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雯
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以積極人格、積極體驗、積極社會組織等為研究內容的高級品質的科學,它在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具有促進作用,但我們不應過分夸大其作用,在學習吸收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同時,對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作用要予以客觀的評價與定位。將積極心理學的全新理念滲透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有利于塑造積極人格,發展積極心理品質, 培養積極情緒,提高心理素質,從而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目前的社會上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方面還存在這不小的誤區,普遍認為只要大學生沒有心理問題那他就屬于是健康的。有了心理問題能夠尋求心理咨詢就是目的,這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宗旨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關鍵詞:心理健康;積極心理學
一、積極心理學的本質
針對傳統心理學提出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寨里格曼、謝爾頓和勞金,指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是“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它的研究重點是人在自身的積極因素,而不是只關注。它主張利用心理學完善的實驗方法,研究人類的美德等。并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待人的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人類的潛能,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得到良好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關系
在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中一直主張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積極的教育行動、積極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學觀,從而來引導和激發大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積極性,也能使大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情感認知體驗,最終目的是能夠培養大學生積極的面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培養他們高尚的人格品質。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是從主觀方面來研究積極情緒與體驗,這其中包括了希望、快樂、滿足、幸福和樂觀主義,主要是針對人的幸福感而進行的研究,強調人要滿意、幸福、樂觀的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其次是從個人方面對積極人格的特質進行研究,對于人類而言積極的品質是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對于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我們已經開始涉及到了感受力、創造力、樂觀態度、愛、毅力、好奇性及天賦等多個方面的問題,而快樂、希望、幸福、信心等也成為了人們成就的最主要方面的動機。最后是從群體方面對積極組織系統所進行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非常重視社會機構和積極團體對個人健康成長方面的研究,而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組織系統的建立也有利于培養和發展人類的積極品質和積極的力量。
三、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產生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是讓更多的普通大學生受益,使心理老師的關注慢慢從“問題學生”轉移到正常學生身上,這能預防正常學生在一定情況下所造成 ,其重點也主要是放在如何解決心理問題上,進而已完成忽視廣大普通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普通高等學校中絕大部分學生心理是健康的、積極的、陽光的,但也存在一些“邊緣”學生群體需要我們來關注心理健康問題。這就不僅要求我們需要尋找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更要針對心理問題來建立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對心理健康問題的主動預防政策。
四、如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積極心理學
(一)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現狀。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上十分關注的問題,我國教育部門先后出臺了多個文件來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像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提出的四點主要任務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各大高校團體已經開始對學生們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來幫助大學生們認識健康的心理在成長和成才中所起的的作用。也為大學生介紹了如何增進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大學生培養其自強、自尊、自愛、自律的高尚品格和良好心理品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效的開發較強的心理潛能。
(二)如何看待積極與消極直接的關系。對積極思想和消極思想而言它們既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為此我們在分析一些影響因素時,不能只是一味的看到其積極的、有利的一面,而忽視了他所存在的不足。消極思想從很大的層面來講他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體現,對于個體而言他所存在的消極態度也是一種過分自我保護的態度。消極態度還是一種善意的提醒,提醒自己在內心深處存在著病區,提醒著我們應該針對這些病區而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我們經常所說到的順其自然、既來之則安之、清凈無為的幸福觀,也是要告訴人類順從人和物,自然的天性才能使我們真正獲得幸福。他們這種消極的幸福觀念,對于我們對待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關系方面的處理問題上起到了一定得積極作用,因此消極的態度也具有提醒的功能。
(三)對積極心理學的學習、消化與發展。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也不是金科玉律,還存在著本土化的學習。積極心理學在教育界、心理學等領域產生和發展的這十幾年都對其產生了比較深刻的影響。但其自身卻存在著一定得不足需要在理論體系、研究對象、研究深度等反面做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策略
(一)以培養大學生的積極人格作為首要目標來健全人格
是一種極為理想的人格類型。積極心理學在研究人格問題上不僅主張要認真研究問題人格的成因和影響人格形成的消極原因,還主張要著力研究人人格良好特質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積極人格作為我們人類人格中的動力而言,不僅可以積極預防消極人格對我們所產生的破壞作用,還能夠有效的促進積極適應能力對于自身的發展,進而維護、健全我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我國學者陳旭、張大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因此,積極人格的塑造應是健全人格培養的前提和保障,積極人格的塑造應該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二)把塑造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做為其重點內容。在積極心理學中普遍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具有自我向上的個人成長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重點應該要多培養一些大學生健康的積極的心理品質。例如要具有積極的情緒表現、積極的情感體驗、積極的思維活動、積極的意志品質、積極的認知方式、積極的個人心態、積極的組織、培養積極的人格和養成積極的習慣等,再從具體的方面來說,這里包括了環境的適應能力、心理的承受能力、情緒的控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的調節能力及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等一些能力,還包括了自信心、自制力、誠實、真誠、正直、坦誠、忠誠、率直等一些積極的心理品質。
六、建立積極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不能把他同學校其他的工作割裂開來,也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其他工作對立起來,必須是一個融合的有機的整體。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具有一定得寬泛性,我們應該充分調動、挖掘和利用學校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切資源,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個學科課堂以及滲透到學校教育中的各個環節。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個個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調試者,只要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積極的潛能,這些都能夠成為解決心理問題最有效的資源。我們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重新整合社會上、家庭中、校園里的各種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園地,以學校、家庭、社會為三級一體的載體,構建完善的、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從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的最大作用。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與主導方向是從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層面來研究心理健康問題的,也是從消極心理模式向積極心理模式逐漸演變的過程,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打開了視野,也為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面開創新劇目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任俊.西方積極教育思想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6(5)
[2] 李文紅.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J].天津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