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潔++++++余季輝++++++丁紅++++++肖敏儀
[摘要] 目的 探討蘇醒期專項護理對手術麻醉效果及術后情況的影響。 方法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月行靜吸復合全麻術的10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52例)和對照組(51例),在蘇醒期,實驗組采取專項護理模式,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躁動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結果 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躁動發生率分別為15.38%和35.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3.46%和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蘇醒期專項護理應用于全麻術患者能明顯改善其麻醉效果,降低術后躁動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利于促進患者恢復,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關鍵詞] 全麻術;蘇醒期;專項護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0(b)-0127-03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身麻醉被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在麻醉蘇醒期,由于麻醉藥物不可能在患者術后即全部代謝出體外,所以患者的一些保護性反射及生理功能都還沒有完全恢復,在麻醉蘇醒期存在許多的潛在危險因素,若護理不當則不利于患者恢復,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1-2]。對全麻術后患者進行麻醉蘇醒期護理是圍術期護理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患者術后的恢復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等[3]。本院對收治的全麻患者進行蘇醒期專項護理,觀察其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月行全身麻醉術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4例,年齡9~73歲,平均(47.8±4.3)歲,其中腦外科手術11例,心臟手術8例,腹腔鏡手術13例,骨科手術32例,顱內腫瘤切除術2例,整形科手術2例,婦產科手術19例,胸外科手術16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52例)和對照組(51例)。在蘇醒期,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采用專項護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在麻醉恢復室接受觀察。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包括時刻嚴密監控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幫助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防止異物阻塞呼吸道;繼續對循環系統進行監測;時刻注意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仔細觀察手術創口滲血、滲液情況,避免傷口出現繼發性出血。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專項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完善術后鎮痛措施,患者術后易出現躁動不安的原因之一是缺乏鎮痛措施,應給予患者鎮痛藥物緩解疼痛;②維持患者正常體溫,麻醉恢復室保持合適的溫度對患者進行保暖,最佳溫度以22~25 ℃為宜;③防止意外損傷,由于麻醉劑的作用,患者恢復過程中易發生躁動、墜床等安全隱患,因此醫護人員應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④給予適當的心理護理,雖然全麻術后患者意識不是完全清醒,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焦慮感和恐懼感,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非常必要;⑤預防低血氧癥、舌后墜、喉痙攣等并發癥發生。
1.3 觀察項目
比較兩組患者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并對患者術后蘇醒期躁動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躁動評分標準[4]為0分:安靜、無明顯躁動;1分:受刺激時肢體有明顯活動;2分:無刺激時出現掙扎、躁動,但不需強制按壓;3分:無刺激時出現掙扎、躁動,需強制按壓。>2分即判定為躁動,躁動發生率=(2分例數+3分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的比較
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術后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的比較(min,x±s)
2.2 兩組蘇醒期躁動情況的比較
實驗組中躁動評分為2、3分的患者分別為6、2例,躁動發生率為15.38%;對照組中躁動評分為2、3分的患者分別為13、5例,躁動發生率為35.29%;實驗組躁動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蘇醒期躁動情況的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中出現惡心3例,嘔吐4例,創口疼痛9例,噩夢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實驗組中出現惡心1例,嘔吐2例,創口疼痛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n(%)]
3 討論
全麻術后患者麻醉的恢復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生理過程,患者病情呈現多變的特點[2,5]。在此期間,患者出現麻醉術后并發癥的概率也增大,因此加強對患者麻醉恢復期的有效監控對提高患者恢復速度和質量十分必要。研究發現,麻醉及術后1 h內,需要進行更加精心的護理,因為絕大多數危害患者生命的麻醉并發癥都是在這一時段出現[6-7]?;颊呗樽砗筇K醒期通常是在術后恢復室中進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蘇醒期并發癥的發生[8-9]。然而,在上述基礎之上采取蘇醒期專項護理對患者意識恢復階段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易于及時發現麻醉并發癥,從而采取相應的對應措施,使患者安全、平穩地度過麻醉蘇醒期。同時,蘇醒期專項護理也對手術室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責任心、觀察力等,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應詳細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各種儀器進行檢查[10-11]。
本研究中,應用蘇醒期專項護理的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均比對照組短,躁動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全麻術后患者實施蘇醒期專項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出現躁動和不良反應的風險,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徐信紅.全身麻醉蘇醒期護理[J].黑龍江醫藥,2010,23(2):304.
[2] 陳易,俞一瑾,倪新莉.術后恢復質量量表分析全麻蘇醒期躁動的預警指標[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8):782-784.
[3] 孫維國,胡祖榮,王金蘭.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原因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19):2829-2833.
[4] 李巖.舒芬太尼用于全麻術后蘇醒期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4):173-174.
[5] 朱巧梅.全麻術后蘇醒期患者躁動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6):65-66.
[6] 楊天鳳,唐曉鳳,賴慶利,等.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臨床評估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4):19-20.
[7] 張粉婷,王寧,牛曉麗.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臨床評估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0,25(18):24-26.
[8] 束華濤,王學山,卞德峰,等.全身麻醉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處理[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7):424.
[9] 羅惠蓮.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情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4):121.
[10] 姬小蔓,崔海麗.插管全身麻醉病人蘇醒期并發癥的發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30):2793-2794.
[11] 陳榮珠,董明,李成太,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胸科手術蘇醒期躁動程度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33):3041-3042.
(收稿日期:2014-06-10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蘇醒期專項護理對手術麻醉效果及術后情況的影響。 方法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月行靜吸復合全麻術的10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52例)和對照組(51例),在蘇醒期,實驗組采取專項護理模式,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躁動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結果 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躁動發生率分別為15.38%和35.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3.46%和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蘇醒期專項護理應用于全麻術患者能明顯改善其麻醉效果,降低術后躁動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利于促進患者恢復,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關鍵詞] 全麻術;蘇醒期;專項護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0(b)-0127-03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身麻醉被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在麻醉蘇醒期,由于麻醉藥物不可能在患者術后即全部代謝出體外,所以患者的一些保護性反射及生理功能都還沒有完全恢復,在麻醉蘇醒期存在許多的潛在危險因素,若護理不當則不利于患者恢復,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1-2]。對全麻術后患者進行麻醉蘇醒期護理是圍術期護理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患者術后的恢復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等[3]。本院對收治的全麻患者進行蘇醒期專項護理,觀察其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月行全身麻醉術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4例,年齡9~73歲,平均(47.8±4.3)歲,其中腦外科手術11例,心臟手術8例,腹腔鏡手術13例,骨科手術32例,顱內腫瘤切除術2例,整形科手術2例,婦產科手術19例,胸外科手術16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52例)和對照組(51例)。在蘇醒期,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采用專項護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在麻醉恢復室接受觀察。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包括時刻嚴密監控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幫助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防止異物阻塞呼吸道;繼續對循環系統進行監測;時刻注意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仔細觀察手術創口滲血、滲液情況,避免傷口出現繼發性出血。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專項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完善術后鎮痛措施,患者術后易出現躁動不安的原因之一是缺乏鎮痛措施,應給予患者鎮痛藥物緩解疼痛;②維持患者正常體溫,麻醉恢復室保持合適的溫度對患者進行保暖,最佳溫度以22~25 ℃為宜;③防止意外損傷,由于麻醉劑的作用,患者恢復過程中易發生躁動、墜床等安全隱患,因此醫護人員應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④給予適當的心理護理,雖然全麻術后患者意識不是完全清醒,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焦慮感和恐懼感,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非常必要;⑤預防低血氧癥、舌后墜、喉痙攣等并發癥發生。
1.3 觀察項目
比較兩組患者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并對患者術后蘇醒期躁動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躁動評分標準[4]為0分:安靜、無明顯躁動;1分:受刺激時肢體有明顯活動;2分:無刺激時出現掙扎、躁動,但不需強制按壓;3分:無刺激時出現掙扎、躁動,需強制按壓。>2分即判定為躁動,躁動發生率=(2分例數+3分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的比較
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術后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的比較(min,x±s)
2.2 兩組蘇醒期躁動情況的比較
實驗組中躁動評分為2、3分的患者分別為6、2例,躁動發生率為15.38%;對照組中躁動評分為2、3分的患者分別為13、5例,躁動發生率為35.29%;實驗組躁動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蘇醒期躁動情況的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中出現惡心3例,嘔吐4例,創口疼痛9例,噩夢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實驗組中出現惡心1例,嘔吐2例,創口疼痛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n(%)]
3 討論
全麻術后患者麻醉的恢復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生理過程,患者病情呈現多變的特點[2,5]。在此期間,患者出現麻醉術后并發癥的概率也增大,因此加強對患者麻醉恢復期的有效監控對提高患者恢復速度和質量十分必要。研究發現,麻醉及術后1 h內,需要進行更加精心的護理,因為絕大多數危害患者生命的麻醉并發癥都是在這一時段出現[6-7]。患者麻醉后蘇醒期通常是在術后恢復室中進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蘇醒期并發癥的發生[8-9]。然而,在上述基礎之上采取蘇醒期專項護理對患者意識恢復階段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易于及時發現麻醉并發癥,從而采取相應的對應措施,使患者安全、平穩地度過麻醉蘇醒期。同時,蘇醒期專項護理也對手術室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責任心、觀察力等,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應詳細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各種儀器進行檢查[10-11]。
本研究中,應用蘇醒期專項護理的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均比對照組短,躁動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全麻術后患者實施蘇醒期專項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出現躁動和不良反應的風險,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徐信紅.全身麻醉蘇醒期護理[J].黑龍江醫藥,2010,23(2):304.
[2] 陳易,俞一瑾,倪新莉.術后恢復質量量表分析全麻蘇醒期躁動的預警指標[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8):782-784.
[3] 孫維國,胡祖榮,王金蘭.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原因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19):2829-2833.
[4] 李巖.舒芬太尼用于全麻術后蘇醒期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4):173-174.
[5] 朱巧梅.全麻術后蘇醒期患者躁動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6):65-66.
[6] 楊天鳳,唐曉鳳,賴慶利,等.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臨床評估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4):19-20.
[7] 張粉婷,王寧,牛曉麗.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臨床評估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0,25(18):24-26.
[8] 束華濤,王學山,卞德峰,等.全身麻醉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處理[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7):424.
[9] 羅惠蓮.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情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4):121.
[10] 姬小蔓,崔海麗.插管全身麻醉病人蘇醒期并發癥的發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30):2793-2794.
[11] 陳榮珠,董明,李成太,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胸科手術蘇醒期躁動程度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33):3041-3042.
(收稿日期:2014-06-10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蘇醒期專項護理對手術麻醉效果及術后情況的影響。 方法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月行靜吸復合全麻術的10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52例)和對照組(51例),在蘇醒期,實驗組采取專項護理模式,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躁動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結果 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躁動發生率分別為15.38%和35.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3.46%和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蘇醒期專項護理應用于全麻術患者能明顯改善其麻醉效果,降低術后躁動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利于促進患者恢復,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關鍵詞] 全麻術;蘇醒期;專項護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0(b)-0127-03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身麻醉被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在麻醉蘇醒期,由于麻醉藥物不可能在患者術后即全部代謝出體外,所以患者的一些保護性反射及生理功能都還沒有完全恢復,在麻醉蘇醒期存在許多的潛在危險因素,若護理不當則不利于患者恢復,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1-2]。對全麻術后患者進行麻醉蘇醒期護理是圍術期護理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患者術后的恢復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等[3]。本院對收治的全麻患者進行蘇醒期專項護理,觀察其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月行全身麻醉術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4例,年齡9~73歲,平均(47.8±4.3)歲,其中腦外科手術11例,心臟手術8例,腹腔鏡手術13例,骨科手術32例,顱內腫瘤切除術2例,整形科手術2例,婦產科手術19例,胸外科手術16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52例)和對照組(51例)。在蘇醒期,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采用專項護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在麻醉恢復室接受觀察。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包括時刻嚴密監控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幫助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防止異物阻塞呼吸道;繼續對循環系統進行監測;時刻注意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仔細觀察手術創口滲血、滲液情況,避免傷口出現繼發性出血。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專項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完善術后鎮痛措施,患者術后易出現躁動不安的原因之一是缺乏鎮痛措施,應給予患者鎮痛藥物緩解疼痛;②維持患者正常體溫,麻醉恢復室保持合適的溫度對患者進行保暖,最佳溫度以22~25 ℃為宜;③防止意外損傷,由于麻醉劑的作用,患者恢復過程中易發生躁動、墜床等安全隱患,因此醫護人員應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④給予適當的心理護理,雖然全麻術后患者意識不是完全清醒,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焦慮感和恐懼感,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非常必要;⑤預防低血氧癥、舌后墜、喉痙攣等并發癥發生。
1.3 觀察項目
比較兩組患者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并對患者術后蘇醒期躁動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躁動評分標準[4]為0分:安靜、無明顯躁動;1分:受刺激時肢體有明顯活動;2分:無刺激時出現掙扎、躁動,但不需強制按壓;3分:無刺激時出現掙扎、躁動,需強制按壓。>2分即判定為躁動,躁動發生率=(2分例數+3分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的比較
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術后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的比較(min,x±s)
2.2 兩組蘇醒期躁動情況的比較
實驗組中躁動評分為2、3分的患者分別為6、2例,躁動發生率為15.38%;對照組中躁動評分為2、3分的患者分別為13、5例,躁動發生率為35.29%;實驗組躁動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蘇醒期躁動情況的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中出現惡心3例,嘔吐4例,創口疼痛9例,噩夢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實驗組中出現惡心1例,嘔吐2例,創口疼痛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n(%)]
3 討論
全麻術后患者麻醉的恢復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生理過程,患者病情呈現多變的特點[2,5]。在此期間,患者出現麻醉術后并發癥的概率也增大,因此加強對患者麻醉恢復期的有效監控對提高患者恢復速度和質量十分必要。研究發現,麻醉及術后1 h內,需要進行更加精心的護理,因為絕大多數危害患者生命的麻醉并發癥都是在這一時段出現[6-7]?;颊呗樽砗筇K醒期通常是在術后恢復室中進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蘇醒期并發癥的發生[8-9]。然而,在上述基礎之上采取蘇醒期專項護理對患者意識恢復階段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易于及時發現麻醉并發癥,從而采取相應的對應措施,使患者安全、平穩地度過麻醉蘇醒期。同時,蘇醒期專項護理也對手術室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責任心、觀察力等,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應詳細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各種儀器進行檢查[10-11]。
本研究中,應用蘇醒期專項護理的實驗組自主呼吸、睜眼、拔管時間均比對照組短,躁動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全麻術后患者實施蘇醒期專項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出現躁動和不良反應的風險,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徐信紅.全身麻醉蘇醒期護理[J].黑龍江醫藥,2010,23(2):304.
[2] 陳易,俞一瑾,倪新莉.術后恢復質量量表分析全麻蘇醒期躁動的預警指標[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8):782-784.
[3] 孫維國,胡祖榮,王金蘭.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原因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19):2829-2833.
[4] 李巖.舒芬太尼用于全麻術后蘇醒期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4):173-174.
[5] 朱巧梅.全麻術后蘇醒期患者躁動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6):65-66.
[6] 楊天鳳,唐曉鳳,賴慶利,等.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臨床評估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4):19-20.
[7] 張粉婷,王寧,牛曉麗.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臨床評估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0,25(18):24-26.
[8] 束華濤,王學山,卞德峰,等.全身麻醉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處理[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7):424.
[9] 羅惠蓮.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情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4):121.
[10] 姬小蔓,崔海麗.插管全身麻醉病人蘇醒期并發癥的發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30):2793-2794.
[11] 陳榮珠,董明,李成太,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胸科手術蘇醒期躁動程度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33):3041-3042.
(收稿日期:2014-06-10 本文編輯:李亞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