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旆
摘 要 文章從開源運動的歷史和特點出發,對比分析了開源社區有別于傳統企業的適應于網絡社會的生產組織形式,提出其在創新問題上的特殊激勵方式,對開源運動的未來提出展望。
關鍵詞 開源軟件 歷史 生產組織形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1 軟件業的風云變幻
在個人電腦還沒有流行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對于當時的程序員來說,開源軟件這個概念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大規模銷售的商業軟件還沒有出現,特定硬件平臺上軟件的使用者同時也是開發者,行業內所有的理論成果和軟件代碼都是公開并且免費的,大家可以隨意翻閱、下載然后相互借鑒和完善,開源如今博大精深的內涵來源于簡單的計算機自由和源代碼共享。一群最為遵守行業規則的程序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系統進行交流,找出各應用軟件的不足與漏洞,并采取合同協作的方式不斷地完善它。為了便于相互交流和學習,所有的軟件源代碼都直接公布在網上,程序員們可以任意下載并修改從而使之完善,最終的勝利果實將由所有曾經參與其完善修補工作以及使用它的人來享用,是真正的開放民主。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大多數的軟件依然是隨著購買的硬件而一同得到的,幾乎沒有人想到應該為軟件收費。
第一個打破以往的軟件分享文化的人正是現在家喻戶曉的軟件業巨頭比爾·蓋茨。1976年3月2日,初生牛犢的比爾·蓋茨發表了一封信,名為“An Open Letter to Hobbyists”(給玩家的公開信),表達了對那些不付費卻在使用微軟Altair BASIC軟件的用戶的強烈不滿,并義正言辭地抨擊了當時軟件界盛行的行業操守:“大多數玩家應當懂得,你們正在剽竊他人的軟件成果。既然硬件需要花錢購買,軟件為何要無償分享?誰真的在乎程序員們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報酬嗎?”比爾·蓋茨試圖借此告訴人們,只有保證了程序員和企業能夠通過編寫和發布軟件而帶來應得的收入,才能保證軟件生產的質量和效率。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對整個軟件業都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封信,不斷有公司開始效仿微軟的做法,著力開發并出售源代碼不公開的軟件。自此,私有的商業軟件模式開始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程序員之間幾乎無法再自由地交流代碼和經驗,各大公司紛紛開始搶奪行業精英,知識產權制度得到大力弘揚。
2 開源改革生產組織形式
生產組織形式是指生產者對所投入的資源要素、生產過程以及產出物的有機、有效結合和運營方式的一種通盤概括,是對生產與運作管理中的戰略決策、系統設計和系統運行管理問題的全面綜合。不同的經濟時代由于生產模式的不同,導致生產組織形式也有所不同。
開源軟件的生產組織形式可以說是與時俱進的。互聯網所帶來的信息溝通全球化為開源社區的發展提供了再適合不過的生長土壤,無論是軟件的設計研討、生產制作,還是開源運動的集會拓展,幾乎全部都在互聯網的空間中完成。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存在,開源社區中既沒有絕對的權威領導,也并非傳統組織中最為提倡的金字塔式自上至下權力層層遞減的管理結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松散、缺乏約束力的組織,卻能夠讓全世界數以千計的軟件業精英不計報酬地投入到開源軟件的產品開發之中,可以說是對傳統軟件工程學管理理念的徹底顛覆。
開源運動領袖埃里克·雷蒙德在《大教堂與集市》中形象闡述了開源軟件與專有軟件在生產模式上的差異。“我認為這是建造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的根本差別。在建造教堂的編程模式看來,程序中的錯誤和問題往往隱藏很深,不容易被發現。即使耗費數月時間進行仔細排查,也不一定能夠確保發現所有錯誤和隱患。因此,教堂式的軟件開發過程需要很長的發布周期,但就算是這樣用戶也不可避免地因為沒有得到完美的版本而感到失望。而以集市模式的觀點來看,軟件的錯誤和問題卻變得顯而易見了,當一個錯誤同時暴露在成百上千個充滿熱情的開發人員眼前時,他們會對每個新發布的版本進行測試,問題很快變得淺顯。所以我們常常以發布來獲得更多的更正。”
開源社區的這種研發模式強調對用戶需求的滿足,其組織流程的設計充分體現出了對效率和生產力的注重。正如一些學者所言,用“應用創新”來歸納開源社區生產組織形式的創新是恰當的。應用創新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置身用戶的應用環境,通過研發人員與用戶的互動挖掘需求,通過用戶參與創意,參與技術研發與驗證的全過程,發現用戶的現實與潛在需求,通過各種創新的技術與產品,推動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體系中,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是相互影響、共同推進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技術進步為應用創新提供新鮮血液,而當應用創新觸及技術的瓶頸,又能鞭策技術開發人員加快研發進度,推動技術進步。然而,在傳統的科技創新體系中,對技術進步的關注度和資金投入還是遠高于面向用戶的創新,進而造成科技成果實用性差、時效性低、轉化率不高等諸多弊病。只有在制度層面上建立以用戶需求為著眼點的長效機制,才能在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擁有不竭動力。
傳統企業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型,從塔頂開始依次是董事會、經理、主管、技術人員等等。而開源社區則實行一種同心圓式的管理模式。圓心是管理層,主要負責探討并控制軟件的總體發展方向,以及軟件的調整和更新等事務;內層圓中的是編程人員,司職思路設計、版本兼容、錯誤修正等技術問題;外層圓中則是進行測試的用戶,能夠及時反饋不同環境下的各種問題,幫助提高軟件兼容性、安全性、多樣性等等。一個成功的開源項目往往具備以下幾個特點:賢明的領導、和諧的團隊、透明的管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正是團隊成員各異的思路成為了創意的源泉,加快了工作的進程。
3 開源培育創新土壤
關于“創新”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概論》中的定義: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按照這一理解,如果一種模式能夠吸收更多新的生產要素到生產體系之中,就能更好地和新的生產條件相配合,進而改善整個體系架構,那么就可以認為這個模式將為創新創造有利條件。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技術和信息是新的三大生產要素,這在軟件業同樣適用。開源模式借助互聯網的連通性,消除了地域的隔閡,將無數存在于不同網絡終端的富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納入到了開源社區的生產體系內,良好地適應了知識社會新的意識形態。用戶除了可以使用軟件之外,還可以親身參與到軟件的改進和再創造中去。隨時隨地的線上溝通與數據處理營造了開放共享的氛圍,技術和產品之間的交相呼應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彼此之間不斷地交換信息以做到對問題的及時修正,最終以短周期的循環往復促進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
科學研究在本質上來說其實也是一種開源的事業。科學的進步依賴于從發現到假設再到證明的過程。一次科學實驗也許有偶然性,但是大量的重復實驗必定可以去除偶然性,得到真正可靠的結果,而前提是實驗的假設、測試環境、結果等是開放共享的。完成一項新的科學發現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路線方法,或許有時的確可以不依靠他人的力量;但是科學發明的過程卻必須借助他人的幫助,因為知識的產生和累積不可能是空中樓閣,證明一個數學定理的過程建立在已經其他某些數學定理成立的基礎上,發明一樣新事物需要現有事物提供靈感和制造方法,這都是對共享信息的需求。著名物理學家、原子核物理學之父——歐內斯特·盧瑟福曾經說過,“科學家不是依賴于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幾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個問題,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來的偉大知識大廈之中。”
科學家常做的事情是重復或者復制,而開源軟件程序員常做的事情則是調試;科學家的成就來自發明,而開源軟件程序員的成就來自創造。事實上,開源運動在軟件業的成就就是科學方法的延伸,因為計算機產業的核心仍在于計算機科學。但問題隨之而來:計算機科學與其他所有科學都有本質的不同,在計算機的世界里,共享源代碼是唯一能使人們復制他人結果的途徑。如果希望其他人能夠幫助論證程序的可行性,提供給對方程序的編譯和運行方法是必需的。因為當獲知了源代碼以后,其他人在發現錯誤的時候可以及時進行修改,而不是僅僅發送錯誤報告或者視而不見。專有軟件由于對源代碼的封閉,無形中產生了一個知識壁壘,把大量有價值的思想排斥在了自己的軟件體系之外。即使是微軟這樣的軟件巨頭所雇用的軟件人員數量也不可能與所有開源社區的成員數量相比。專有軟件的研發和發布過程既沒有把科技的優勢融入到對生產要素的積聚之中,也沒有把互聯網打破時空界限的特點,運用到令使用者得以更方便快捷地進行問題反饋、快速測試以及性能升級的著重點上,使得創新模式始終無法突破傳統觀念的壁壘,而是一味生存在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中,用源代碼筑造高墻來保證地位的不動搖。
4 結語
開源并不等同于免費。一個明智的領軍人物并不會因為開源而過著兩袖清風的日子,相反,他們善用開源并進行合理的商業化,從而最終創造出附屬品的價值要遠勝于原產品價值的東西。隨著時代的進步,公園的大門逐漸免費對游客敞開了,這不但是惠民之舉,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來到公園,從而增加公園內餐飲和游樂設施等的收入;開往西藏的火車票價如果更為便宜了,那么西藏的旅店需求就會隨之增大,因為去往西藏的旅客人數增多了;一個軟件開放了源代碼,降低了軟件的購買費用,會引來更多的購買者,那么商家在對顧客的后期服務中同樣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只要方法得當,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開源產品不僅不會因為公開源代碼而喪失價值,反而將因為“互利雙贏”的理念和使用者對自由的崇尚而得到更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楊劍.數字邊疆的權力與財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宋剛等.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
[3] 勞倫斯·萊斯格.免費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