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驍
摘 要 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來源于兒童對父母的本能欲望。拉康則認為,俄狄浦斯情結的來源并非生物化的本能欲望,而是語言化的結構欲望。而德勒茲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精神分析學派將復雜的社會關系壓抑在簡單的三元家庭結構中的結果。
關鍵詞 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 拉康 德勒茲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1 從本能到語言
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對其的壓抑是神經癥形成的根源。在陽具欲期向潛伏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兒童性意識到達高峰,力比多開始貫注于外部對象。由于母親的愛撫和哺乳等照料行為會使兒童形成依戀,因而兒童最初的性欲對象通常會指向母親。由于父親的存在總是對兒童想要獨占母親的愛的欲望造成干擾,因此他們會對父親懷有敵意。剛開始,兒童采取以父親自居的方式來對付父親;而當他們逐漸意識到父親比自己更為強大時,便開始產生閹割焦慮,這使其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性和攻擊性傾向,以緩解被閹割的恐懼。這種恐懼使兒童轉向認同自己的父親,將父親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內投于自身,其結果是促進了超我的發展。隨著超我的發展和意識到對母親的欲望不可能實現,俄狄浦斯情結逐漸被克服,兒童的性欲就轉向更為社會所接受的方面。
拉康質疑了弗洛伊德關于俄狄浦斯情結源于本能驅力的觀點。在他看來,俄狄浦斯情結是一種潛意識語言結構,是人類文化和語言世界在潛意識中的結構化聯結,俄狄浦斯期是兒童意識到自己和外界的區別而逐漸獲得主體性的過程。在兒童從想象域過渡到象征域的過程中,俄狄浦斯情結將一整套象征性的社會規則內化給他,而其對母親的欲望則被壓抑進潛意識中。①與弗洛伊德將俄狄浦斯情結視為人生發展的一個心理事件不同,拉康從三元結構的范式出發,將俄狄浦斯情結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進入鏡像階段后,隨著自我的形成,兒童從與母親交融未分化的狀態開始進入想象的母嬰二元關系中。與弗洛伊德主張母親是兒童的欲望對象不同,拉康指出,兒童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即希望滿足母親欲望的欲望。兒童認為母親是不完整的,缺少想象中的陽具。為了滿足他者的欲望,兒童要認同母親的欲望對象,即能指意義上的陽具。因此,兒童不僅希望得到母親的照顧,更希望成為母親的欲望對象以填補欠缺。②這個階段的兒童不是完整的主體,而僅僅作為母親的補充而存在。拉康認為,由于主體總是在虛假的鏡像中誤認自己,因此鏡像階段就是主體異化的開端。在這個階段,兒童借由認同母親的欲望對象來認同母親,與母親之間是一種想象的占有關系。俄狄浦斯期是主體從想象域進入象征域的入口,兒童開始意識到自身和外界的區別,逐漸獲得主體性。在這個階段,父親作為一個競爭者介入并打破了想象的母嬰二元關系,他不僅奪走了母親,也否定了兒童成為母親欲望對象的企圖。這種否定表現為兒童體驗到閹割威脅,父親的法規以母親為中介開始對兒童起制約作用。成為母親的欲望對象和認同父親法規的矛盾使得兒童對父親的態度是一種競爭性認同。由于這種認同過程是通過作為父親法規的語言起作用,因而主體就從想象域進入到象征域中。父親法規的引入動搖了兒童所處位置的基礎,使兒童進入俄狄浦斯衰退期。兒童不僅習得父親的法規,承認父親的象征地位,還賦予了這種象征性以意義。他們不再視父親為競爭者,而轉向尋求對父親的認同,將父親作為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將其作為理想和秩序內化進主體,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主體性人格。
2 從壓抑到生產
弗洛伊德提出了作為欲望本質的力比多概念,并賦予了它預定的投射對象和表現形式:對母親的性欲和對父親的敵意,這一點正好成為德勒茲對俄狄浦斯情結批判的起點。在他看來,欲望是一種始終處于變動不居的流動之中的生產欲望,而弗洛伊德最大的錯誤就在于屈解了欲望的本質,把自由流動的生產欲望壓抑在一個僵化封閉的家庭范疇內,而忽略了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如此便造成了一種非常狹隘的家庭主義傾向。在精神分析理論中,這種“父親—母親—兒童”的三元家庭結構正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典型形象,這樣一來,它把對俄狄浦斯情結的分析當作至高的準則,把一切社會關系泛俄狄浦斯化并還原成簡單的家庭結構,就使俄狄浦斯情結成為精神分析中的普遍現象。而事實上,俄狄浦斯情結并非客觀存在之物,只是精神分析主觀解釋的結果,是家庭活動投射于社會活動的虛假欲望。精神分析將被壓抑的生產欲望屈解為虛假的俄狄浦斯欲望,以俄狄浦斯情結作為臨床診療包治百病的良方,本質上是一種支持資產階級壓制的學說,③而拉康對父親隱喻的強調和對能指的側重同樣是一種帝國主義的暴政。④
事實上,弗洛伊德和拉康都將欲望視為一種主體匱乏的表現——其結果是欲望的客體最終指向弗洛伊德生物學意義上的陰莖和拉康能指意義上的陽具。而德勒茲認為,欲望是一種自主充盈的、先于個體的生產力量。相較于精神分析對欲望主體的分析,德勒茲則將欲望本身推上了本體論的位置。他認為,人是一架向各個方向不斷延伸欲望的欲望機器,欲望本身就是一種不斷生成的動態流變,一種積極主動的創造性力量。而正是由于欲望的擴張性和生產性,才推動了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在他看來,欲望的革命性使它具有顛覆一切現存制度的力量,總是致力于同各種對象建立新的自由的聯結。正是由于欲望對現存社會秩序的質疑和批判才被社會壓抑。
3 結語
俄狄浦斯情結對夢、神經癥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解釋力,這源于弗洛伊德將一切行為歸因于兒童性欲的普遍性。然而這種解釋力同時也是對自身普適性的挑戰。首先對于性別差異下俄狄浦斯情結的探索,弗洛伊德實言其解釋過于模糊,并不令人滿意;其次不同文化背景下俄狄浦斯情結的表現差異仍然值得進一步研究。
相較于弗洛伊德在生物學意義上的強調,拉康在語言上對俄狄浦斯情結的探索顯然更突出了主體的社會符號化的性質,這是對弗洛伊德本能理論的一個修正。但是,拉康對于俄狄浦斯期主體形成的解釋卻未從根本上脫離家庭三元關系的模式,社會文化僅通過父母間接影響到兒童,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對于鏡像階段主體異化且受制于他者的欲望的論斷雖不乏創新之處,卻始終具有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論調。我們不難發現,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相關闡述并無本質沖突,而只是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對俄狄浦斯情結進行探討。
德勒茲直接質疑了俄狄浦斯情結的真實性和普遍性,從根本上動搖了精神分析的理論大廈。對欲望生成性的論斷突破了簡單的家庭三元結構的藩籬,使得被壓抑的生產欲望與復雜的社會關系之間的聯結流動起來,這無疑具有巨大的革命意義。毫無疑問,一門學科的蓬勃發展往往容易使其忘記自我批判精神,淪為法西斯霸權主義般的理論神話。精神分析發展至今,已經分離出了客體心理學和結構精神分析等不同學派,如何相互吸收各自的理論優勢,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批判反思精神,無疑值得各精神分析學派深深思索。
注釋
① 馬元龍.雅克·拉康:語言維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② Lacan J.Ecrits.London:Routledge,2001.
③ Wicks R.Modern French Philosophy:From Existentialism to Postmodernism.Oxford:Oneworld Publications,2003.
④ Deleuze G,Guattari F.Anti-Oedipus.London:Minnesota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