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斌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不間斷胸外按壓在心肺復蘇中的療效觀察,以更好地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方法 選擇2009年7月—2013年7月該院收治的需要進行心肺復蘇的患者。A組43例患者在心肺復蘇過程中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的方法,B組12例患者給予常規心肺復蘇方法,對比觀察兩組心肺復蘇的效果。結果 A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更高(30.23%),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組患者24 h生存率(23.26%)高于B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影響胸外按壓時間中A組(8.44±1.32s)明顯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
[關鍵詞] 心肺復蘇;胸外按壓;按壓;不間斷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c)-001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efficacy of uninterrupted chest compression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o as to better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s The patients underwe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9 to July, 2013 were selected. 43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given uninterrupted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hile 12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thes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early 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ate of group A (30.23%) was high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group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24h survival rate of group A (23.26%)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fecting chest compressions time in group A was (8.44 ± 1.32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The use of uninterrupted chest compression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hest compressions; Press; Uninterrupted
目前臨床對心臟驟停的患者進行搶救,多采用傳統的心肺復蘇的方法,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為患者早期建立氣道,早期CRP,并早期做電除顫,給予更高級的心血管生命支持[1]。在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2]就提出,從心臟驟停到心肺復蘇的間隔時間、心臟驟停到電除顫的間隔時間均會影響心肺復蘇的成功率。為分析研究不間斷胸外按壓在心肺復蘇中的療效觀察,以更好地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該院在2009年7月—2013年7月間心肺復蘇工作中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的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需要進行心肺復蘇的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明確有呼吸心跳驟停,且需要立即給予心肺復蘇。
將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B兩組。其中A組43例,為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出臺后2011年1月開始采用不間斷胸外按壓方法的病例,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齡最大為93歲、最小為18歲,平均年齡為 (71.22±4.32)歲;均為ICU內患者。
B組12例,為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出臺前給予臨床常規的心肺復蘇方法,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齡最大為77歲、最小為23歲,平均年齡為(61.86±4.13)歲;均為ICU內患者。
1.2 方法
A組患者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的方法,在常規胸外按壓的基礎上,縮短胸外按壓的中斷時間、次數,以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呼叫與按壓要同時進行,并注意迅速反復地進行胸外按壓,頻率為100次/min以上;每次中斷胸外按壓的時間在5 s以下;在用除顫儀除顫1次后再立即給予胸外按壓;其他搶救方法對B組相同。
B組給予常規的心肺復蘇方法,準確及時地判斷患者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在呼叫后立即給予常規胸外心臟按壓的方法。首先檢查呼吸道梗阻,清除口鼻分泌物。然后進行胸外按壓,注意按壓過程中要平穩、有規律,按壓與放松時間為0.6:0.4。按壓頻率為80~100次/min,按壓深度為4~5 cm之間。胸外按壓的同時給予人工呼吸、心電監護、連接電擊除顫儀,并建立人工氣道,給予藥物治療。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使用心電監護儀對患者進行觀察。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心跳恢復,可以觸及到動脈搏動30 min以上)、初期(24 h)復蘇成功率(自主循環恢復、呼吸恢復、有自主呼吸動作、意識恢復)、24 h生存率,由兩名醫生進行觀察統計,減少誤差。使用秒表準確記錄影響胸外按壓的時間。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9.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A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復蘇成功率更高,影響胸外按壓的時間更短,患者的24 h復蘇成功率更高,與對照組患者的各個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 討論
不間斷的心臟按壓是在2005年版心肺復蘇指南中提出的技術,要求減少中斷按壓時間,使心肺復蘇每一步都體現出減少中斷胸外按壓時間。從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在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方法后,患者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更高。不間斷胸外按壓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更高(30.23%),24 h生存率(23.26%)高;影響胸外按壓時間(8.44±1.32s)短,各個指標與B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臟驟停到心肺復蘇的間隔時間、心臟驟停到電除顫的間隔時間長短直接地關系到患者的生存率。胸外按壓能夠通過增大胸內壓力、直接按壓心臟兩方面,產生攜帶氧及重要物質的血流[3]。在按壓胸部時,由于胸腔內普遍壓力增加,就會導致胸腔壓力大于頸動脈壓力,并大于頭動脈壓力和頸靜脈壓力[4],這個壓力差會促進血流向頸動脈流向頭部,隨后回流到頸靜脈。而如果頭部血流中斷30 s以上,就可能會出現不可逆的死亡。
在按壓過程中如果中斷,也就是導致循環血流的停頓。進行不間斷胸外按壓是給予生命支持的關鍵。通過持續不間斷的胸外按壓,可以維持腦血流的灌注。通過這種胸泵的作用,可以保證機體不間斷血流循環,保證動脈中的氧飽和度在60%以上[5]。且大量臨床研究還認為,一旦中途短暫的停止,即使再進行胸外按壓,也會導致不能立即產生充足的含氧血流[6]。
同時,心臟驟停還會導致機體出現廣泛嚴重的缺血,尤其是對血氧需求較高的器官,包括心、腦的缺血損傷會更為嚴重。不但缺血會導致損傷,含氧再灌注也會導致損傷,再灌注后,自由基、微血管損傷、鈣超載和白細胞等均會參與到缺血再灌注損傷中[7],可以抑制蛋白質功能,并破壞細胞膜完整性,導致器官的功能障礙。因此減少缺血再灌注十分重要。不間斷胸外按壓,有效地防止了反復多次的停止胸外按壓,從而降低了心臟驟停幾率、減少損傷次數。
胡振等[8]臨床研究結果也認為:胸外按壓能夠通過增大胸內壓力和直接按壓心臟起到產生攜帶氧和重要物質血流的作用,給予不間斷的按壓就是不間斷地為患者提供循環血流,其強調,無中斷的按壓是基本生命支持的關鍵。這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在心肺復蘇中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周文,羅群.從2010美國心肺復蘇指南若干更新看胸外按壓的重要性[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8):819-820.
[2] 蘇倩倩,李莉.2010心肺復蘇指南新觀點[C]//2012北京協和急診醫學國際高峰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協和醫院,2012:505-508.
[3] 楊愛祥,方強,楊靜,等.心電監護對心臟驟停時胸外按壓復蘇效果的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5):454-456.
[4] 馬霄雯,聞大翔,杭燕南,等.胸外心臟按壓技術的演變及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2,33(2):134-137.
[5] 畢延萍,劉紀改,蔡衛東,等.持續胸外按壓自主呼吸恢復的臨床意義[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2):205-207.
[6] Zhang G,Zheng JW,Wu J, et al.An optimal closed-loop control strategy for mechanical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s: A trade-off between the risk of chest injury and the benefit of enhanced blood flow[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12,108(1):288-298.
[7] Li Y,Bisera J,Weil M, et al. An Algorithm Used fo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etection Without Interrupting Chest Compress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2,59(1):78-86.
[8] 胡振,張新超.不間斷單純胸外按壓-心腦復蘇新概念[C]//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第一屆全國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醫師協會急診會,2010:567-570.
(收稿日期:2014-02-14)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使用心電監護儀對患者進行觀察。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心跳恢復,可以觸及到動脈搏動30 min以上)、初期(24 h)復蘇成功率(自主循環恢復、呼吸恢復、有自主呼吸動作、意識恢復)、24 h生存率,由兩名醫生進行觀察統計,減少誤差。使用秒表準確記錄影響胸外按壓的時間。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9.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A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復蘇成功率更高,影響胸外按壓的時間更短,患者的24 h復蘇成功率更高,與對照組患者的各個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 討論
不間斷的心臟按壓是在2005年版心肺復蘇指南中提出的技術,要求減少中斷按壓時間,使心肺復蘇每一步都體現出減少中斷胸外按壓時間。從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在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方法后,患者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更高。不間斷胸外按壓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更高(30.23%),24 h生存率(23.26%)高;影響胸外按壓時間(8.44±1.32s)短,各個指標與B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臟驟停到心肺復蘇的間隔時間、心臟驟停到電除顫的間隔時間長短直接地關系到患者的生存率。胸外按壓能夠通過增大胸內壓力、直接按壓心臟兩方面,產生攜帶氧及重要物質的血流[3]。在按壓胸部時,由于胸腔內普遍壓力增加,就會導致胸腔壓力大于頸動脈壓力,并大于頭動脈壓力和頸靜脈壓力[4],這個壓力差會促進血流向頸動脈流向頭部,隨后回流到頸靜脈。而如果頭部血流中斷30 s以上,就可能會出現不可逆的死亡。
在按壓過程中如果中斷,也就是導致循環血流的停頓。進行不間斷胸外按壓是給予生命支持的關鍵。通過持續不間斷的胸外按壓,可以維持腦血流的灌注。通過這種胸泵的作用,可以保證機體不間斷血流循環,保證動脈中的氧飽和度在60%以上[5]。且大量臨床研究還認為,一旦中途短暫的停止,即使再進行胸外按壓,也會導致不能立即產生充足的含氧血流[6]。
同時,心臟驟停還會導致機體出現廣泛嚴重的缺血,尤其是對血氧需求較高的器官,包括心、腦的缺血損傷會更為嚴重。不但缺血會導致損傷,含氧再灌注也會導致損傷,再灌注后,自由基、微血管損傷、鈣超載和白細胞等均會參與到缺血再灌注損傷中[7],可以抑制蛋白質功能,并破壞細胞膜完整性,導致器官的功能障礙。因此減少缺血再灌注十分重要。不間斷胸外按壓,有效地防止了反復多次的停止胸外按壓,從而降低了心臟驟停幾率、減少損傷次數。
胡振等[8]臨床研究結果也認為:胸外按壓能夠通過增大胸內壓力和直接按壓心臟起到產生攜帶氧和重要物質血流的作用,給予不間斷的按壓就是不間斷地為患者提供循環血流,其強調,無中斷的按壓是基本生命支持的關鍵。這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在心肺復蘇中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周文,羅群.從2010美國心肺復蘇指南若干更新看胸外按壓的重要性[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8):819-820.
[2] 蘇倩倩,李莉.2010心肺復蘇指南新觀點[C]//2012北京協和急診醫學國際高峰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協和醫院,2012:505-508.
[3] 楊愛祥,方強,楊靜,等.心電監護對心臟驟停時胸外按壓復蘇效果的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5):454-456.
[4] 馬霄雯,聞大翔,杭燕南,等.胸外心臟按壓技術的演變及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2,33(2):134-137.
[5] 畢延萍,劉紀改,蔡衛東,等.持續胸外按壓自主呼吸恢復的臨床意義[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2):205-207.
[6] Zhang G,Zheng JW,Wu J, et al.An optimal closed-loop control strategy for mechanical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s: A trade-off between the risk of chest injury and the benefit of enhanced blood flow[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12,108(1):288-298.
[7] Li Y,Bisera J,Weil M, et al. An Algorithm Used fo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etection Without Interrupting Chest Compress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2,59(1):78-86.
[8] 胡振,張新超.不間斷單純胸外按壓-心腦復蘇新概念[C]//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第一屆全國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醫師協會急診會,2010:567-570.
(收稿日期:2014-02-14)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使用心電監護儀對患者進行觀察。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心跳恢復,可以觸及到動脈搏動30 min以上)、初期(24 h)復蘇成功率(自主循環恢復、呼吸恢復、有自主呼吸動作、意識恢復)、24 h生存率,由兩名醫生進行觀察統計,減少誤差。使用秒表準確記錄影響胸外按壓的時間。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9.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A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復蘇成功率更高,影響胸外按壓的時間更短,患者的24 h復蘇成功率更高,與對照組患者的各個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 討論
不間斷的心臟按壓是在2005年版心肺復蘇指南中提出的技術,要求減少中斷按壓時間,使心肺復蘇每一步都體現出減少中斷胸外按壓時間。從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在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方法后,患者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更高。不間斷胸外按壓組初期恢復自主循環率更高(30.23%),24 h生存率(23.26%)高;影響胸外按壓時間(8.44±1.32s)短,各個指標與B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臟驟停到心肺復蘇的間隔時間、心臟驟停到電除顫的間隔時間長短直接地關系到患者的生存率。胸外按壓能夠通過增大胸內壓力、直接按壓心臟兩方面,產生攜帶氧及重要物質的血流[3]。在按壓胸部時,由于胸腔內普遍壓力增加,就會導致胸腔壓力大于頸動脈壓力,并大于頭動脈壓力和頸靜脈壓力[4],這個壓力差會促進血流向頸動脈流向頭部,隨后回流到頸靜脈。而如果頭部血流中斷30 s以上,就可能會出現不可逆的死亡。
在按壓過程中如果中斷,也就是導致循環血流的停頓。進行不間斷胸外按壓是給予生命支持的關鍵。通過持續不間斷的胸外按壓,可以維持腦血流的灌注。通過這種胸泵的作用,可以保證機體不間斷血流循環,保證動脈中的氧飽和度在60%以上[5]。且大量臨床研究還認為,一旦中途短暫的停止,即使再進行胸外按壓,也會導致不能立即產生充足的含氧血流[6]。
同時,心臟驟停還會導致機體出現廣泛嚴重的缺血,尤其是對血氧需求較高的器官,包括心、腦的缺血損傷會更為嚴重。不但缺血會導致損傷,含氧再灌注也會導致損傷,再灌注后,自由基、微血管損傷、鈣超載和白細胞等均會參與到缺血再灌注損傷中[7],可以抑制蛋白質功能,并破壞細胞膜完整性,導致器官的功能障礙。因此減少缺血再灌注十分重要。不間斷胸外按壓,有效地防止了反復多次的停止胸外按壓,從而降低了心臟驟停幾率、減少損傷次數。
胡振等[8]臨床研究結果也認為:胸外按壓能夠通過增大胸內壓力和直接按壓心臟起到產生攜帶氧和重要物質血流的作用,給予不間斷的按壓就是不間斷地為患者提供循環血流,其強調,無中斷的按壓是基本生命支持的關鍵。這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在心肺復蘇中使用不間斷胸外按壓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周文,羅群.從2010美國心肺復蘇指南若干更新看胸外按壓的重要性[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8):819-820.
[2] 蘇倩倩,李莉.2010心肺復蘇指南新觀點[C]//2012北京協和急診醫學國際高峰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協和醫院,2012:505-508.
[3] 楊愛祥,方強,楊靜,等.心電監護對心臟驟停時胸外按壓復蘇效果的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5):454-456.
[4] 馬霄雯,聞大翔,杭燕南,等.胸外心臟按壓技術的演變及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2,33(2):134-137.
[5] 畢延萍,劉紀改,蔡衛東,等.持續胸外按壓自主呼吸恢復的臨床意義[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2):205-207.
[6] Zhang G,Zheng JW,Wu J, et al.An optimal closed-loop control strategy for mechanical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s: A trade-off between the risk of chest injury and the benefit of enhanced blood flow[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12,108(1):288-298.
[7] Li Y,Bisera J,Weil M, et al. An Algorithm Used fo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etection Without Interrupting Chest Compress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2,59(1):78-86.
[8] 胡振,張新超.不間斷單純胸外按壓-心腦復蘇新概念[C]//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第一屆全國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醫師協會急診會,2010:567-570.
(收稿日期:2014-0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