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魏麗芬
摘 要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的著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目前,我國大學教育中沒有專門的道德教育教材,缺乏對道德基礎知識系統的課堂教學,尤其是缺乏實踐教學。本文就《弟子規》對中醫院校學生醫德修養影響研究做出設計思路,為后期進一步探討做前提研究。
關鍵詞 《弟子規》 中醫院校 醫德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中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一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 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二要建立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收外國有益成果的精神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優秀德育教育素材,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以大學生為對象的傳統德育教育開展得較少。這并不表示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已經達到很高水平,不需要加強。當前,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網絡的進一步普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急劇變化,高校德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弱化。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是醫學技術日益發達、醫療設施日益先進,另一方面是醫療事故頻發,醫患關系緊張,醫護人員道德水平為人詬病。因此,進一步反思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對策十分必要。中醫院校培養的學生將來要成為醫生,在當今醫患關系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加強大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刻不容緩!
研究將以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為依托,以儒家正統修身規范《弟子規》為教材,開展大學生德育教育,提高醫德醫風。本課題的實施,必將有助于:(1)改變以往的德育教學中缺乏實踐教學的情況,從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入手,注重禮儀、修養的培養,強調道德的內化,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重視家庭教育,充分發揮家庭在學生德育培養中的作用;(3)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先做人,后做學問;(4)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 具體研究對象和內容
研究將選取中醫院校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以選修課形式開展以《弟子規》為主要內容的德育教育活動。在課程開始之初,首先對對醫學生的醫德現狀作深入調研,為進一步完善德育教育體系和構建有效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作理論依據。
在講課過程中,我們將逐步向學生介紹作為子女、學生、醫生等不同身份在居家、出外、求學、待人、接物等方面應該具有的基本禮儀及行為規范。教師將按照《弟子規》原文的總敘部分來劃分章節,重點介紹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共七個部分。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會充分聯系我們中醫藥大學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開展醫德醫風教育。因為《弟子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會經常設計一些日常生活或醫患關系中的場景,讓學生來參與進來,然后教師再做適當點評,讓學生們自己體會恰當的處理方法。在課程進行中,每授完一次課,我們會發給學生一份《弟子規力行評量表》,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行為,給自己打分,看看有沒有真正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要學生知道《弟子規》不是用來背誦的,而是要認真按要求去做的。整個課程結束之后,我們會和各主要院系以及學校團委聯系, 跟蹤隨訪選課學生的德育發展情況,做為期兩年的調查,以此了解《弟子規》在中醫藥大學學生的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研究擬達到的目標
本課題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能夠“知德行善”,從根本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成為具有高尚醫德的醫生。我們通過以《弟子規》為主要教育內容的德育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們能夠從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待人接物、求學求職等多方面,做到“知德行善”,使學生們明白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和前提,從而培養學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
3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明代裵一中在《言醫·序》中曾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 如果只把行醫作為謀生的手段,這類醫生絕不會成為良醫。作為醫生不僅要宅心仁厚、醫術精湛,更要刻苦鉆研、謙和謹慎。這些優良的醫德必須靠長期的積累培養而成,如果不在醫學生在校期間就加以言傳身教,諄諄教誨,而妄圖“樹大自然直”是絕對培養不出好的醫生的。
由于東西方不同文化帶來的價值沖突、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政治和文化的滲透擴張、以暴力、色情為主的網絡污染,以及由于沉迷于游戲,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而導致的孤獨、苦悶、焦慮、壓抑等異常心理,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法紀及道德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
然而,目前,我國大學教育中沒有專門的道德教育教材,缺乏對道德基礎知識系統的課堂教學,尤其是缺乏實踐教學。教材及教育方法脫離學生和社會實際,容易形成假空大的效果,從而使道德教育隨機性變大,嚴重影響教育的質量。中醫藥院校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一直由“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承擔,學生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受到壓抑,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被忽視。
研究首先與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內容相結合。其次,以傳統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范的實踐相結合。第三,與現代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課題將以儒家文化的正統修身思想為指導,以《弟子規》為教材,一改以往德育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啟發的不良局面,結合學生的言行、舉止、實習、就業等日常生活工作情況,全面地、系統地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糾正目前大學生當中的道德觀念混亂、價值取向錯位等突出問題。正所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學校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醫學生,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醫德醫風的優秀醫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