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鳳
(廈門園之景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361006)
帶狀公園一般為沿著城市道路、城墻、水濱等有一定游憩設施的狹長綠地。帶狀公園的寬度受用地條件的影響,一般呈狹長形,其狹長的綠地具有長軸和短軸的特征,長軸上頭尾距離甚遠,短軸上則空間較為局限。
城市帶狀公園跟其他城市公園一樣,不僅影響著市民的生活質量,還具有美化城市、調節城市小環境、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維系城市生態平衡和防災減災等多種生態效應。它特殊的呈帶狀的空間屬性,是城市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的將城市綠地形成網絡和系統,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帶狀公園的形態特征及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其植物景觀營造具有多元性、連續性、本土性等特點。在營造植物景觀中,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1]。
(1)植物多元性體現在滿足這么長地段不同人群及不同的景觀空間作有變化的植物配置設計,達到植物與人的和諧和植物景觀的變化。
(2)植物的連續性包含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時間上能體現植物四季的變化,空間上不管在局部還是總體上,都能使植物整體有聯系。
(3)植物本土性,體現的就是植物的文化性,每個地區都有適應該地區環境氣候的優美的鄉土樹種,應用鄉土樹種不僅完美的體現植物的形色香韻之美,同時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發展,有效的改善城市環境,從某種程度講植物的本土性也是表現地域的差別也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的一直展示。
(1)帶狀公園中的植物景觀和其他類型公園植物景觀一樣,應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包括變化和統一、協調和對比、均衡和動勢、韻律和節奏等。這些法則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藝術要領[2]。對于帶狀公園這種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就應特別注重韻律和節奏基本原則,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產生節奏韻律,避免布局呆板。
(2)帶狀公園特有的長軸短軸的特征決定其植物空間的組織有其特殊的原則。長軸上植物空間的組織應從整體上考慮其延伸性、引導性和方向性,長軸方向的空間組織就是按照一定的韻律,將分為若干空間段落的公園應用植物進行空間串連的過程。
短軸方向上應在有限的寬度內盡可能增加空間層次性,利用植物景觀使某些區域不會被游人一覽無余,也增加植物層次性。可采用多層栽植手法,配置高低不同、色差和質感不同的植物,避免短軸植物變化單一。亦可根據需要設置障景、對景等植物景觀,達到吸引、引導人視線的作用。
帶狀公園平面構圖上的林椽線和在立面構圖上的林冠線,也是較為明顯的觀賞點,這就強調其植物空間組織也應注重其整體效果上的變化與美感。
廈門海滄灣公園整體呈帶狀分布,東邊臨海,且隔海為廈門島內岸線,可賞海可觀島景。西邊緊鄰海滄大道,與海滄區內重要干道交匯,而大道另一側多是小區,公園更多成為周邊居民常去公共場所。北邊端點為海滄大橋西岸引橋下,南邊端點為嵩嶼碼頭,全長5.85km,寬度10~86m不等,總面積16萬m2。從公園整體帶狀分布,寬度以30m以下為主,即依托城市道路又依托水系,清晰的體現了帶狀公園的各種特征,因此其為典型的城市帶狀公園(圖1)。帶狀范圍之長,為海滄若干空間綠地及幾條道路進行了空間的串連,公園設計應用良好的景觀植物,營造優美的環境,展現濱海景觀和城市風貌,突出濃郁的地域風貌,是海滄城市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海滄發揮其重要的生態效應。
公園設計上從北至南,空間布局按照文化體驗區、海景觀光區、運動休閑區三大區域及9個景觀節點進行設置。公園靠道路一側基本是人行道及自行車道,沿線原有5m寬的人行道,現總體配合海滄慢行系統規劃,在人行道內側畫線2m寬作為自行車道,對其局部根據景觀內容進行改造,比如在靠近停車場區域的人行道采用2m寬的人行道,接樹陣廣場區域人行道拓寬至8m寬,通過大節點與節點鋪裝整體考慮,改造后人行道富于變化,保證整體的連貫性、協調性,豐富了整個濱海景觀)。公園靠海側設置海濱木棧道或漫步道,共鋪設木棧道3km、彩色混凝土漫步道1.5km,沿途設置多種景觀文化藝術小品、體育設施及配套設施,對護岸局部改造,增加親水性。海滄灣公園建設突出文化、休閑、運動的定位,注重濱海景觀文化特色的展現。

圖1 海滄灣公園總平面圖
海滄灣公園以植物為依托,將公園的9個節點很好地串連在一起。
3.3.1 原址現狀
(1)海滄灣周邊地區的自然山體植被尚好,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植被群落結構特征,海滄大道綠化相對簡單,主要為行列狀種植的銀海棗,基地上殘存有部分蒲葵、垂葉榕、木麻黃、三角梅等植物。東部海面的島嶼由于受人為干擾少,植被生長較好。基址中段岸線部分灘涂有零星的紅樹林分布,對構成濕地生態系統和具有特色的紅樹林景觀具有重要意義,應以保護和拓展。
(2)用地太狹長,植被單一,景觀綠化不足,無法形成大面積綠地。因此綠化設計上,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保留大樹及有一定景觀效果的植物,根據海滄灣公園植物設計原則及配合景觀設計要素精心設計,補充大苗種植,整體綠化植被豐富,量大,規格也大,真正形成生態性濱海景觀。
(3)現狀基址中,全線地形太過平坦,豎向空間變化單一,區域內的景觀資源由于易于一覽無余而顯得平淡,無特色。因此海滄灣公園綠地基本都做微地形處理,形成有高有低、有坡有平的或遮擋或放開的長軸綠化景觀效果。
3.3.2 植物景觀設計構思
通過植物景觀的營造,把海滄灣公園建設成為開放式的大型帶狀綠地。根據不同生態習性與功能對各分區進行配置,形成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園林植物景觀。利用植物的豐富姿態、季相變化等觀賞特性,創造不同的空間序列。種植設計的指導思想根據設計原則要求統一布局,分區配植,考慮造景的需要,這有助于植物來分隔空間,將喬木、灌木、棕櫚科植物及樹木高度、形態、物候期、季相等綜合考慮,通過散植、叢植、片植、孤植、列植、混植等多種配植方式,力求創造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植物群落,結合高大喬木種植,塑造一條綠色的天際線,同時起到防塵隔音的效果。在植物群落的空間組合形態上,應注重人在不同空間場所中的心理體驗與感受的變化。從密林小徑、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緩坡綠坪,形成疏密、明暗、動靜的對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創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多元感悟空間。
3.3.3 植物景觀組織要素
(1)植物品種的本土性。海滄灣公園植物的選擇以適宜本地生長,且生長健壯良好,姿態優美的本地鄉土樹種為主,以保證園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長發育條件,并反映出各個地區的植物風格。總體基調樹種以鄉土樹種榕樹類為主,公園基調樹種為鄉土樹種印度橡皮榕、小葉榕。除基調樹種外主要喬木有紅葉橡皮榕、斑葉橡皮榕、大葉榕、高山榕、盆架子、鳳凰木、火焰木、大花紫薇、細葉欖仁、雞蛋花、刺桐、雞冠刺桐、南洋楹、木棉、美麗異木棉、臺灣欒樹、重陽木、菩提樹、掌葉萍婆、紅花及黃花風鈴木、水石榕、藍花楹、垂榕等,其中棕櫚類有皇后葵、蒲葵、狐尾椰子、銀海棗、加那利海棗、布迪椰子、棍棒椰子、國王椰子、美麗針葵、散尾葵等。
主要灌木地被有三角梅、千層金、千頭木麻黃、臺灣赤楠、澳洲鴨腳木、翅莢決明、非洲紅花夾竹桃、穗花棋盤腳、扶桑、紅花矮種美人蕉、花葉良姜、鵝掌柴、黃金榕、變葉木、非洲茉莉、美蕊花、大花蘆麗、軟枝黃蟬、紅桑、黑金剛、紅葉石楠、大葉紅草、金邊假連翹、蜘蛛蘭、文殊蘭、長春花、時令花卉、馬尼拉草等,其中修剪成球的主要有海桐球、非洲茉莉球、黃金榕球。
(2)植物配置的多元性。海滄灣公園以植物為主要材料創造適宜的戶外空間,著力營造宜人的環境,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亦是人性化的體現。因公園帶狀分布范圍長,其服務對象廣泛,為了滿足眾多不同文化此層次、年齡段的人群需求,公園的植物景觀應根據不同的空間類型、不同的審美情趣作有變化的設計,達到人與植物的和諧。
公園應用植物常綠與落葉、綠色與彩色、開花與觀葉、高與矮等的形、位的不同,色、香、花的不同,來滿足多元性要求,使綠化在視覺、味覺的感官效果上都能感受到變化,讓綠化增強景觀對感官的愉悅而消除疲勞。單從灌木應用來看,公園應用的色葉品種有紅桑、變葉木、花葉良姜、千層金、黃金榕、黑金剛、紅葉石楠、大葉紅草、金邊沿階草等;觀葉品種有鵝掌柴、扶桑、千頭木麻黃等;觀姿品種有澳洲鴨腳木、三角梅樁、垂榕柱及修剪成球的黃金榕球、海桐球、非洲茉莉球等;觀花品種有紅花矮種美人蕉、蜘蛛蘭、翠蘆莉、杜鵑等。喬木上更是注重應用高層、中層合理搭配,大花喬木合理應用有地塊甚至成片種植,公園用做主要觀賞樹種有小葉榕、橡皮榕、重陽木、雞蛋花等,還有樁景樹如盆架木樁、菩提樹樁、掌葉蘋婆樁、黃槿樁等。等等植物搭配手法的應用,使公園植物配置多元化。
海滄灣公園植物組織還注重在局部位置根據功能或景觀需求“適地適樹”。比如公園沿線2個休閑健身器械結合兒童沙坑的位置,周邊都種植高大喬木,常綠結合落葉,使冬暖夏涼,周邊草坪為主,以利于兒童嬉戲及安全考慮。公園主要的節點或入口處多以較復雜的層疊地被灌木大喬或樁景組合,而其他寬度較窄地段一般地被以流線的形式,帶狀或成片種植,喬木以自然成群為主,也在其中點綴些球類或樁景類,形成即大氣又美觀的綠化效果;靠海濱海步道這側,喬灌木地被配植結合坐凳、步道的變化及沿海防護的需求布置。
公園中同一品種植物并不是同一規格,有的規格甚至有特大、大、中、小幾種規格混合,按合理的比例配置;另外同科品種也會以不同的色彩、大小組合搭配,如高大的印度橡皮榕,周邊有時候會搭配紅葉橡皮榕、斑葉橡皮榕,形成一種搶眼的對比。
(3)植物的聯系性。海滄灣公園5.85km長,其帶狀性要求其植物的營造更應該考慮植物本身的聯系性。植物的聯系性可以從時間和空間上來體現。
時間上,通過植物季相上植物色彩、質感的變化來彌補因其寬度的限制而可能形成一段距離的植物會相對的單一。空間上5.85km的長軸上,要保持實體空間的的聯系性,植被需要有基調樹種的聯系,因此公園植物根據總體設計三大區域(文化體驗區、海景觀光區、運動休閑區)進行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植物景觀配置,文化體驗區以印度橡皮榕、小葉榕、黃槿為基調樹種;海景觀賞區以印度橡皮榕、華棕為基調樹種;運動休閑區以印度橡皮榕、華棕、黃槿為基調樹種。短軸上考慮視覺的聯系性,通過視覺的引導、借景、多層次的植被空間,喚起人游覽下去欲望,進行植物景觀聯系體驗。
在公園特有的區域,比如節點五有一段綠化寬度空間只有5m左右,如若簡單的自然綠化,就會讓人感覺這段是個道路邊分帶綠化而已,不是公園的一部分,因此設計應用規整的植物垂榕綠墻及細葉懶仁來組合休閑空間,形成公園里休息的空間,又使人行道與靠海下層步道連接起來,即遮擋道路上透過公園的視線,也使公園整體通過特色的綠化設計聯系起來。
(4)植物的生態性。植物是公園中唯一有生命的造景元素,需要保證其畢命力的良好展現。因此,不同的植物存在不同的生理特征,對陽光、水分、酸堿、冷熱的喜好不同以及其他抗性等生理、生態特性的差異。只有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態習性,才能創造出具有持續生命力的美好景觀效果。此外,要成分發揮植物的生態效應,如改善局部小氣侯,增加空氣濕度,吸附塵埃和有害氣體等[3]。
海滄灣公園植物配置充分考慮植物自身的習性,陽性陰性、喜陽喜陰、喜濕喜旱等,根據其不同習性進行合理的配置,比如三角梅陽性植物、美人蕉喜陽植物,只有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才容易開花旺盛,因此不能種植在林蔭下;林蔭下種植灌木如鵝掌柴、杜鵑、蜘蛛蘭等。
公園綠化配置上,應突出植物本身特有的風情來配置,觀賞喬木及棕櫚植物的配置有分有合,以分為主,一般不做混搭,長軸上一般是一段觀賞喬木一段棕櫚植物(圖2),短軸上也是一般各自成叢種植或者分前后分主次種植,在短軸寬點的位置,觀賞喬木和棕櫚植物可以種植在同個短軸位置,靠道路一側一般以觀賞喬木為主,靠海邊濱海景觀步道上配置部分棕櫚植物(圖2)。

圖2 觀賞喬木及棕櫚植物的配置
公園某些位置景觀視線差需要遮擋,比如排污入海涵洞口位置,應選用植物整株較為濃密且常綠的樹種進行遮擋,有夾竹桃、垂榕、千頭木麻黃等。
公園節點二設置的生態建筑,是將公園管理間及公廁隱蔽在微地形土堆中,土堆地形綠化植草,使生硬的建筑生態化,既有微地形綠化遮擋視線效果,又形成高聳的生態坡地,成為公園滑草的一個好去處(圖3)。

圖3 生態建筑形成的生態坡地
公園重點突出植物造景,共種植200余種喬、灌木、地被及時令花草,營造一個個植物群落,達到“景隨季變,步移景換”的效果;在樹種選擇上多選用鄉土植物,充分考慮沿海防風、土壤情況的要求,有體現亞熱帶風情的棕櫚植物,有遮陽的本土樹種,也有觀賞性較高的大花喬木和灌木,并應用不少大喬、樁景等樹形優美樹種進行孤植及叢植。總體而言,海滄灣公園植物景觀較為成功,以基調樹種貫穿和聯系各個分區,使園區內基調色彩統一,而各個分區的骨干樹種又有差別,植物種植,疏密有致,高低變化,色彩豐富。如此將公園長軸分段組織,變不利由有利。短軸上植物的層次感還較為欠缺,林冠線變化較小,當然這些也是因為海滄灣公園本身短軸寬度的限制,相對不容易在橫軸上創造景觀。
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城市生態系統、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帶狀公園作為城市公園的形態之一,其狹長之態及范圍涵蓋之廣,更能在城市中起到生態、文化作用。因此,要在城市帶狀公園中營造良好的植物景觀需要充分考慮帶狀公園的各種特點,應用好植物的各種習性,并結合景觀要素,盡量學習和借鑒前輩的優秀作品,因地制宜地組織、配置植物,營造出優美的帶狀公園植物景觀。
[1]雷艷華,楊琴軍,劉 磊.淺析城市帶狀公園植物景觀——以武漢漢口江灘公園一期為例[J].華中建筑,2010(7):144~147.
[2]馬軍山.現代園林種植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3]任亞萍,王云娜.帶狀公園綠地植物景觀的營造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22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