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勇
[摘要] 目的 比較CTA與DS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26例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經DSA檢查以及CTA檢查,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結果 26例患者共檢測出32例動脈瘤,5例患者為多發動脈瘤。CTA共檢測出20個,敏感度為62.5%,漏診12個。兩種方法對平均最大腫瘤直徑、平均瘤頸橫徑測量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CTA作為非侵入性的檢查方法,可以提供顱內動脈瘤形態學的相關信息,可以作為DSA檢查的補充。
[關鍵詞]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39.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0(b)-0093-03
動脈瘤是動脈壁因發生病變而向外形成的永久性擴張,發病率雖然不高,但是后果嚴重[1-2]。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作為一種新的成像技術,具有快捷、安全、經濟等優點[3-4],其在顱內血管病變的診斷中逐漸得到推廣應用。既往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方法主要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隨著CTA技術的發展,其在血管疾病的診斷方面的應用優勢越來越明顯。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6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以DSA為金標準,分析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12月在本院診斷的26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33~46歲。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分別行DSA檢查以及CTA檢查,其中21例以蛛網膜下腔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共檢測出32例動脈瘤。
1.2 檢查方法
1.2.1 CTA檢查 采用GE16排螺旋CT進行掃描,層厚1.25 mm,間隔0.625 mm,探測器設置為16 mm×1.25 mm,射線束寬度為20 mm,螺距為0.938∶1,矩陣為512×512,視野25 cm,管電流300 mA,管電壓120 kV。進行預試驗,計算造影劑自右肘靜脈到達顱內大動脈所需時間。自肘靜脈高壓團注射造影劑,速率4~5 ml/s,造影劑總量1.5~2.0 ml/kg,總量不超過100 ml,延長21~25 s進行掃描。綜合運用最大密度投影、Volume-Rendering圖像,加血管、去骨等方法進行圖像后處理,獲得三維圖像,結合原始圖像分析診斷。
1.2.2 DSA檢查 采用西門子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進行檢測。采用右股動脈穿刺,插管成功后,導管頭端置于右頸總動脈內,高壓注射碘對比劑,流率4 ml/s,右頸內動脈顱內段正位、右側位,行連續DSA檢查。隨后將導管頭端置左頸內動脈,高壓注射碘對比劑,流率4 ml/s,左頸內動脈顱內段正位、左側位,行連續DSA檢查。再將導管頭端置右椎動脈內,高壓注射碘對比劑,流率3 ml/s,對右椎動脈、基底動脈顱內段行正、側位連續DSA檢查。圖像經過減影后處理獲得2D-DSA、3D-DSA圖像。
1.2.3 圖像分析 由兩位有經驗的醫師盲法閱片,對圖像是否有動脈瘤,動脈瘤的部位、大小、類型,瘤頸情況,供血動脈,與周圍血管的關系,瘤內是否形成血栓等進行描述。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兩種方法檢測的一致性采用組內相關系數(ICC)檢測,ICC值>0.75說明具有較好的一致性,<0.4說明一致性差,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DSA檢測結果及CTA檢查結果
26例共檢測出32個動脈瘤,5例為多發動脈瘤。其中前交通動脈瘤5個(19.2%),后交通動脈9個(28.1%),大腦前動脈2個(6.3%),大腦中動脈4個(12.5%),頸內動脈12個(37.5%)。前交通動脈左側供血3個,右側供血2個。瘤體直徑<5 mm者11個,5~10 mm者9個,11~25 mm者8個,>25 mm者4個。動脈瘤呈囊狀29個,梭形3個。26例的32個動脈瘤,CTA共檢測出20個,敏感度為62.5%,漏診12個(圖1~4)。
2.2 兩種檢查方法平均最大腫瘤直徑、瘤頸橫徑的比較
兩種方法對平均最大腫瘤直徑、平均瘤頸橫徑測量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DSA檢測比較,ICC分別為0.81和0.77,兩種檢測方法的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平均最大腫瘤直徑、平均瘤頸橫徑的比較(mm,x±s)
與DSA檢測比較,△ICC=0.81,#ICC=0.77
3 討論
動脈瘤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原因,具有較高死亡率。DSA是臨床上顱內動脈瘤診斷的金標準,但在檢查過程中需要雙側大腦半球、頸內動脈系、椎動脈系分別進行造影,并且DSA需要股靜脈穿刺,是有創操作,可導致穿刺點出血、假性動脈瘤形成等并發癥[5-6],此外如果動脈瘤內存在血栓形成,則不能顯影。DSA具有操作復雜、創傷大、射線輻射大、對比劑量大等缺點,而且對血管周圍組織的顯示效果也差。動脈瘤體積大者,需要大量的對比劑才能充分顯示瘤體,并且導管可能會損傷瘤體、動脈內膜等,還有可能導致血栓脫落,造成永久性神經系統并發癥。另外DSA用時較長,費用也較高。隨著多排螺旋CT成像技術的發展,CTA作為一種非侵入性檢查方法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往臨床上多以2D-DSA結果作為診斷的金標準,但是2D-DSA對小動脈瘤容易漏診。隨著技術的發展,近年來3D-DSA技術的出現使其對顱內血管性病變的顯像更為清晰,并且能夠從任意角度進行觀察病變情況,與2D-DSA比,其對顱內動脈瘤檢測的敏感性、準確性均顯著提高[7-8]。
在影響檢出率的因素中,動脈瘤的體積是一個重要因素,有研究顯示以DSA為金標準,CTA對動脈瘤的檢出率準確性大約為90%。本研究中,有12例發生漏診,準確率為62.5%,低于既往報道,這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樣本構成比不同相關。12例漏診患者中,梭形動脈瘤2個,其中直徑≤3 mm的動脈瘤8個,直徑3.5~5.5 mm的動脈瘤4個,提示直徑越小,CTA診斷越容易漏診。有研究顯示CTA對直徑>3 mm的動脈瘤的診斷敏感性高于直徑≤3 mm的動脈瘤。對于直徑≤3 mm的動脈瘤DSA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尤其是3D-DSA技術的發展,使其在動脈瘤輔助診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與2D-DSA比較,3D-DSA能夠顯示前者無法顯示的小動脈瘤,還能夠顯示動脈瘤與其載瘤動脈的關系,還可以顯示巨大動脈瘤瘤腔內或瘤壁上是否存在動脈穿支。3D-DSA能夠清晰顯示動脈瘤直徑以及動脈瘤瘤頸,從而為手術操作者選擇合適的微彈簧圈提供影像學支持,為一次放置成功提供可能,減少了患者的曝光時間以及造影劑的注入量,并且可以為需要開顱手術治療的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影像學信息[9-10]。在臨床中,對于CTA檢查未明確顯示存在動脈瘤的患者,應不能肯定排除動脈瘤的存在,還有可能存在小動脈瘤,而小動脈瘤有擴大發生破裂的可能性,因此對于臨床癥狀和體征高度懷疑動脈瘤的患者,還需要進一步行DSA檢查,以明確診斷。另外DSA還能夠提供動脈瘤或者血管畸形發生的血流動力學異常等方面的情況,這是CTA所沒有的優勢[11]。
DSA雖然對小動脈瘤的診斷具有顯著優勢,但是其不能從立體角度全方位對動脈瘤進行診斷,不能顯示動脈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而CTA能夠從不同角度準確反映動脈瘤的位置、直徑、形態、瘤體與載瘤動脈的關系,從而為進一步的手術治療提供相關信息[12-15]。有研究顯示,由于血管痙攣導致動脈瘤頸閉塞,而使造影劑不能進入瘤體的動脈瘤,在DSA上不顯影,而CTA可以顯影。CTA屬于非侵入性操作,因此對于進入性操作有禁忌癥的患者,CTA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選擇。由于CTA無創,并且操作簡單,因此在臨床上可作為動脈瘤篩查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
綜上所述,DSA是有創傷動脈瘤的輔助診斷方法,對于小動脈瘤患者仍然是最佳選擇,而CTA作為非侵入性檢查方法,可以提供顱內動脈瘤形態學的相關信息,作為DSA檢查的補充。
[參考文獻]
[1] 劉承基.腦血管外科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17-320.
[2] 符常濤,陳治標,陳謙學,等.未破裂顱內動脈瘤72例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4,22(2):116-118.
[3] 任剛,高寶山,鄧東風,等.CTA與3D-DSA診斷顱內微動脈瘤互補性的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0,26(11):998-1000.
[4] 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G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Radiology,2004,230(2):510-518.
[5] 梁文釗,姚呂祥,朱明欣.3D-CTA與3D-DSA成像在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3,18(7):314-315.
[6] 郭建新,冒平,牛剛,等.3D-CTA、2D-DSA及3D-DS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 2011,9(5):21-23,38.
[7] 薛曉剛,楊東旭,張文博,等.3D-DSA技術在腦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3,34(30):6257.
[8] 林文妙,周衛國,陳義雄.3D-DSA聯合2D-DSA技術在腦AVM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3,34(20):4074-4076.
[9] 楊致遠,高鵬,陳靜,等.3D CTA對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價值評估[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8):66-67.
[10] 田志,黃純海,朱英杰,等.3D-DSA在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 16(23):97-98.
[11] 孫曉輝,羅唯師,王墨,等.3D-CTA與3D-DSA在破裂腦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3):3-6。
[12] 張心佟,李雨,杜彥李.雙源 CTA 與 DSA 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診斷對比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 13(25):44,22.
[13] McKinney AM,Palmer CS,Truwit CL,et al.Detection of aneurysms by 6-Section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acutely suspected of having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J].AJNR Am J Neuroradiol,29(3):594-602.
[14] Chaudhary SR,Ko N,Dillon WP,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multidetector-raw CT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ospasm fa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Cerebrovasc Dis,2008,25(1-2):144-150.
[15] 萬明軍,王會軒.64排螺旋CT顱腦CTA對腦動脈瘤診斷的價值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1):284-285.
(收稿日期:2014-07-14 本文編輯:祁海文)
在影響檢出率的因素中,動脈瘤的體積是一個重要因素,有研究顯示以DSA為金標準,CTA對動脈瘤的檢出率準確性大約為90%。本研究中,有12例發生漏診,準確率為62.5%,低于既往報道,這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樣本構成比不同相關。12例漏診患者中,梭形動脈瘤2個,其中直徑≤3 mm的動脈瘤8個,直徑3.5~5.5 mm的動脈瘤4個,提示直徑越小,CTA診斷越容易漏診。有研究顯示CTA對直徑>3 mm的動脈瘤的診斷敏感性高于直徑≤3 mm的動脈瘤。對于直徑≤3 mm的動脈瘤DSA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尤其是3D-DSA技術的發展,使其在動脈瘤輔助診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與2D-DSA比較,3D-DSA能夠顯示前者無法顯示的小動脈瘤,還能夠顯示動脈瘤與其載瘤動脈的關系,還可以顯示巨大動脈瘤瘤腔內或瘤壁上是否存在動脈穿支。3D-DSA能夠清晰顯示動脈瘤直徑以及動脈瘤瘤頸,從而為手術操作者選擇合適的微彈簧圈提供影像學支持,為一次放置成功提供可能,減少了患者的曝光時間以及造影劑的注入量,并且可以為需要開顱手術治療的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影像學信息[9-10]。在臨床中,對于CTA檢查未明確顯示存在動脈瘤的患者,應不能肯定排除動脈瘤的存在,還有可能存在小動脈瘤,而小動脈瘤有擴大發生破裂的可能性,因此對于臨床癥狀和體征高度懷疑動脈瘤的患者,還需要進一步行DSA檢查,以明確診斷。另外DSA還能夠提供動脈瘤或者血管畸形發生的血流動力學異常等方面的情況,這是CTA所沒有的優勢[11]。
DSA雖然對小動脈瘤的診斷具有顯著優勢,但是其不能從立體角度全方位對動脈瘤進行診斷,不能顯示動脈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而CTA能夠從不同角度準確反映動脈瘤的位置、直徑、形態、瘤體與載瘤動脈的關系,從而為進一步的手術治療提供相關信息[12-15]。有研究顯示,由于血管痙攣導致動脈瘤頸閉塞,而使造影劑不能進入瘤體的動脈瘤,在DSA上不顯影,而CTA可以顯影。CTA屬于非侵入性操作,因此對于進入性操作有禁忌癥的患者,CTA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選擇。由于CTA無創,并且操作簡單,因此在臨床上可作為動脈瘤篩查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
綜上所述,DSA是有創傷動脈瘤的輔助診斷方法,對于小動脈瘤患者仍然是最佳選擇,而CTA作為非侵入性檢查方法,可以提供顱內動脈瘤形態學的相關信息,作為DSA檢查的補充。
[參考文獻]
[1] 劉承基.腦血管外科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17-320.
[2] 符常濤,陳治標,陳謙學,等.未破裂顱內動脈瘤72例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4,22(2):116-118.
[3] 任剛,高寶山,鄧東風,等.CTA與3D-DSA診斷顱內微動脈瘤互補性的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0,26(11):998-1000.
[4] 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G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Radiology,2004,230(2):510-518.
[5] 梁文釗,姚呂祥,朱明欣.3D-CTA與3D-DSA成像在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3,18(7):314-315.
[6] 郭建新,冒平,牛剛,等.3D-CTA、2D-DSA及3D-DS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 2011,9(5):21-23,38.
[7] 薛曉剛,楊東旭,張文博,等.3D-DSA技術在腦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3,34(30):6257.
[8] 林文妙,周衛國,陳義雄.3D-DSA聯合2D-DSA技術在腦AVM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3,34(20):4074-4076.
[9] 楊致遠,高鵬,陳靜,等.3D CTA對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價值評估[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8):66-67.
[10] 田志,黃純海,朱英杰,等.3D-DSA在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 16(23):97-98.
[11] 孫曉輝,羅唯師,王墨,等.3D-CTA與3D-DSA在破裂腦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3):3-6。
[12] 張心佟,李雨,杜彥李.雙源 CTA 與 DSA 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診斷對比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 13(25):44,22.
[13] McKinney AM,Palmer CS,Truwit CL,et al.Detection of aneurysms by 6-Section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acutely suspected of having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J].AJNR Am J Neuroradiol,29(3):594-602.
[14] Chaudhary SR,Ko N,Dillon WP,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multidetector-raw CT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ospasm fa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Cerebrovasc Dis,2008,25(1-2):144-150.
[15] 萬明軍,王會軒.64排螺旋CT顱腦CTA對腦動脈瘤診斷的價值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1):284-285.
(收稿日期:2014-07-14 本文編輯:祁海文)
在影響檢出率的因素中,動脈瘤的體積是一個重要因素,有研究顯示以DSA為金標準,CTA對動脈瘤的檢出率準確性大約為90%。本研究中,有12例發生漏診,準確率為62.5%,低于既往報道,這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樣本構成比不同相關。12例漏診患者中,梭形動脈瘤2個,其中直徑≤3 mm的動脈瘤8個,直徑3.5~5.5 mm的動脈瘤4個,提示直徑越小,CTA診斷越容易漏診。有研究顯示CTA對直徑>3 mm的動脈瘤的診斷敏感性高于直徑≤3 mm的動脈瘤。對于直徑≤3 mm的動脈瘤DSA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尤其是3D-DSA技術的發展,使其在動脈瘤輔助診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與2D-DSA比較,3D-DSA能夠顯示前者無法顯示的小動脈瘤,還能夠顯示動脈瘤與其載瘤動脈的關系,還可以顯示巨大動脈瘤瘤腔內或瘤壁上是否存在動脈穿支。3D-DSA能夠清晰顯示動脈瘤直徑以及動脈瘤瘤頸,從而為手術操作者選擇合適的微彈簧圈提供影像學支持,為一次放置成功提供可能,減少了患者的曝光時間以及造影劑的注入量,并且可以為需要開顱手術治療的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影像學信息[9-10]。在臨床中,對于CTA檢查未明確顯示存在動脈瘤的患者,應不能肯定排除動脈瘤的存在,還有可能存在小動脈瘤,而小動脈瘤有擴大發生破裂的可能性,因此對于臨床癥狀和體征高度懷疑動脈瘤的患者,還需要進一步行DSA檢查,以明確診斷。另外DSA還能夠提供動脈瘤或者血管畸形發生的血流動力學異常等方面的情況,這是CTA所沒有的優勢[11]。
DSA雖然對小動脈瘤的診斷具有顯著優勢,但是其不能從立體角度全方位對動脈瘤進行診斷,不能顯示動脈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而CTA能夠從不同角度準確反映動脈瘤的位置、直徑、形態、瘤體與載瘤動脈的關系,從而為進一步的手術治療提供相關信息[12-15]。有研究顯示,由于血管痙攣導致動脈瘤頸閉塞,而使造影劑不能進入瘤體的動脈瘤,在DSA上不顯影,而CTA可以顯影。CTA屬于非侵入性操作,因此對于進入性操作有禁忌癥的患者,CTA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選擇。由于CTA無創,并且操作簡單,因此在臨床上可作為動脈瘤篩查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
綜上所述,DSA是有創傷動脈瘤的輔助診斷方法,對于小動脈瘤患者仍然是最佳選擇,而CTA作為非侵入性檢查方法,可以提供顱內動脈瘤形態學的相關信息,作為DSA檢查的補充。
[參考文獻]
[1] 劉承基.腦血管外科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17-320.
[2] 符常濤,陳治標,陳謙學,等.未破裂顱內動脈瘤72例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4,22(2):116-118.
[3] 任剛,高寶山,鄧東風,等.CTA與3D-DSA診斷顱內微動脈瘤互補性的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0,26(11):998-1000.
[4] 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G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Radiology,2004,230(2):510-518.
[5] 梁文釗,姚呂祥,朱明欣.3D-CTA與3D-DSA成像在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3,18(7):314-315.
[6] 郭建新,冒平,牛剛,等.3D-CTA、2D-DSA及3D-DS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 2011,9(5):21-23,38.
[7] 薛曉剛,楊東旭,張文博,等.3D-DSA技術在腦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3,34(30):6257.
[8] 林文妙,周衛國,陳義雄.3D-DSA聯合2D-DSA技術在腦AVM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3,34(20):4074-4076.
[9] 楊致遠,高鵬,陳靜,等.3D CTA對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價值評估[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8):66-67.
[10] 田志,黃純海,朱英杰,等.3D-DSA在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 16(23):97-98.
[11] 孫曉輝,羅唯師,王墨,等.3D-CTA與3D-DSA在破裂腦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3):3-6。
[12] 張心佟,李雨,杜彥李.雙源 CTA 與 DSA 對顱內動脈瘤的臨床診斷對比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 13(25):44,22.
[13] McKinney AM,Palmer CS,Truwit CL,et al.Detection of aneurysms by 6-Section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acutely suspected of having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J].AJNR Am J Neuroradiol,29(3):594-602.
[14] Chaudhary SR,Ko N,Dillon WP,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multidetector-raw CT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ospasm fa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Cerebrovasc Dis,2008,25(1-2):144-150.
[15] 萬明軍,王會軒.64排螺旋CT顱腦CTA對腦動脈瘤診斷的價值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1):284-285.
(收稿日期:2014-07-14 本文編輯: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