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夏 超,李 陽,張 娜
(1.西安市公共交通總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7;2.長安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4;3.西安高新區規劃建設局,陜西 西安 710065)
為確保公交基礎設施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國務院關于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的指導意見》(國發[2012]64號)明確提出,對新建公共交通設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間,按照市場化原則實施土地綜合開發。對現有公共交通設施用地,支持原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規劃且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進行立體開發。
隨著西安市城市規模逐步擴大,公共汽車的數量不斷增加、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城市公共交通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土地資源日趨緊張使公交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因此,西安市開始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綜合開發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決公交基礎設施建設的困境。
截止2011年,西安市基本形成“五橫、五縱、二環”公交線網骨架,公交運營車輛達6176臺,營運線路213條,總長3916km,線網密度2.4km/km2,年客運量14.9億人次,公交分擔率為29.3%。
至2011年,西安市共有6個保養場、15個停車場,3個樞紐站,用地711.77畝,停車面積22.75萬m2,車輛進場停放率為37%,仍有3000多輛公交車路邊停放,且調度站多為簡易臨時站房,60%線路調度站設在人行道、商場房檐下。根據《西安市公交場站規劃》,公交設施發展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西安市公交設施建設目標規劃
通過現場調查和對相關資料的調研,總結得出西安市公交場站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場站建設滯后
預計2013年至2015年西安市公交車數量增長率為17.7%,場站面積增長率為35.5%,公交進場率由42.1%增至45.2%,意味著至2015年仍有4731標臺公交車將“露宿街頭”,主要原因是現狀場站面積基數小,場站建設嚴重滯后,致使場站面積增長率雖為公交車數量增長率的2倍,卻仍無法保證公交車的停車需求。
(2)公交場站土地利用率低
目前西安市公交場站均采用傳統的露天平面布局模式,場站占地面積大,停車數量有限。“攤大餅”模式的場站建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功能單一,未能有效解決公交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不但未能充分發揮場站土地資源的價值,反而造成城市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不符合“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思想。
(3)公交場站與周邊環境適應性差
一方面,部分已建公交場站周邊已形成大型居住區、商業區等,城市環境大幅提高,但公交場站建設缺乏統籌考慮,使得場站與周邊環境不協調,未能提供更好的出行環境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多數規劃建設的場站用地位于城市邊緣地區,場站開發建設僅考慮到自身功能需求,沒有形成“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對地區發展的影響程度較低。
(4)公交運營效率低下
公交場站自身吸引力弱,周邊出行需求小,無法保證公交客源,同時因場站位置限制,造成公交線路過長、重復系數高、空載距離加大,加上票價體制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公交營運成本提升,運營效率低下,公交運營商面臨虧損經營的局面。
場站綜合開發不僅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還能夠保障客流、方便乘客換乘。但不同公交場站因功能、區位的差異,其特點亦大不相同,若不能充分考慮自身條件,盲目建設,會使設計站場不能滿足客流需求。因此,選擇合適的開發模式并進行合理的設計,才能保證公交與開發項目互通融合,實現各自的功能和價值。
首先應根據場站特點、周邊環境、交通需求及開發條件判斷場站功能需求,再確定場站開發模式、規模及功能定位,并進行場站總體布局方案設計,分析場站開發的效益,若可行則進行綜合開發,若不可行則重新確定開發模式、規模,最終制訂合理的開發規模及場站總體布局方案。公交場站可選綜合開發模式主要包括:
(1)場站+商業+商務辦公;
(2)場站+居住+商業;
(3)場站+商業;
(4)場站+商務辦公。
公交保養場一般均位于城市邊緣區,場所內主要人員為工作人員,人流量較小且相對固定。此類場站用地綜合開發時因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考慮,可利用場站用地開發相應規模的居住功能,配置一定的金融商業設施,緩解員工住房壓力、改善員工工作環境、保障公交客源,同時有助于引導場站周邊的發展。
公交停車場特點與公交保養場較為相似,可采用與公交保養場相似的開發模式。對于部分位于城區內的已有停車場,可根據周邊小汽車停車需求情況,開放適當規模的小汽車停車場,緩解周邊小汽車停車壓力。
公交中途站和首末站均利用市政道路設站,滿足臨時上下客的需求,不適合進行綜合開發。對于初具規模的首末站應積極進行綜合開發,可設沿街商鋪,引入書報刊、廣告等。
公交樞紐站客流充裕,綜合開發的可能性高,開發模式的選擇亦較多,因此,在規劃階段就應考慮其綜合開發,因地制宜地為商業化經營預留空間。樞紐站的綜合開發能夠促進居民改變出行方式,提高公交分擔率,保障客源,促進公交運營良性循環。
如圖1所示,西安行政中心東區公交綜合樞紐站位于西安市北郊,紅旗西路與鳳城十路西北角,距西安市行政中心1.2km。隨著行政中心北遷,其周邊已形成大量居住區,給原有公交設施和商業設施帶來較大壓力。公交綜合樞紐站建成后是集停車、保養、營運、調度、辦公、商業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交樞紐站。

圖1 西安行政中心東區公交樞紐站區位圖
按“因地制宜”的原則,西安行政中心東區公交綜合樞紐站采用“公交場站+商業+商務”的開發模式,充分利用公交優勢,集中客流,以公交換乘帶動商業,引導辦公人流轉變交通出行方式,減少地區私人交通,緩解交通壓力引導地區的合理發展。
場站綜合開發過程中,優先考慮公交設施需求,在滿足公交綜合保養、車輛停放、公交運營等功能后,以“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為原則,挖掘土地利用潛力,節約土地資源。
西安行政中心東區公交綜合樞紐站布局方案規劃如圖2所示:商業樓前設休閑廣場約1091m2,商業樓共5層,占地12000m2;公交停車大樓共4層,占地20800m2,可供停放142輛公交車,并設保養、洗車設備等。在停車大樓的進出口各設一個公交調度站,共占地120m2;在商業樓和停車大樓之間設長約100m的步行街;在停車大樓南側設28層的寫字樓,規劃占地50400m2。

圖2 西安行政中心東區公交樞紐站布局圖
選擇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投資回收期為分析指標,經濟效益指標如表2所示,計算結果現金流量如表3所示。

表2 經濟效益指標
由表3數據可知,內部收益率為14.80%,大于財務基準收益率10%;靜態投資回收期為3.77年,動態投資回收期為3.92年。因此,項目具有較強的財務盈利能力,能夠減少財政投資,促進公共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公交場站的綜合開發有利于提高地區活力、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提高公交服務水平、緩解財政壓力,是保障公交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類型的場站開發應充分考慮場站自身特點,選擇適當的開發模式,切不可盲目開發。
[1]西安市公共交通總公司.西安市公交場站規劃[Z].西安:西安市公共交通總公司,2012.
[2]郝成.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效益分析與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8.
[3]王元慶,李娜,張鶴.中國城市需要什么樣的交通規劃[J].城市觀察,2010(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