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濤
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升華
——由韓劇熱引發的思考
◎ 海濤
每年兩會,明星委員都是記者們追逐的焦點。今年,有觀察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星委員們被追星的同時,經常還被追問“星星”。
3月5日,王岐山參加北京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問了一句:“你們都看網上時髦的那個劇,叫什么星星?”
記者追問的那個“星星”和王岐山提及的這個“星星”,是一部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它于2013年年底在韓國首播,在中國視頻網站的播放量已超過10億。微博上,“星星迷”群體不乏大批當紅明星;現實中,有粉絲在某報買下一個整版,向主演表白。本劇還帶動了服飾、餐飲、音像、圖書、旅游線路、通訊軟件等相關產品的熱銷。
為什么來自境外的“星星”之火,能夠在文化產品極度豐富、觀眾口味日益刁鉆的今天,獲得國人如此高的關注與認可,竟成燎原之勢?僅從該劇分析,不難總結出演員、劇本、運作、互動等各個方面的成功之處;韓劇能夠在中國長盛不衰,與韓國政府對文化輸出的持續支持、韓國文化產業運作的成熟等因素相關,而打動心靈、形成長時間吸引力的關鍵力量,則是“文化”——正如王岐山所說,韓劇“內核和靈魂,恰恰是傳統文化的升華”。
的確,韓劇里邊,有許多讓中國人會心一笑的“他鄉故知”,這源自中韓兩國之間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
據文獻記載,韓國所在的朝鮮半島與中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際的箕子入朝鮮,如此算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當時,中國是最早進入文明的國家,古代中國創造的光輝燦爛文化,以其強大的輻射力和巨大的磁場力,吸引著朝鮮半島,并全面深刻地影響著其文化發展。也就是說,古代中、朝間的文化交往,主要是中國的傳播,以及朝鮮半島的吸收和融合。這就使得兩國在政治文化、價值觀念、哲學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道德倫理等方面有許多相通的地方。
1. 漢字的傳播和使用
韓國古裝劇常常會出現主人公讀漢文著作、室內懸掛的字畫上題寫漢文的鏡頭,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因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朝鮮半島是用漢字進行書面表達的,他們看的也是漢文書籍。一直到15世紀中期,李氏朝鮮王朝(1392—1910)第四代君主世宗國王創立朝鮮自己的文字——諺文,朝鮮使用漢字的歷史才逐漸結束。
漢字何時開始傳入朝鮮半島,沒有明確的記載。從理論上推斷,箕子入朝鮮后,或許就已經將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帶了過去。不過,從朝鮮出土的各種中國錢幣上的文字來看,最晚在戰國時期,漢字就已經傳入了朝鮮。兩漢時期,隨著中央在朝鮮半島設置四個郡,漢字已成為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普遍使用的文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進入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時代。當時,位于北部的高句麗已有用漢字記事的著作《留記》,另外,漢文文獻如“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三國志》等,已十分流行。南部的百濟,同樣使用漢字,考古出土的百濟寧王余隆墓中的墓志和買地券,都是用漢字寫成的,特別是墓志的行文風格也與中國南朝的墓志相似。同樣位于南部的新羅,接受漢字略晚一些,但由于國王的重視,漢字很快普及,還涌現出了許多擅長寫漢文的人,強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尤其擅長外交文書,所寫《答唐行軍總管薛仁貴書》,堪稱佳作。
唐朝時,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并積極吸收唐朝文化,漢字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地融入朝鮮語言之中。這一時期,新羅制定了一種“吏讀”,其方法是借用漢字的音或義,來標記新羅語,從而方便人們對漢文書籍的閱讀。與此同時,新羅學者的漢字情結更為濃厚,表現為對漢字書法的青睞。金生就是書法家中的佼佼者,時人稱其隸、行、草皆入神,其作品《昌林寺碑》還傳入中國,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看后發出了“何地不生才”的感嘆。
15世紀,朝鮮發明了諺文,其筆畫類似漢字卻非源于漢字,但它在語音和結構上則深深地受到漢字的影響。特別是結構,由于諺文是以字母音縱橫組合成音節文字,因此它的字形仍然帶有漢字方塊字的特點,這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產物。
2. 儒學的東傳
今天,有人說“韓國是個典型的儒教國家”,可見儒學在朝鮮半島本土化程度之深。儒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播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14世紀末以前,傳播的內容是漢唐儒學。西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尊孔讀經蔚然成風,不僅在京城設立太學,而且在地方也設立學校。如此,朝鮮北部的“漢四郡”自然設有儒學。進入三國鼎立時代后,儒學最早傳入高句麗。據史料記載,高句麗的小獸林王建立了“太學”和“扃堂”,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百濟也較早地接受了儒學,特別是百濟人王仁還把儒家經書帶到了日本。新羅接觸儒學相對晚些,值得一提的是真興王在位時,將新羅自身的文化傳統與儒學、道教和佛教融為一體,創立了黃郎道,其中儒家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交友以信的思想,就被拿來作為一種基本的道德修養。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后,儒學得到進一步發展,推行了“讀書三品出身制”,即以熟悉儒家經典的程度來選拔官吏。為了推動學習儒學的熱潮,新羅還派許多貴族弟子留唐學儒。到了高麗時代,儒學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創立了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還實行科舉,把儒學經典列為考試科目。
第二階段在14世紀末以后,傳播的內容是程朱理學。此時,隨著朝鮮李朝“崇儒排佛”政策的確立,儒家思想開始在朝鮮半島占據主導地位。講到理學在朝鮮的傳播,就不能不提16世紀朝鮮理學家,素有“朝鮮朱子”之稱的李退溪。他遠承孔、孟,近守朱子的遺教,注重德治,以孝、悌、慈為本,是朝鮮朱子學的集大成者,并開創了退溪學派。至今,李退溪在韓國仍家喻戶曉,韓國政府為了紀念這位思想家,將其頭像印在了1000元的韓幣上。此外,韓國首爾鐘路區北部還有一條退溪路。
儒學的傳播對朝鮮傳統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倫理、文化教育、民間禮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朝鮮李朝時期遵循儒家經典,模仿中國的官僚制建立政治體制;在道德倫理方面,是以儒學的“仁”與“禮”作為道德規范,提出對父母盡孝道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觀點。直到今天,韓國社會仍把尊敬長者和服從長者,視為最值得稱贊的美德之一。再如,隨著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深入人心,使朝鮮半島十分重視教育、知識、人才和道德修養。今日韓國人重禮節、長幼尊卑有序、群體觀念等就是這方面的反映。
3. 其他影響
朝鮮半島早期人們沒有姓氏,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今天韓國的一些大姓,像金、樸、盧、洪等,都是唐朝時從中原地區傳到朝鮮半島的。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這樣的節令,也傳到了朝鮮半島,就連習俗都與中國很相近。像中秋節晚上要與家人一起賞月,春節要全家人團聚、親朋好友互相拜年,等等。
在服飾上,朝鮮半島很早就開始接受中國的服飾風俗,無論是官服還是百姓的服裝,都有著中華風。像高麗時代百姓服飾顏色大多為黑白兩色,這是與中國宋朝百姓的服飾特征相類似的。
在飲食上,朝鮮半島由于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隨著醫藥學的發展,開始形成與中國一樣強調中醫理論的“食療法”,像電視劇《大長今》中就有很多“食療”的情節。另據研究發現,朝鮮半島以大米為主食、泡菜為副食的飲食結構與中國南方居民很相似。而且,飲食的禮節、宴會的儀式也深受中國古代禮法的影響。
其他像居住、婚喪嫁娶等,朝鮮半島也無不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可見,隨著幾千年來的交流與融合,以及朝鮮半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借鑒與發展,使中韓兩國文化之間有著較大的共通性,這是中國觀眾對韓劇更容易接受的原因所在。
韓劇受熱捧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當前,我們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然而,如何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很好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卻是我們應該好好思索的。這一點,也許韓劇能給予我們啟發。
韓劇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在浪漫的愛情中,“潤物細無聲”,潺潺小溪般陳述著東方傳統的倫理美德,讓人覺得自然而又親切。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要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思想是人的思想,只有被人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才會具有恒久生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要有強大的硬實力,包括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同時也離不開思想、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任重道遠,我輩當有信心、有毅力,砥礪前行。
·熱詞·
精氣神
精氣神這個詞由精、氣、神三個字組成,這三個字都是古代哲學中的概念,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有元素的意思。古代中醫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古代講究養生的人常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
所謂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個字左邊是“米”字,右上邊是“生”字的簡化,“生”字下面是“月”,“月”通“肉”。“米肉生”為精,是說精主要從良好的飲食中獲取。它不但可以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而且能夠抵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而避免生病。
所謂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甲骨文中的“氣”字,是三根長短不一的橫線,表示地氣蒸騰而上,直達天際。三橫象征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老子說:“三生萬物。”天地萬物,包括人,乃由氣聚散而生。氣于天地人之間流動溝通,具有催發天地萬物生長的能量。因此,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血液循環、津流濡潤、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無不依賴氣化功能來維持。
所謂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這個字由“示”和“申”兩部分組成。“申”是閃電的象形。古人認為閃電威力無邊,神秘莫測,便將它奉為神靈,視其為上天的代表、萬物的主宰。對人而言,神在人身上,就表示人的最高主宰了。因此,古人很重視人的神,《黃帝內經·素問》中就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氣、神三者之間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從中醫學講,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所以說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就少。可見,古人稱精、氣、神為人之“三寶”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還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這也不難看出“精、氣、神”三者是一個人生命存亡的根本。正因為此,后人將這三個字組合在一起而成“精氣神”一詞,用法也逐漸超出了人體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