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樹峰
摘 要:對于說明文的語言要求,主要是準確、簡潔、周密、生動。準確是寫文章的共同要求,對于寫說明文更要在用詞造句上下功夫;簡潔就是平實貼切,既要深入淺出,又要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周密就是遣詞造句要無懈可擊;生動就是形象化,對人有感染力。這些語言訓練,教師要結合課后的練習題給與指導,并讓學生運用于寫作說明文中。
關鍵詞:說明文;文體;整體與布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58-01
讓初中學生寫好說明文,須區分文體、序列訓練、方法和語言要求幾個方面加以指導。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方法的文章,在說明文寫作教學中,首先應當幫助學生區分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許多初中學生開始往往搞不清這兩者的關系,因此,就要使學生懂得記敘和說明都是文章最基本的表達方式,它們之間雖有密切聯系,但是并不相同。就拿寫事物來說,記敘事物主要是通過對事物的具體敘述和描寫來反映生活或表達思想感情的;而說明事物則是要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構造、成因和功用等。說明事物為什么是這樣的。為此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首先弄清這兩種文體的不同特點。如《楊樹》和《白楊禮贊》兩篇課文,前者是說明白楊的種類、特征和用途等的說明文,后者則是托物言志的記敘散文;又如《北京立交橋》和《中國石拱橋》兩篇課文,前者是記敘文記敘描寫了首都交通事業的飛速發展,后者則是說明文,后者則是說明文,說明了石拱橋的形式、結構、成就和發展。為了使學生區別說明與記敘兩種文體,可根據課文后作文參考題“我印象最深的一座橋”,讓學生以一個題目分別寫出記敘文和說明文兩篇作文,通過實踐分析比較各自特點,就可分清兩種文體,以后在寫說明文就不會與記敘文混淆了。但由于學生接觸記敘文較多,往往容易將說明文寫成記敘文類的散文,加之缺少說明方法的基本訓練,學生對于事物的概念和用途也不易表達清楚,為此需要認真加以指導才行。比如讓學生寫一篇《我們的學校》的說明文,教師先要指出說明文的重要性和寫建筑時應注意包括名稱、位置、規模、面積、結構及外部特征等內容,并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安排好觀察的線索和立足點。接著,運用《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等范文進行指導,還要求學生寫作時計算教師的數目、操場的面積,觀察實驗室的設備以及校門、環境、房屋排列及外觀等等,然后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去寫作。還可用課后“我喜愛的一種運動”、“鋼筆和圓珠筆”等題目做聯系。通過這樣的寫作訓練實踐,使學生懂得寫說明文的目的是為了介紹事物的實際情況,而不是抒發感情。之后,就可引導學生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進行說明訓練了。如給學生出個“從開花到結果”這個作文題,要求學生在桃、李、杏、棗、葡萄、蘋果以及其他果類任選一種,說明它的生長變化過程,或命“學騎自行車”、“XX菜我是怎樣做的”、“介紹XX小制作”、“怎樣捆行李、“怎樣搭帳篷”等類似題目,學生也容易下筆,而且會很自然的去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另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話題出發命題,容易引起學生寫作興趣,也易于將課文中學到的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隨后,可引導學生進一步對事物各方面所表現的主、次要素及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等進行闡述訓練。如“植樹造林好處多”、“這場球賽為何輸”;“學好數學同學好物理的關系”、“衛生習慣跟健康”等題目。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效果自然好,這是其二。
其三,除了順序安排的訓練外,還要對學生進行說明發發和結構的訓練指導。在一般情況下,說明靜物時,應大多采用按空間方位說明的方法,即在教學生寫作時要注意所寫事物的方位、面積和組成部分;而對組成部分還應分清主次,將主要布馮作為說明的重點,兼顧次要部分;還要對說明的部分進行分析歸納,共為說明的重點服務。對于說明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應大多采用按時間順序劃分階段的說明方法,這就要依據事物本身運動、變化、發展的具體情況劃分若干階段加以說明,各段又要圍繞說明事物的要點組織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并將這些材料用文字具體敘述。敘述時最常用的是先詮釋后舉例,或先舉例后詮釋,兩者的關系是詮釋必須對事例材料概括,而事例必須是所詮釋的道理的依據,決不能只舉例不詮釋或只詮釋不舉例。其他如比較、引用、下定義、圖表等說明方法的運用,教師可結合范文使學生真正理解,然后通過寫作實踐逐漸掌握。而特別應注意的是“總——分——總”是一篇說明文的基本結構,即寫作時開頭總說要用關鍵性的字眼或句子提示全文說明的中心要點,然后根據提示要點逐層分說;而在分說時也應選擇運用說明的不同方法(或先分后總或先總后分),安排好中心句同支撐句,可通過一篇篇范文的教學,讓學生對此有足夠的認識。例如《看云識天氣》一文第一段,從開頭“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到“大雨傾盆”,對云的不同形狀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做了分寫,最末一句“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則是在上文分寫的基礎上所做的概括——先分后總;而先總后分的寫作實例在課文中最常見。并且在整篇說明文中,這些寫法往往是交錯綜合運用的。結尾必須把各分說部分的內容加以概括總結,與開頭照應,這樣整篇文章的層次才條理清楚,文章才圓滿。教師在講作文時要十分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引導學生分析怎樣運用總分的結構方法,并互相比較對照,自覺運用上述方法來寫說明文。
對于說明文的語言要求,主要是準確、簡潔、周密、生動。準確是寫文章的共同要求,對于寫說明文更要在用詞造句上下功夫;簡潔就是平實貼切,既要深入淺出,又要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周密就是遣詞造句要無懈可擊;生動就是形象化,對人有感染力。這些語言訓練,教師要結合課后的練習題給與指導,并讓學生運用于寫作說明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