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為視角,從就業人數、就業區域、就業方向分析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指出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單一、年齡分布欠合理、收入不高等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從政策統籌、產業支持、就業服務、教育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提出加快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江蘇;公共政策
中圖分類號: F32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9-0466-02
收稿日期:2013-10-16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編號:11SHC006);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編號:08JYB002);江蘇省常熟市軟科學研究計劃(編號:CR201109)。
作者簡介:施楊(1980—),男,江蘇淮安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E-mail:6910683@qq.com。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就要求必須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當前,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解決地方用工短缺、提升農民素質、加速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1-2]。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轉移人數多、難度大、效率低等問題。全面認識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加快推進城鄉就業一體化建設,對江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基本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1.1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
一般來說,農業資本增加和科技進步往往會引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會相應減少。近年來,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離土農民數量不斷增加。1995—2011年,江蘇農村總人口由2006年的5 136.93萬人下降到2011年的3 009.44萬人,下降了41.4%,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業人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據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農村常住勞動力資源總量為3 060.4萬人,其中,農村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為967.5萬人。隨著江蘇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農村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許多農民的部分或全部土地被征用,變成了“非城非農”的失地農民。
1.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區域
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其他省份農村勞動力外流不同,隨著中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對勞動力吸納能力的增強,以及受本地生活習慣和風俗特點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以江蘇省內勞動力轉移就業為主。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報顯示,在農村轉移勞動力中,約75%的人選擇留在江蘇省內工作,其中,在鄉外縣內的農村勞動力占24.40%,在縣外市內的農村勞動力占14.90%,在市外省內的農村勞動力占35.70%;選擇去省外的農村勞動力僅占25.00%。大部分農民傾向于在本地生活、工作,選擇外出打工或外出創業的動力不足,這一現象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尤為明顯。
1.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方向
目前,江蘇農村勞動力的流向呈現“多元化、階梯性、雙向性、靈活性”的特點,其中,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占主體地位。江蘇省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報顯示,從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人數分別為24.41萬、608.36萬、343.73萬人,占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的2.50%、62.30%、35.20%。大部分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在就業時往往更愿意從事符合自身實際能力的制造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2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問題
2.1農村轉移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就業難度大
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江蘇農村勞動力結構同樣存在量多而質次的問題,尚未形成高效優質的人力資本。與城市勞動力相比,江蘇省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化知識水平不高,難以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江蘇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農村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文盲有8.71萬人,占0.90%;小學文化程度的有147.06萬人,占15.20%;初中文化程度的有683.06萬人,占70.60%;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12.23萬人,占11.6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6.45萬人,占1.70%。接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勞動力比例明顯偏低,并且受自身教育水平及舊觀念影響,這部分勞動力安于現狀、思想保守,這減弱了其對自身接受再教育的投資力度。
2.2農村轉移勞動力技能單一,就業方向選擇少
從職業技能來看,江蘇省絕大多數勞動力沒有接受過系統職業技能培訓,沒有從事其他非農產業的基本能力。以蘇州市為例,2008年蘇州農村勞動力掌握職業技能的有17.50萬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10.52%,其中,具有技能等級的有10.30萬人,占掌握職業技能人員的58.86%,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6.19%。鑒于農村勞動力本身素質的有限性,大部分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可以從事的職業種類較少,大多為一線操作工,對技能要求較低,這也導致農村轉移勞動力大多流向第二產業,且不愿跨區域流動。
2.3農村轉移勞動力年齡分布欠合理,穩定就業性差
從年齡結構上看,江蘇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憑借自身文化程度較高、身體強壯等優勢,紛紛涌向城鎮,農村滯留的勞動力就會以老齡人口為主,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持續性轉移。江蘇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報顯示,戶籍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及以下的有99.65萬人,占10.30%;21~30歲的有279.61萬人,占28.90%;31~40歲的有316.37萬人,占32.70%;41~50歲的有185.76萬人,占19.20%;50歲以上的有86.11萬人,占8.90%(圖4)。農村轉移勞動力年齡分布呈現地區差異,經濟欠發達的蘇北地區農村轉移勞動力具有低齡化,30歲以上的比例達到46.7%,大量沒有職業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由于自身職業規劃不明確,穩定就業性差,很難適應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市場對勞動力的需要。
2.4農村轉移勞動力收入不高,持續增收困難
目前,江蘇省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帶動農民收入結構的持續變化。2011年,江蘇省農村勞動力人均純收入10 805元。其中,工資性收入5 747元,經營凈收入 3 780 元,財產性收入476元,轉移性收入801元,分別占農村勞動力人均純收入的53.20%、35.00%、4.40%、7.40%。大部分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從事的就業崗位仍以體力勞動為主,具有一定生產技能的崗位就業者較少,因此,農村勞動力工資性收入增長速度仍然不快,直接影響人均純收入的增加,與城鎮居民收入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與此同時,部分農村勞動力對自身權益認識不夠,拖欠工資、少繳或不繳社會保險現象仍然存在,這給農民持續增收帶來一定困難。
3加快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3.1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政策統籌體系,落實相關配套措施
3.1.1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強化“城鄉一體化”理念,著力把握“三農”和“三化”的互動關系,積極探索以城帶鄉、城鄉聯動的發展新格局,優化城鎮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揮城鎮對農村輻射和帶動效應。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管理體制,消除農村勞動者與城鎮勞動者在勞動就業、工資支付、社會保險、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政策性、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努力把擴大就業和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實現經濟與富裕農民的同步推進。
3.1.2持續完善充分轉移就業考評機制按江蘇省《關于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力充分轉移就業鄉鎮創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將創建農村勞動力充分轉移鄉鎮、村、社區作為推進城鄉就業一體化的主要抓手。按創建工作目標責任制要求,明確提出把農村勞動力就業納入整個社會就業體系,幫助有就業能力及就業愿望的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提高農村就業率。
3.1.3加大轉移就業的財政投入合理核定用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與就業服務等支出成本,各級財政要安排轉移就業專項資金,落實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公共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公共實訓基地能力建設,落實公共財政項目資金的合理分攤。持續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對轉移就業的財政扶持力度,使農村轉移勞動力享受優質、高效、便捷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3]。
3.2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產業支持體系,促進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3.2.1優化傳統農業布局針對江蘇農村可耕面積減少、產業結構顯著升級的特點,堅持用工業的理念來提升和改造傳統農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優化農業資源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規?;洜I,使更多農村勞動力從傳統耕種模式中解脫出來,加快向二、三產業的轉移步伐,克服農村勞動力閑置和利用率不高的現象。與此同時,鼓勵具有農業職業興趣和能力的農民堅持從事農業生產,留住農業第一線技術人員,防止農民盲目轉移和過度轉移影響江蘇農業的持續發展。
3.2.2大力發展農村私營經濟針對江蘇各地尤其是蘇南發達地區農村二、三產業迅猛發展的現實,進一步優化現代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智力密集產業,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蘇中、蘇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招商引資、鼓勵自主創業等形式,大力發展農村私營經濟,引導農村勞動力在本地就業、就近就業。
3.3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基層就業服務能力
3.3.1夯實基層就業服務平臺按照“重心下沉、服務前移、職能延伸、管理提升”的總體目標,完善基層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各地在設立鎮級勞動保障所的基礎上,在每個社區(村)設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站,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職業培訓、職業生涯指導、職業咨詢與介紹、就失業登記、社會保險經辦等就業服務,落實農民非農就業的免費登記制度、免費培訓制度、獎勵中介和鼓勵企業用工制度,切實降低農村登記失業率。
3.3.2完善基層就業信息服務系統建設本著“區域聯動、信息共享”的原則,充分發揮當代信息技術在農村人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強基層就業信息服務系統建設。通過整合一定區域內企業用工信息庫、求職人員信息庫、失業登記人員信息庫等信息平臺,及時廣泛發布各類招聘會、招聘崗位、職業培訓等信息,全面推進農村勞動力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為科學制定轉移就業方案提供信息支持。
3.3.3完善區域勞動力市場按照全面規劃、重點部署,有選擇、有步驟地建立“功能完善、法規配套、機制健全、指導及時、服務周到”的農村區域性人力資源市場。針對江蘇農村勞動力以本省就業為主、外省就業較少的情況,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登記和統計制度,定期調查并公布各地企業不同層次、不同工種(職業)的供求情況,加強蘇南、蘇中、蘇北勞動力市場的緊密聯系和合作,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動態最優配置。
3.4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體系,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
3.4.1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按照“技能培訓進鄉鎮,職業指導到基層”的總體思路,注重發揮江蘇各地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政府買單、農民免費受訓的形式,不斷創新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法[4],針對有轉產、轉崗就業愿望的農村勞動力,重點做好勞動預備制培訓、農村勞動力輸出培訓、當地就業培訓和返鄉培訓。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工種對從業人員的技能要求,持續開發實用性培訓項目和課程,完善“培訓—認證—就業”一體化服務,構建立體化職業培訓體系。
3.4.2大力發展社會培訓機構針對公辦培訓機構師資、場
地、經費緊張的困難,有效整合社會資源,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特別是企業和大專院校、農民合作組織、科研單位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針對各地二、三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依托各類有資質的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較多的區域開展集中培訓,建立農村勞動力輸出地培訓到地方企業用工的“綠色通道”。深化落實以就業為導向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制度,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受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長效機制。
3.4.3加大創業培訓支持力度各地應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創業培訓管理模式,對有自主創業愿望的農村勞動力提供項目信息、政策咨詢、項目咨詢等創業服務,強化創業意識、創業風險防范、創業能力培訓。完善并落實鼓勵農村勞動力創業的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場地安排等扶持政策,為農村創業者營造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采取多種途徑支持和激勵農村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3.5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社會保障體系,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3.5.1完善農村勞動力社會保險機制整合制定社會養老保障管理辦法,完善農村多層次的養老保障制度,規范各項養老保險之間的轉移銜接辦法,加快“新農合”向城鎮社會保險的逐步接軌。針對農村勞動力跨區域就業參保難、社保費轉移難、權益保障難的情況,制定和完善參保對象異地養老、異地醫療、異地支付結算等辦法,重點落實跨區域大病統籌醫療制度,切實維護農村轉移勞動力異地就業的社會保障權益。
3.5.2完善農村勞動力勞動維權保障機制建立健全覆蓋城鄉所有用人單位的動態監管機制,整頓勞動力市場秩序,實行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和網絡化管理,實現城鄉勞動者勞動合同簽訂、社會保險交納、勞動權益維護全覆蓋。在鄉鎮企業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提高企業的法律意識和勞動者的維權意識,營造和諧的勞動關系。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的勞動爭議預防調解體系,推進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完善勞動維權法律援助機制,強化勞動保障行政執法,切實維護城鄉勞動者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劉忠群,彭發清,張黎曉.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現代化問題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11(3):36-37,56.
[2]董舟,田千喜. 農業技術進步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J]. 湖南農業科學,2011(9):172-174,178.
[3]蘭景力. 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關政策影響分析[J]. 學術交流,2011(4):139-143.
[4]趙萬一,黃忠. 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機制[N]. 人民日報,2012-03-22(07).束劍華,劉海明,鄔雨剛,等.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與農業高職教育專業體系優化[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6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