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民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組織難度大,培訓主體需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創新方式,強化措施,構建科學規范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支持保障體系。
一、加強規范管理,盡快完善農民培訓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從世界范圍看,當前很多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職業農民培訓,將其作為基本國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證。在我國,“三農”工作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農民培訓工作也隨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從國家層面看,目前還沒有針對農民群體培訓的法律保障,地方層面除個別省市之外,農民培訓立法工作仍然進展緩慢,農民培訓的權益缺乏有效的保障,相關的政策措施也不夠具體和明確。總的來說,當下農民培訓工作的規范程度和執行力度,主要取決于執行者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因此,有必要盡快出臺一部保障農民培訓的法規,規定和鼓勵農民接受職業培訓,規范有關部門、涉農單位和農民自身的責任與義務,確保農業、勞動保障、教育、科技和財政等相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切實做好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同時,各級政府也要盡快制定農民教育培訓方面的政策措施,明確各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建立健全農民培訓工作責任追究制度。
二、廣辟資金渠道,切實加大培訓經費的籌措力度和投入力度
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應該切實加大投入力度。總的看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離不開國家、企業和農民自身的投入。
首先,國家需成為穩定投入的第一渠道。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的投入,但相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對培養人才的需求還顯不足,應把農民培訓的投資作為各級政府最重要的基本建設投資,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民培訓的投入力度,確保農民培訓支出年均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
其次,地方各級財政需加大投入。各級政府要將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作為地方財政的一項重要支出,在預算安排中加大專項投入力度,確保農民培訓支出年均增幅高于同級財政支出增長,提高培訓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各級都應安排專門用于編寫、錄制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教育的文字音像教材、師資培訓、多媒體教育以及宣傳、辦點等工作的專項經費。在安排農村科技開發、技術推廣、扶貧開發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時,也要安排一定的農民培訓經費。勞動力流入地區應當承擔大部分教育培訓費用,勞動力流出地區應當以省、市為主,承擔部分教育培訓費用。
再次,用人單位和農民自身需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培訓經費的投入保障制度。用工企業應當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列支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訓經費。農民自身也要適應時代要求,適當投入學習培訓費用,積極參加相關技能培訓班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致富本領。此外,要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的教育貸款和扶貧貸款,與財政資金共同配合,擴大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籌資渠道。
三、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機制和運作模式
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運作模式是確保職業農民培訓取得實際成效的重要前提。
在培訓的指導思想上,各級政府需進一步增強對職業農民培訓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地位的認識,切實把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著力點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要緊緊圍繞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動員和利用各種科技教育資源,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高他們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能力,使其在總體上與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適應,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在培訓的整體部署上,以農村勞動力深度開發、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有序流動為總體目標,以提高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為基礎,制定職業農民培訓規劃,把培訓職業農民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和就業計劃指導范疇,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教育培訓機制,擴大教育培訓規模,增強教育培訓效果。
在培訓的工作機制上,逐步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使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科教中心以及各類成人文化學校、相關科研機構和農村黨員干部遠教站點成為職業農民教育和培訓工作的重要陣地。同時,要充分發揮各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采取多種手段廣泛開展對農民的經常性教育和培訓。
在培訓的運作模式上,按照“根據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的培訓思路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受訓對象接受水平,通過選擇切合不同群體實際的培訓模式調整和充實培訓內容。同時,要堅持以短為主,長短結合的培訓方針,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選擇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主導產業,及時快速調整培訓內容,指導農民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產品,進一步增強職業農民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明確工作重點,準確把握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主攻方向
根據不同農民群體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農產品加工戶、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的經營管理人員,農產品經紀人,農業服務組織骨干等的各類人員培訓,重點培養生產技能型、經營管理型、技術服務型和市場營銷型等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和符合市場需求的職業農民,不斷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質量。
對種植大戶的培訓,需考慮其對市場和經營管理知識的迫切需求,以把他們培養成農村社區的示范帶頭人為目標,采用更系統、更高層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和市場應對能力。
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骨干,要以培養農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識為主,并在這一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協作型農民,激發他們成立和管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合作經濟組織的運營管理、社員民主參與能力等管理知識,通過軟件和硬件支持,加強他們采集和利用市場信息的能力。
對于農村經紀人,可按照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人員和農副產品營銷人員兩種類型,以培養業務熟練的農村經營中介為目標,開展市場知識、物流管理、農業法律法規、產品營銷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訓。這部分人在發展商品經濟方面有較多經驗,在他們身上存有成長為高素質經營型農民的巨大潛力。
此外,要進一步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將農技人員培訓納入制度化管理,建立基層農技人員定期培訓、輪訓制度,使其知識得到及時更新,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業務能力,提升為農服務水平。還要引入、培養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和返鄉農民工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發揮他們思想理念先進、創業欲望強烈、經濟實力較強的優勢,通過技術培訓、政策引導和創業扶持,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成為農業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