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呈逐年上升趨勢,國有和集體森林資源是場內交易的主要對象,交易方式主要為拍賣,2012年以來,交易對象逐漸覆蓋了江西、湖南、四川等12個省、自治區,這對于優化配置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生產規模化經營、提高林業生產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如場內交易活躍程度有待提高、交易半徑有待擴大、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對林農缺乏吸引力和適應性、無法保障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未能達到制度設計者預期目標等。因此,需要加強產權交易平臺的宣傳,完善相關制度以增強對小規模林農的適應性,合理布局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增強現有交易平臺,特別是省級交易平臺的輻射范圍。
關鍵詞:森林;產權;場內交易;林業;產權交易所
中圖分類號: F326.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9-0430-03
收稿日期:2013-11-21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編號:2013SJD630032);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編號:12YJA630182)。
作者簡介:喬永平(1972—),女,江蘇東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生態經濟研究。E-mail:qyp@njfu.com.cn。以“確權到戶”為特征的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客觀上造成了森林資源經營主體的迅速增加和單位經營規模的縮小。為了實現森林資源的規?;洜I,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在全國迅速發展起來。目前,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存在場內交易和私下交易2種模式。私下交易采用協議方式進行,不進行森林資源產權的變更登記,缺乏相應的統計數據;場內交易即以森林資源產權市場為交易平臺進行的交易,有比較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統計數據,同時也是政府相關部門倡導的交易模式。江西省是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首批4個試點省份之一,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是國內成立的第一家省級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其場內交易情況究竟如何,是理論界和相關部門都極為關注的問題。本研究基于2007—2012年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網站公布的成交數據,對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情況進行定量分析,以期為進一步推動和規范森林資源產權交易提供理論參考。
1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情況
1.1各年的交易情況
從表1可知,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在2008年以前較少,2007年只有48宗交易;交易主要從2008年開始,特別是2011—2012年交易大增,2011、2012年2年的交易成交數為1 317 宗,占總交易數的60.14%,成交金額達 226 044.66 萬元,占總成交金額的80.58%。究其原因,一是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要依法明晰產權、放活經營、規范流轉、減輕稅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促進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從而促進了森林資源產權交易;二是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的建設,2005年10月,自江西省建立第一個省內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銅鼓縣林業產權交易市場以來,到2008年底全省有70個縣、市建立了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2009年11月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的成立,進一步推動了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
1.2交易對象的地域分布
從表2可知,交易對象分布于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福建、河北、陜西、廣西、河南、黑龍江和湖北等12個省、自治區,其中,來自江西本省的交易量最多,分別占成交宗數的95.11%和成交金額的79.63%,其次是湖南和四川。除2010年發生1宗來自湖北的交易外,外省市交易主要發生于2012年,共計106宗,這說明自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成立以來,隨著其影響力和輻射性增強,森林資源產權交易正逐漸朝區域性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方向發展。
1.3交易對象的權屬構成
從表3可知,國有和集體性質的森林資源產權是主要的交易對象,共計1 869宗,占總交易數的85.34%;私有性質的森林資源產權交易相對較少,共計301宗,占總交易數的1374%,這主要是由江西省森林資源產權交易的相關制度規定所致?,F有的制度要求國有和集體的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必
總體而言,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呈逐年上升趨勢,國有和集體森林資源是場內交易的主要對象,其交易方式主要是拍賣,2012年以來,交易對象逐漸覆蓋了江西、湖南、四川等12個省、自治區,這對于優化配置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提高林業生產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存在的問題
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畢竟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場內交易平臺建設相對滯后,使得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2.1場內交易活躍程度有待提高
從南方林業產權交易的成交數據來看,場內交易呈逐年增加的趨勢,2007—2012年總成交宗數為2 190宗,總成交金額為280 538.66萬元,交易總量相對較小。由于數據不充分,無法計算場內交易發生率,即交易的森林資源產權數量與森林資源產權總量的比率,但謝屹研究表明,江西省森林資源產權交易發生率不超過1%[1],這與江西省農村土地交易率達到10%左右相比,差距較大,場內交易尚不夠活躍,有待進一步提高。
2.2場內交易半徑有待擴大
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的交易對象不僅來自江西本省,還來自包括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福建、河北、陜西、廣西、河南、黑龍江和湖北等共計12個省、自治區,交易覆蓋范圍雖然大大擴展,但與其他省、自治區的交易量仍然十分有限,從交易數來看,共計107宗,不到總交易數的5%,交易金額只達到總交易金額的20%多一些,與一個真正的區域性交易市場相比還有較大差距。endprint
2.3場內交易區域發展很不平衡
從表6可知,江西省各縣(市)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發展很不平衡;全省11個設區的地級市中,無論是交易數還是交易金額,吉安市、宜春市和九江市交易最為活躍,特別是吉安市的交易數和交易金額占據半壁江山;景德鎮市、上饒市和鷹潭市成交宗數和成交金額較少,成交宗數不到20宗,特別是鷹潭市只成交了1宗,景德鎮市是成交金額最少的,只有443.28萬元。
2.4現有交易平臺對于小規模林農缺乏吸引力和適應性
從表7可知,單宗交易金額最大的是私有性質的森林資源產權,其次是股份制,再次才是國有。這主要是因為國有和集體森林資源產權現行制度規定必須進場交易,不用考慮每宗交易規模的大小,而私有森林資源產權進場交易時,往往需要達到一定的交易規模才能有效降低進場的交易成本,因此,進場交易的私有森林資源單宗交易規模也較大。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擁有的森林資源規模普遍較小,達不到場內交易買方的需求規模,且場內交易不僅耗費時間長,程序復雜,還需交納一定的交易費用,因此,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對林農缺乏吸引力和適應性,林農沒有如制度設計者所希望的那樣成為場內交易的主體,有一定比例的林農選擇私下交易。謝屹對江西省森林資源產權交易調查表明,私下交易在縣城邊遠地區較為活躍,其交易量占該地區總交易量的40%左右[1]。這制約了交易平臺運行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森林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的績效。
2.5現行規章制度無法保障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目前,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現有的規章制度無法有效保障交易中買方的權益。如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發布的相關公告中,為減少自身承擔的風險而設立了免責條款,即“本市場對于本項目標的的實際狀況、瑕疵等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予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買受人應在參加交易之前,自行對標的的現狀、面積、質量、權屬、數量、真偽等情況進行調查核實確認,并對自行確認的結果負責。本項目標的的面積、樹種、蓄積、土壤、交通現狀等情況介紹均由委托人提供,僅供買受人參考,其標的準確面積應以林業主管部門確權面積為準;本市場針對本次交易項目現場勘察的面積、蓄積等情況介紹也僅供買受人參考,不為項目標的物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3]。由于這一免責條款的存在,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無須去審核標的物的實際情況,減少了自身風險,但是卻增加了買方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不利于交易市場的長遠發展。
另外,由于林農并未完全進入場內交易,私下交易且不辦理產權變更登記,交易平臺不能對選擇私下交易林農的合法權益加以保護,增加了日后林權糾紛的隱患。
2.6場內交易未能達到制度設計者的預期目標
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制度設計的目標主要有2個:一是推動森林資源產權交易,通過市場達到優化森林資源配置的目標,以實現森林資源生產經營的規?;繕?,從而最終達到促進林業生產力發展,促進林農增收的目標;二是規范交易行為,保障林農的合法權益。但從實踐結果可以看出,一是場內交易發生率低,二是林農并未成為場內交易的主體,因此,現有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并沒有達到制度設計者的預期目標。
3建議
3.1加大對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的宣傳
有學者研究表明,本地是否有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與林農的交易意愿存在顯著正相關[4]。謝屹研究表明,林農是否去過森林資源產權市場對其是否賣出森林資源產權具有顯著影響,如果林農只知道存在這一市場,而不知道這一市場的功能及作用,對其是否參與市場并沒有多少影響[1]。因此,森林資源產權市場作為政府部門大力推進的一項制度,相關部門應想方設法,采取多種手段和渠道加大對交易平臺具體功能、作用、交易程序等相關內容的宣傳,增強對林農的吸引力。
3.2完善相關制度,增強對小規模林農的適應性
現有場內交易對資金、森林資源量都有一定的規模要求,小規模林農很難成為市場的主體。為了增強市場對小規模林農的適應性,可以將場內交易模式細化為大、中、小3種規模,對中、小規模的交易采取簡化程序、減少交易費用等制度[1]。此外,作為市場交易平臺,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交易對象、交易主體等的審核,以降低交易風險,保障交易雙方合法權益,進一步增強市場的吸引力,提高市場的交易活躍程度。
3.3合理布局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增加邊遠地區的信息采集點
森林資源產權市場的發育程度直接關系到場內交易的規模,不僅要加強宣傳,增強廣大林農對制度的認知,在布局上也要合理,便于林農進場交易,降低其交易成本。在現有的省-市(縣)-鄉鎮3級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體系的基礎上,可以在森林資源豐富的邊遠地區建立信息采集點,林農只需就近將欲交易的信息傳遞給信息采集點,交易平臺及時方便地收集相關交易信息并給予反饋,從而大大方便林農,也可以降低林農的交易成本。
3.4增強現有交易平臺,特別是省級交易平臺的輻射范圍
現有交易平臺的業務輻射范圍還主要是省內的森林資源產權,與外省、市的交易量還相對較少,如何真正實現區域性
平臺交易的目標,是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利用現有的網絡交易平臺,主動和其他森林資源豐富的省、市進行合作,在交易費用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以吸引外省、市森林資源產權進場交易。
總之,增強對林農的吸引力和適應性,將有助力于提高市場的交易活躍度,擴大交易半徑,實現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制度的設計目標。
參考文獻:
[1]謝屹.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地林木流轉研究[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喬永平,聶影. 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為例[J]. 中國林業經濟,2011(4):26-28,48.
[3]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 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神崗鄉下東源村下東源組林地使用權及林木所有權及使用權項目掛牌公告[EB/OL]. (2013-03-21)[2014-05-27]. http://jyxt.smforestry.com/t/activityDetail.html?id=17418.
[4]陳珂,周榮偉,王春平,等.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的農戶林地流轉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 林業經濟問題,2009,29(6):493-498.楊潔,張勇,楊萍,等. 山東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33-436.endprint
2.3場內交易區域發展很不平衡
從表6可知,江西省各縣(市)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發展很不平衡;全省11個設區的地級市中,無論是交易數還是交易金額,吉安市、宜春市和九江市交易最為活躍,特別是吉安市的交易數和交易金額占據半壁江山;景德鎮市、上饒市和鷹潭市成交宗數和成交金額較少,成交宗數不到20宗,特別是鷹潭市只成交了1宗,景德鎮市是成交金額最少的,只有443.28萬元。
2.4現有交易平臺對于小規模林農缺乏吸引力和適應性
從表7可知,單宗交易金額最大的是私有性質的森林資源產權,其次是股份制,再次才是國有。這主要是因為國有和集體森林資源產權現行制度規定必須進場交易,不用考慮每宗交易規模的大小,而私有森林資源產權進場交易時,往往需要達到一定的交易規模才能有效降低進場的交易成本,因此,進場交易的私有森林資源單宗交易規模也較大。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擁有的森林資源規模普遍較小,達不到場內交易買方的需求規模,且場內交易不僅耗費時間長,程序復雜,還需交納一定的交易費用,因此,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對林農缺乏吸引力和適應性,林農沒有如制度設計者所希望的那樣成為場內交易的主體,有一定比例的林農選擇私下交易。謝屹對江西省森林資源產權交易調查表明,私下交易在縣城邊遠地區較為活躍,其交易量占該地區總交易量的40%左右[1]。這制約了交易平臺運行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森林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的績效。
2.5現行規章制度無法保障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目前,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現有的規章制度無法有效保障交易中買方的權益。如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發布的相關公告中,為減少自身承擔的風險而設立了免責條款,即“本市場對于本項目標的的實際狀況、瑕疵等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予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買受人應在參加交易之前,自行對標的的現狀、面積、質量、權屬、數量、真偽等情況進行調查核實確認,并對自行確認的結果負責。本項目標的的面積、樹種、蓄積、土壤、交通現狀等情況介紹均由委托人提供,僅供買受人參考,其標的準確面積應以林業主管部門確權面積為準;本市場針對本次交易項目現場勘察的面積、蓄積等情況介紹也僅供買受人參考,不為項目標的物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3]。由于這一免責條款的存在,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無須去審核標的物的實際情況,減少了自身風險,但是卻增加了買方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不利于交易市場的長遠發展。
另外,由于林農并未完全進入場內交易,私下交易且不辦理產權變更登記,交易平臺不能對選擇私下交易林農的合法權益加以保護,增加了日后林權糾紛的隱患。
2.6場內交易未能達到制度設計者的預期目標
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制度設計的目標主要有2個:一是推動森林資源產權交易,通過市場達到優化森林資源配置的目標,以實現森林資源生產經營的規?;繕?,從而最終達到促進林業生產力發展,促進林農增收的目標;二是規范交易行為,保障林農的合法權益。但從實踐結果可以看出,一是場內交易發生率低,二是林農并未成為場內交易的主體,因此,現有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并沒有達到制度設計者的預期目標。
3建議
3.1加大對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的宣傳
有學者研究表明,本地是否有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與林農的交易意愿存在顯著正相關[4]。謝屹研究表明,林農是否去過森林資源產權市場對其是否賣出森林資源產權具有顯著影響,如果林農只知道存在這一市場,而不知道這一市場的功能及作用,對其是否參與市場并沒有多少影響[1]。因此,森林資源產權市場作為政府部門大力推進的一項制度,相關部門應想方設法,采取多種手段和渠道加大對交易平臺具體功能、作用、交易程序等相關內容的宣傳,增強對林農的吸引力。
3.2完善相關制度,增強對小規模林農的適應性
現有場內交易對資金、森林資源量都有一定的規模要求,小規模林農很難成為市場的主體。為了增強市場對小規模林農的適應性,可以將場內交易模式細化為大、中、小3種規模,對中、小規模的交易采取簡化程序、減少交易費用等制度[1]。此外,作為市場交易平臺,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交易對象、交易主體等的審核,以降低交易風險,保障交易雙方合法權益,進一步增強市場的吸引力,提高市場的交易活躍程度。
3.3合理布局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增加邊遠地區的信息采集點
森林資源產權市場的發育程度直接關系到場內交易的規模,不僅要加強宣傳,增強廣大林農對制度的認知,在布局上也要合理,便于林農進場交易,降低其交易成本。在現有的省-市(縣)-鄉鎮3級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體系的基礎上,可以在森林資源豐富的邊遠地區建立信息采集點,林農只需就近將欲交易的信息傳遞給信息采集點,交易平臺及時方便地收集相關交易信息并給予反饋,從而大大方便林農,也可以降低林農的交易成本。
3.4增強現有交易平臺,特別是省級交易平臺的輻射范圍
現有交易平臺的業務輻射范圍還主要是省內的森林資源產權,與外省、市的交易量還相對較少,如何真正實現區域性
平臺交易的目標,是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利用現有的網絡交易平臺,主動和其他森林資源豐富的省、市進行合作,在交易費用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以吸引外省、市森林資源產權進場交易。
總之,增強對林農的吸引力和適應性,將有助力于提高市場的交易活躍度,擴大交易半徑,實現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制度的設計目標。
參考文獻:
[1]謝屹.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地林木流轉研究[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喬永平,聶影. 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為例[J]. 中國林業經濟,2011(4):26-28,48.
[3]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 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神崗鄉下東源村下東源組林地使用權及林木所有權及使用權項目掛牌公告[EB/OL]. (2013-03-21)[2014-05-27]. http://jyxt.smforestry.com/t/activityDetail.html?id=17418.
[4]陳珂,周榮偉,王春平,等.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的農戶林地流轉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 林業經濟問題,2009,29(6):493-498.楊潔,張勇,楊萍,等. 山東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33-436.endprint
2.3場內交易區域發展很不平衡
從表6可知,江西省各縣(市)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發展很不平衡;全省11個設區的地級市中,無論是交易數還是交易金額,吉安市、宜春市和九江市交易最為活躍,特別是吉安市的交易數和交易金額占據半壁江山;景德鎮市、上饒市和鷹潭市成交宗數和成交金額較少,成交宗數不到20宗,特別是鷹潭市只成交了1宗,景德鎮市是成交金額最少的,只有443.28萬元。
2.4現有交易平臺對于小規模林農缺乏吸引力和適應性
從表7可知,單宗交易金額最大的是私有性質的森林資源產權,其次是股份制,再次才是國有。這主要是因為國有和集體森林資源產權現行制度規定必須進場交易,不用考慮每宗交易規模的大小,而私有森林資源產權進場交易時,往往需要達到一定的交易規模才能有效降低進場的交易成本,因此,進場交易的私有森林資源單宗交易規模也較大。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擁有的森林資源規模普遍較小,達不到場內交易買方的需求規模,且場內交易不僅耗費時間長,程序復雜,還需交納一定的交易費用,因此,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對林農缺乏吸引力和適應性,林農沒有如制度設計者所希望的那樣成為場內交易的主體,有一定比例的林農選擇私下交易。謝屹對江西省森林資源產權交易調查表明,私下交易在縣城邊遠地區較為活躍,其交易量占該地區總交易量的40%左右[1]。這制約了交易平臺運行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森林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的績效。
2.5現行規章制度無法保障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目前,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現有的規章制度無法有效保障交易中買方的權益。如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發布的相關公告中,為減少自身承擔的風險而設立了免責條款,即“本市場對于本項目標的的實際狀況、瑕疵等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予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買受人應在參加交易之前,自行對標的的現狀、面積、質量、權屬、數量、真偽等情況進行調查核實確認,并對自行確認的結果負責。本項目標的的面積、樹種、蓄積、土壤、交通現狀等情況介紹均由委托人提供,僅供買受人參考,其標的準確面積應以林業主管部門確權面積為準;本市場針對本次交易項目現場勘察的面積、蓄積等情況介紹也僅供買受人參考,不為項目標的物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3]。由于這一免責條款的存在,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無須去審核標的物的實際情況,減少了自身風險,但是卻增加了買方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不利于交易市場的長遠發展。
另外,由于林農并未完全進入場內交易,私下交易且不辦理產權變更登記,交易平臺不能對選擇私下交易林農的合法權益加以保護,增加了日后林權糾紛的隱患。
2.6場內交易未能達到制度設計者的預期目標
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制度設計的目標主要有2個:一是推動森林資源產權交易,通過市場達到優化森林資源配置的目標,以實現森林資源生產經營的規?;繕?,從而最終達到促進林業生產力發展,促進林農增收的目標;二是規范交易行為,保障林農的合法權益。但從實踐結果可以看出,一是場內交易發生率低,二是林農并未成為場內交易的主體,因此,現有森林資源產權場內交易并沒有達到制度設計者的預期目標。
3建議
3.1加大對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的宣傳
有學者研究表明,本地是否有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與林農的交易意愿存在顯著正相關[4]。謝屹研究表明,林農是否去過森林資源產權市場對其是否賣出森林資源產權具有顯著影響,如果林農只知道存在這一市場,而不知道這一市場的功能及作用,對其是否參與市場并沒有多少影響[1]。因此,森林資源產權市場作為政府部門大力推進的一項制度,相關部門應想方設法,采取多種手段和渠道加大對交易平臺具體功能、作用、交易程序等相關內容的宣傳,增強對林農的吸引力。
3.2完善相關制度,增強對小規模林農的適應性
現有場內交易對資金、森林資源量都有一定的規模要求,小規模林農很難成為市場的主體。為了增強市場對小規模林農的適應性,可以將場內交易模式細化為大、中、小3種規模,對中、小規模的交易采取簡化程序、減少交易費用等制度[1]。此外,作為市場交易平臺,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交易對象、交易主體等的審核,以降低交易風險,保障交易雙方合法權益,進一步增強市場的吸引力,提高市場的交易活躍程度。
3.3合理布局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增加邊遠地區的信息采集點
森林資源產權市場的發育程度直接關系到場內交易的規模,不僅要加強宣傳,增強廣大林農對制度的認知,在布局上也要合理,便于林農進場交易,降低其交易成本。在現有的省-市(縣)-鄉鎮3級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體系的基礎上,可以在森林資源豐富的邊遠地區建立信息采集點,林農只需就近將欲交易的信息傳遞給信息采集點,交易平臺及時方便地收集相關交易信息并給予反饋,從而大大方便林農,也可以降低林農的交易成本。
3.4增強現有交易平臺,特別是省級交易平臺的輻射范圍
現有交易平臺的業務輻射范圍還主要是省內的森林資源產權,與外省、市的交易量還相對較少,如何真正實現區域性
平臺交易的目標,是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利用現有的網絡交易平臺,主動和其他森林資源豐富的省、市進行合作,在交易費用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以吸引外省、市森林資源產權進場交易。
總之,增強對林農的吸引力和適應性,將有助力于提高市場的交易活躍度,擴大交易半徑,實現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制度的設計目標。
參考文獻:
[1]謝屹.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地林木流轉研究[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喬永平,聶影. 森林資源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為例[J]. 中國林業經濟,2011(4):26-28,48.
[3]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 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神崗鄉下東源村下東源組林地使用權及林木所有權及使用權項目掛牌公告[EB/OL]. (2013-03-21)[2014-05-27]. http://jyxt.smforestry.com/t/activityDetail.html?id=17418.
[4]陳珂,周榮偉,王春平,等.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的農戶林地流轉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 林業經濟問題,2009,29(6):493-498.楊潔,張勇,楊萍,等. 山東省花生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33-4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