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是使課堂教學富有變化、富有激情的關鍵。而這種點撥不是即興發揮,也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可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的引導。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政治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109-01
一、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正確處理好教材要求與學生實際的關系
要提高學生素質,關鍵是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扎扎實實地組織教學。實際上,也只有觀念正確了,才會去設計合理的教學,去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同時,頭腦中要有學生,應時時思考學生原有基礎如何?他們能接受嗎?他們對現實問題的認識水平怎樣?等等,簡單說來,就是在頭腦中,帶著學生的實際水平去鉆研、處理教材,才能在課堂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的思維碰撞中,發揮學生主體性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和諧的課堂是流動變化著的。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發現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反應,調整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及時設疑,解疑。
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是使課堂教學富有變化、富有激情的關鍵。而這種點撥不是即興發揮,也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可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在師生的思維碰撞中,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和諧的教學活動,師生雙方都能產生求知的愉悅,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努力把目標轉化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了教與學的方向。傳統的目標教學是向學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學生雖然能掌握結論,但往往靠死記硬背,不能充分發揮主體性,其創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決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學目標轉化成目標思考題,設計恰當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索求知,最終掌握知識,并在這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
具體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設計“提綱式”閱讀訓練題,按識記、理解、分析的順序排列,課前發給大家。二是從實際生活事例,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或從課本中典型內容出發,提出若干思考題。政治教師必須精心研究教學目標,設計出符合目標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題。對較高要求的目標,其思考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達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通過自讀思考,學生感知了課文內容,既達了識記目標,又培養了分析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努力促使結論教學向過程教學轉化,教會學生探索知識的程序和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知識結論的教學。教學活動是教師講結論,學生背結論,其結果是學生里掌握了知識,但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識,而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因為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包括了知識發現、形成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問題發現、思路探求的科學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須把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過程教學,突出“學”在教學中的地位。當然要正確處理“學”與“導”的關系,重視教師的“導”,教師的“導”應體現在 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獨立思考,必要時還應參與學生的討論,巧妙地把討論引向深入。
五、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訓練,提高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訓練是學生深化理解、鞏固新知、培養能力的過程。學生層次不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差異,課堂教學中的訓練就要依據預習時設計的問題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要由點到面、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扎實地練,做到全面性強;對于新舊知識易混淆點采用對比練,做到求同存異;對于知識與能力結合點采用創造練,做到舉一反三;對于重點、難點知識采用反復練,做到常練常新;對于同類知識采用典型練,做到觸類旁通。通過練習訓練不僅使學生鞏固了知識,培養了能力,而且教師可以獲取教學反饋信息,進行補償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而意義重大。
六、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網絡,掌握結構化知識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讓學生掌握結構化的知識,是培養學生技能、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前提。在新課的學習中,學生獲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聯系的、無序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就必須從結構上把握并去解決。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總結概括,連接知識鏈條,將知識重新編碼、排序,使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網,由無序到系統。這樣,學生懂得了知識的基本結構,不但能較容易理解整個內容,而且有助于記憶、掌握,同時也有利于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本堂課最為核心的東西教給學生,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楊炳光.《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科學大眾》,2008/12
[2] 王秀麗.《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主體性》《科學文匯》,2008/12
[3] 夏永庚.《課程生成之源:師生的主體性》,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2
[4] 賈歷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優化政治課堂教學》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08
[5] 王東紅.季亞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主體性缺位及對策思考》,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6] 趙文津.《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太原大學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