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農民進城就業,廣袤田野誰來耕耘?進入新世紀,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老人農業、婦女農業、小學農業已經成為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如果不把農民培育成為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農民,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特別是發展現代農業將成為一句空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沒有人,沒有勞動力,糧食安全談不上,現代農業談不上,新農村建設也談不上,還會影響傳統農耕文化保護和傳承。”這提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指明了“誰來種地”問題的實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核心主體,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的根本途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現代農業的現實和未來。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們能否奔小康,根本還在于要賦予老鄉奔小康的能力,培育老鄉成為新型職業農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部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一項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的重大基礎工程大力推進,2013年在100個縣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2014年,財政部、農業部共同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300個縣開展示范性培育,并選擇14個市及陜西省、山西省整體推進,充分依托全國各級農廣校組織完整、體系健全、覆蓋面廣、貼近基層、經驗豐富的優勢,加快探索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培育方式和制度。圍繞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協同”培育目標,積極構建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
強化教育培訓服務,讓務農職業化。按照“教育先行、培訓常在”的理念,重點面向務農農民,分類、分層、分產業開展“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系統培訓、經常性跟蹤服務,并加大職業教育力度,今年農業部、教育部聯合發布《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開啟了中等職業教育向成年務農農民開放的教育新時代,加快農民走向職業化進程。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并重,從觀念、理念、道德、技術、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農民素質,讓農民會種地,讓務農更職業。
構建公共基礎平臺,讓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有舞臺。建立和完善以全國農廣校為主體的教育培訓體系與培育網絡,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平臺;建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學分銀行,促進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對接;加強以農廣校為主體的空中課堂、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一體化建設,綜合集成智慧農民云平臺,開展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跟蹤服務,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全程服務智慧平臺;通過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網站、微信、發展大會等,促進對話交流與聯合聯營,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發展促進平臺,提升新型職業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詮釋了未來農業農村的真實遠景。中國農業現代化需要造就億萬職業農民,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為現代農業發展啟動了強勁的新引擎。新引擎將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拉長農業的短腿,補足農村的短板,不讓農村掉隊,讓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建設美麗家園!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