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友
摘 要:初中是學生首次接觸思想政治的時期,這個時期對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十分重要。初中思想政治的學習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考試分數的追求,更應該體現在一種內在精神的升華,促進我們社會的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如何改善革新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成為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對初中政治的教學現狀做了詳盡的描述,并且針對這些困難,找出相應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有利于學生對政治的了解與運用以及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思想政治;教學;革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55-01
一、初中政治教學處于困境的原因
1、教育改革理念不足
初中政治教學習慣運用老一套的模式,老師始終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教育,對于現在政治格局、政治理念的更新不能夠完全理解與接受,并且對于新的課程改革貫徹不徹底,這樣也就不能發揮課程改革內容的作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阻礙的作用。
2、應試教育是最大的“絆腳石”
應試教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雖然現在全國大力推行新課程改革,但是依舊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問題。對于政治的學習,多數學生都是考前突擊,而老師本身也由于政治學科所占比重不大,對政治學科不重視。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將重點放在比重較大的數學、語文以及外語上。這也是阻礙我國綜合性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原因。
3、不能夠形成立體式的教學模式
與實踐結合 是所有學科所應該探尋的道路,初中政治也是如此。初中政治教育僅僅是課堂內的教學,但是沒有進行課堂的教育延伸活動。學校以及教育部門對校外的政治教學基礎設施以及教育基地投入較少,不能夠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
4、教學觀念陳舊,不能與時俱進
初中政治老師的教學內容僅僅局限在教材上的內容,而中學教材的內容并不能時時變動,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這種陳舊教學內容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個性與實踐思考能力的發揮。
5、教育效率低下,研究探討氛圍不濃厚
一些中學學校內,數學、語文、英語課程開展的有聲有色,學校聘請一些知名教師作為學科帶頭人。這些老師經常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帶動全校的相關教師學習氛圍成績也就十分顯著。但是在政治教育教學方面并沒有相應的學科內教研活動,即使有也僅僅是為了應付一些領導的檢查,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實際作用。
二、教學革新策略
1、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體系
課堂是一個有機的教育組合,它將老師與學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讓學生擺脫對政治的厭煩,必須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政治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提出問題,自我剖析,自我總結,老師給予輔助作用。這是一種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方式。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2、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初中政治課程的總目標是“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在每一年級的每一課每一框中又分布著一些小的目標,只有實現了小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總目標,因此,作為教師要認真鉆研每一課每一節的三維目標,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符合教學內容的明確清晰的三維目標,并在每節課的課題導人后及時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明確本節所要學的內容,課程結束后,教師要緊緊圍繞三維目標設計習題,了解三維目標是否達成,以有效的監督和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3、教師教學必須把握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我想起《讀者》上的一段話:“我們整天在忙些什么?我們如此忙于傳授知識。如果我們沒有教莉亞妮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地生活著,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而單教給她如何讀書、寫作、算題、背誦,這又有什么用呢?”教學過程若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過程,這是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的最大失職。要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潛能得以開發,個性得以發展,主體地位作用得以發揮,使學生逐漸成長為有個性、有適應性、幸福愉快,有智慧、有意志、有品德、有追求的人。
4、注重政治理論聯系實踐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問題的探索與求知, 我們知道在政治教學中從已知到未知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必然過程。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生活經驗是他們“起跳”的最佳標桿,是“我所知道的,我能夠參與”;生活經驗往往是溫馨的回憶,是有體驗的生活,是“有興趣的話題,我愿意參與”;枯燥的政治理論教學一旦與生活聯系起來,就會立刻顯得直觀、生動和有用,是“有用的,我值得參與”。
如在教學“消費心理面面觀”這一知識點時,筆者沒有從教材概念、觀點直接入手,而是讓學生回憶自己和玩得好的同學們過生日互送生日禮物的情景,并設問引導:在不同學生的生日聚會中,你們送給他們的生日禮物都一樣嗎?學生回答:大多情況下不一樣。根據學生的回答、描述和老師的引導,學生自己歸類出了相應的有代表性的生日同學的消費心理及特征,并給予評價,師點撥、總結,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結論:以求實消費心理進行消費,才是做到了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