌枝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萌芽枝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萌芽長度隨修剪節位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萌芽枝條上芽數與萌芽長度變化趨勢相同。
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營養,果穗存留率最高,果實生長造成營養競爭,導致枝條存活率和存活未萌枝率較高,萌芽枝率最低,萌芽長度最短;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隨著葉片數增加,光照增強,光合作用產生營養增多,果穗存留率隨葉片數增加而增加,第8修剪節位時,由于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果穗存留率降低;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由于營養充分,造成枝條存活率、存活但未萌枝率隨葉片數增加而增加;從第4修剪節位開始,受葉片光合作用增加、果實生長及萌芽率增加的相互作用,導致萌芽長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
2.5修剪強度對果穗分布的影響
由表5可見,在自然條件下結果枝的果穗數分布呈扁平的正態分布,果穗數為2~5穗的結果枝占到結果枝總數的78.9%,果穗數為3的結果枝達到結果枝總數的22.4%;在人工修剪條件下,結果枝果穗數分布呈集中正態分布,對稱軸向左移動,8穗的結果枝消失,產生果穗全部凋落的結果枝;在第4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9.5%,2穗的結果枝達37.9%;在第5修剪節位下,1~3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0.6%,2穗的結果枝達29.0%;在第6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60.0%,2穗的結果枝達17.5%;在第7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9.5%,2穗的結果枝達34.4%;在第8修剪節位下,1~3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65.2%,2果穗的結果枝達33.1%。
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較多營養,受修剪節位影響較小,結果枝果穗分布與自然分布趨勢相近,但其枝條存活率僅為46.2%(表4);第5修剪節位在籠形樹形內表面,光合作用較弱,結果枝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較多,枝條存活率最低,為24.0%(表4);隨著葉片增多,光合作用加強,第6、第7修剪節位枝條果穗分布趨于合理,第6修剪節位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較多,第7修剪節位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率最低,結果枝果穗分布集中,空載枝減少,總體分布比較合理,且枝條存活率大于70.0%(表4);在第8修剪節位時,枝條存活率最高達到86.7%(表4),萌芽枝條率達34.6%(表4),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達到31.1%(表5)。
3討論與結論
北五味子成年植株的修剪重點在于保持良好的樹形和維持合適的載果量,以便于進行田間管理和達到穩產的目的。修剪主要包括枝條更新和徒長枝條的合理控制,根據試驗結果及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3.1防止禿裸或更新枝條
營養枝從5節位以下重剪,由于第4和第5修剪節位枝條存活率接近減半,在重剪時應增加預留枝條量2倍,結果枝修剪后存活率和萌芽率低,不對結果枝進行重剪。
3.2增加萌芽枝條量
營養枝從第6~8節位修剪,能夠保證修剪枝條達到100%的存活率和35.7%~75.9%的萌芽率;結果枝在第7節位以上修剪,能夠獲得72.0%以上的修剪枝條存活率和32.0%以上的萌芽率。
3.3抑制副梢萌發
營養枝從第10節位以上修剪,能取得低于3.3%的萌發率;結果枝從第8節位以下修剪,能獲得低于35.0%的萌發率,但枝條死亡率增加。
3.4合適的載果量、果穗分布和較高的枝條存活率
獲得合適的載果量、果穗分布和較高的枝條存活率,以結果枝在第7節位修剪最為合適。
參考文獻:
[1]李愛民. 北五味子栽培與選種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2-33.
[2]艾軍,王英平,李昌禹,等. 五味子花芽分化的形態學研究[J]. 特產研究,2009(4):22-24.
[3]宋金枝,楊允菲,夏廣清,等. 北五味子花芽分化與種植密度的相關性[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37(7):27-29.李鵬,劉濟明,歐國騰,等. 大果木姜子苗木的評價及分級標準[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223-226.endprint
結果枝條的果實生長與腋芽萌發形成營養競爭,導致結果枝只有遠主蔓端的芽萌發;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營養,果穗數最高,由于營養競爭,造成其節位萌芽枝率和萌芽長度均為最低;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隨葉片數增多,光合作用逐漸增強,節位萌芽枝率和果穗數提高;在第8修剪節位時,由于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導致萌芽長度和果穗數降低。
由結果分析可知,結果枝以第7節位進行修剪,能夠獲得合適的載果量且不浪費樹體營養和影響樹勢。
2.4修剪強度對結果枝果穗存留率、存活率及萌發率的影響
如表4所示,除第4修剪節位和第8修剪節位外,果穗存留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除第4修剪節位枝條外,枝條存活率、存活未萌枝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萌芽枝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萌芽長度隨修剪節位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萌芽枝條上芽數與萌芽長度變化趨勢相同。
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營養,果穗存留率最高,果實生長造成營養競爭,導致枝條存活率和存活未萌枝率較高,萌芽枝率最低,萌芽長度最短;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隨著葉片數增加,光照增強,光合作用產生營養增多,果穗存留率隨葉片數增加而增加,第8修剪節位時,由于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果穗存留率降低;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由于營養充分,造成枝條存活率、存活但未萌枝率隨葉片數增加而增加;從第4修剪節位開始,受葉片光合作用增加、果實生長及萌芽率增加的相互作用,導致萌芽長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
2.5修剪強度對果穗分布的影響
由表5可見,在自然條件下結果枝的果穗數分布呈扁平的正態分布,果穗數為2~5穗的結果枝占到結果枝總數的78.9%,果穗數為3的結果枝達到結果枝總數的22.4%;在人工修剪條件下,結果枝果穗數分布呈集中正態分布,對稱軸向左移動,8穗的結果枝消失,產生果穗全部凋落的結果枝;在第4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9.5%,2穗的結果枝達37.9%;在第5修剪節位下,1~3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0.6%,2穗的結果枝達29.0%;在第6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60.0%,2穗的結果枝達17.5%;在第7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9.5%,2穗的結果枝達34.4%;在第8修剪節位下,1~3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65.2%,2果穗的結果枝達33.1%。
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較多營養,受修剪節位影響較小,結果枝果穗分布與自然分布趨勢相近,但其枝條存活率僅為46.2%(表4);第5修剪節位在籠形樹形內表面,光合作用較弱,結果枝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較多,枝條存活率最低,為24.0%(表4);隨著葉片增多,光合作用加強,第6、第7修剪節位枝條果穗分布趨于合理,第6修剪節位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較多,第7修剪節位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率最低,結果枝果穗分布集中,空載枝減少,總體分布比較合理,且枝條存活率大于70.0%(表4);在第8修剪節位時,枝條存活率最高達到86.7%(表4),萌芽枝條率達34.6%(表4),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達到31.1%(表5)。
3討論與結論
北五味子成年植株的修剪重點在于保持良好的樹形和維持合適的載果量,以便于進行田間管理和達到穩產的目的。修剪主要包括枝條更新和徒長枝條的合理控制,根據試驗結果及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3.1防止禿裸或更新枝條
營養枝從5節位以下重剪,由于第4和第5修剪節位枝條存活率接近減半,在重剪時應增加預留枝條量2倍,結果枝修剪后存活率和萌芽率低,不對結果枝進行重剪。
3.2增加萌芽枝條量
營養枝從第6~8節位修剪,能夠保證修剪枝條達到100%的存活率和35.7%~75.9%的萌芽率;結果枝在第7節位以上修剪,能夠獲得72.0%以上的修剪枝條存活率和32.0%以上的萌芽率。
3.3抑制副梢萌發
營養枝從第10節位以上修剪,能取得低于3.3%的萌發率;結果枝從第8節位以下修剪,能獲得低于35.0%的萌發率,但枝條死亡率增加。
3.4合適的載果量、果穗分布和較高的枝條存活率
獲得合適的載果量、果穗分布和較高的枝條存活率,以結果枝在第7節位修剪最為合適。
參考文獻:
[1]李愛民. 北五味子栽培與選種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2-33.
[2]艾軍,王英平,李昌禹,等. 五味子花芽分化的形態學研究[J]. 特產研究,2009(4):22-24.
[3]宋金枝,楊允菲,夏廣清,等. 北五味子花芽分化與種植密度的相關性[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37(7):27-29.李鵬,劉濟明,歐國騰,等. 大果木姜子苗木的評價及分級標準[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223-226.endprint
結果枝條的果實生長與腋芽萌發形成營養競爭,導致結果枝只有遠主蔓端的芽萌發;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營養,果穗數最高,由于營養競爭,造成其節位萌芽枝率和萌芽長度均為最低;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隨葉片數增多,光合作用逐漸增強,節位萌芽枝率和果穗數提高;在第8修剪節位時,由于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導致萌芽長度和果穗數降低。
由結果分析可知,結果枝以第7節位進行修剪,能夠獲得合適的載果量且不浪費樹體營養和影響樹勢。
2.4修剪強度對結果枝果穗存留率、存活率及萌發率的影響
如表4所示,除第4修剪節位和第8修剪節位外,果穗存留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除第4修剪節位枝條外,枝條存活率、存活未萌枝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萌芽枝率隨修剪節位增加而增加;萌芽長度隨修剪節位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萌芽枝條上芽數與萌芽長度變化趨勢相同。
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營養,果穗存留率最高,果實生長造成營養競爭,導致枝條存活率和存活未萌枝率較高,萌芽枝率最低,萌芽長度最短;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隨著葉片數增加,光照增強,光合作用產生營養增多,果穗存留率隨葉片數增加而增加,第8修剪節位時,由于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果穗存留率降低;從第5修剪節位開始,由于營養充分,造成枝條存活率、存活但未萌枝率隨葉片數增加而增加;從第4修剪節位開始,受葉片光合作用增加、果實生長及萌芽率增加的相互作用,導致萌芽長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
2.5修剪強度對果穗分布的影響
由表5可見,在自然條件下結果枝的果穗數分布呈扁平的正態分布,果穗數為2~5穗的結果枝占到結果枝總數的78.9%,果穗數為3的結果枝達到結果枝總數的22.4%;在人工修剪條件下,結果枝果穗數分布呈集中正態分布,對稱軸向左移動,8穗的結果枝消失,產生果穗全部凋落的結果枝;在第4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9.5%,2穗的結果枝達37.9%;在第5修剪節位下,1~3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0.6%,2穗的結果枝達29.0%;在第6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60.0%,2穗的結果枝達17.5%;在第7修剪節位下,1~4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89.5%,2穗的結果枝達34.4%;在第8修剪節位下,1~3穗的枝條占修剪枝的65.2%,2果穗的結果枝達33.1%。
第4修剪節位靠近主蔓,能從主蔓獲得較多營養,受修剪節位影響較小,結果枝果穗分布與自然分布趨勢相近,但其枝條存活率僅為46.2%(表4);第5修剪節位在籠形樹形內表面,光合作用較弱,結果枝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較多,枝條存活率最低,為24.0%(表4);隨著葉片增多,光合作用加強,第6、第7修剪節位枝條果穗分布趨于合理,第6修剪節位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較多,第7修剪節位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率最低,結果枝果穗分布集中,空載枝減少,總體分布比較合理,且枝條存活率大于70.0%(表4);在第8修剪節位時,枝條存活率最高達到86.7%(表4),萌芽枝條率達34.6%(表4),枝條徒長造成營養浪費,果穗全部凋落的枝條達到31.1%(表5)。
3討論與結論
北五味子成年植株的修剪重點在于保持良好的樹形和維持合適的載果量,以便于進行田間管理和達到穩產的目的。修剪主要包括枝條更新和徒長枝條的合理控制,根據試驗結果及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3.1防止禿裸或更新枝條
營養枝從5節位以下重剪,由于第4和第5修剪節位枝條存活率接近減半,在重剪時應增加預留枝條量2倍,結果枝修剪后存活率和萌芽率低,不對結果枝進行重剪。
3.2增加萌芽枝條量
營養枝從第6~8節位修剪,能夠保證修剪枝條達到100%的存活率和35.7%~75.9%的萌芽率;結果枝在第7節位以上修剪,能夠獲得72.0%以上的修剪枝條存活率和32.0%以上的萌芽率。
3.3抑制副梢萌發
營養枝從第10節位以上修剪,能取得低于3.3%的萌發率;結果枝從第8節位以下修剪,能獲得低于35.0%的萌發率,但枝條死亡率增加。
3.4合適的載果量、果穗分布和較高的枝條存活率
獲得合適的載果量、果穗分布和較高的枝條存活率,以結果枝在第7節位修剪最為合適。
參考文獻:
[1]李愛民. 北五味子栽培與選種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2-33.
[2]艾軍,王英平,李昌禹,等. 五味子花芽分化的形態學研究[J]. 特產研究,2009(4):22-24.
[3]宋金枝,楊允菲,夏廣清,等. 北五味子花芽分化與種植密度的相關性[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37(7):27-29.李鵬,劉濟明,歐國騰,等. 大果木姜子苗木的評價及分級標準[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223-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