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郁陽剛
摘 要 2014年6月,江西省作為第一批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被公示,江西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然而江西高校實施生態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對生態教育重視與投入不夠、生態教育資源保障不足、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有待提高、高校生態文化氛圍缺乏等問題。為了能夠切實有效地推進江西高校生態教育發展,必須對江西高校生態教育模式進行探討,可以將該模式概括為:一個目標:江西高校生態教育普及化、規范化;三個落腳點:一是加強江西高校生態教育課程建設,二是落實江西高校生態教育資源保障,三是營造江西高校校園生態文化氛圍。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教育 生態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 江西生態文明建設與高校生態教育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獲國務院正式批復已過四年,國家戰略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龍頭引領作用下,江西加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協調統一發展,省內各項生態指標在全國處于前列,生態經濟發展迅速,生態產業體系雛形顯現。2014年6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六部門公示了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地區(第一批)名單,其中江西以全境列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地區。入圍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表明江西將進一步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完善生態產業體系,省內各項生態指標保證全國領先,能夠形成可復制、可推廣于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模式。
新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下新的教育模式亟待形成,而生態教育就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題中要義與必由之路。生態教育是依托于現代生態學的理論,為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將生態學理念與方法融入現代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它不僅只是強調灌輸生態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們的生態素養,培育人們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維帶入全部活動與行為中,它是現代教育新的機遇與挑戰,是教育生態化的過程。江西高校必須響應江西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需要,與時俱進地加大生態教育力度,創新生態教育模式,發揮輻射作用,傳播生態文化,推進促進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2 江西高校生態教育的現狀
2.1 對生態教育的重視與投入不夠
目前江西高校對生態教育的重視程度還相當不夠,特別是僅僅在環境科學類、生物類等專業課程中設置生態教育內容,沒有把提高全體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列入培養目標之中,沒有把基礎的生態教育課程列為所有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中,生態文明這一每個大學必須了解的知識被人為專業化,這將為江西高校實施生態教育帶來巨大障礙。在生態教育目標取向上,如果只是片面強調生態知識和環保技能的傳授,而忽視生態意識、環保態度的培養,其結果將導致學生因缺乏對生存環境的關注、關愛意識而不能自覺地把自己掌握的生態知識、技能轉化為具體的生態環保行動。此外,江西高校實施生態教育缺乏政府層面的積極引導,各高校也缺乏專門的生態教育基地、生態教育設備、生態教育教材等相關投入。
2.2 生態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教學資源是有效進行教育活動的重要手段,是生態教育實施的有力保障。生態教育必備的教學資源主要應包括師資隊伍、教材、教學設備、教育基地等。然而,江西高校生態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非常薄弱,這將為江西高校實施生態教育帶來巨大瓶頸。不少教師在生態文明素質方面往往也是相對不足,存在知行相悖的現象,在教學中無法很好地向學生傳授生態文明相關的理論與知識,在科研工作中也無法做到對生態文明的關注與重視。江西高校當中關于生態教育特別是立足于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教材很少,可以提供給生態教育的教學設備也相對陳舊。此外,江西高校校內生態教育相關實驗室相對匱乏,校外雖然有豐富的生態教育實踐資源可供利用,然而在校外建設專門的生態教育基地卻實屬罕見。
2.3 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有待提高
在江西高校當中,大多數學生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但對國家制定的發展生態經濟相關戰略關注度較低,對國家、地方出臺的保護生態相關政策、法規缺乏了解,對環保組織及相關著作所宣揚的理念較為陌生。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大部分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僅僅停留于感性層面,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無法應對當前江西生態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相比,江西高校大學生對生態危機的認識相對不夠深刻,對自然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現象關注度也相對不夠,對環保公益活動參與度不足,對國內外所發生的重大生態事件缺乏興趣。此外,大部分大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生態意識,但不能轉化為實際的生態行為。
2.4 校園生態文化氛圍缺乏
生態教育并不僅僅是傳授生態環境相關知識,更要將生態意識、生態文化滲透要到每個大學生的生活中,要實現生態教育的成果,需要理性與感性相結合,校園生態文化氛圍不可或缺。然而在江西高校當中,不管是物質方面的生態文化建設還是精神層面、制度層面的生態文化建設都亟待提高。物質方面,校園建筑材料、裝修材料并未嚴格選用高環保要求的產品,校園內垃圾處理也并未實現科學、合理化,水、電等資源浪費現象普遍存在。精神層面與制度層面的生態文化氛圍營造也相當匱乏,生態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數量少且流于表面,針對生態環保獎懲分明的有效制度更是不足,這些都非常不利于高校生態教育的有效實施。
3 江西高校生態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江西高校實施生態教育的迫切需要及江西高校生態教育現狀,江西高校生態教育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一個目標:江西高校生態教育普及化、規范化;三個落腳點:一是加強江西高校生態教育課程建設,二是落實江西高校生態教育資源保障,三是營造江西高校校園生態文化氛圍。
3.1 目標:江西高校生態教育普及化、規范化
江西高校要抓住江西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契機,首先從觀念上重視生態教育,從政策上鼓勵生態教育,從制度上規范生態教育,推進高校生態教育的普及化、規范化。首先是高校生態教育的普及化。江西高校必須打破生態教育專業化的壁壘,在非環境科學類專業中開設基礎性的生態教育課程,為生態環境相關知識的傳播,培育學生認識生態進而關懷生態提供堅實基礎。其次是高校生態教育的規范化。高校必須將提高生態文明素養列入人才培養目標當中,并成立專門的生態教育管理機構以統籌指導學校的生態教育,包括制定高校生態教育綱領,涉及教材的選用,教師的培訓,教育基地的建設各方面。在教學管理上,應當把生態教育課程作為硬性規定放在各專業課程計劃當中,對學生設置必修生態教育課程學分。只有將生態教育放在規范化的體系當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推進江西高校生態教育發展。endprint
3.2 加強江西高校生態教育課程建設
江西高校必須結合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教育課程內容,建立專門生態教育基礎課,保證大學生掌握必需的生態知識和技能,樹立生態價值觀。此外,高校生態教育也可以實現跨學科、跨專業的滲透式發展。除了在思想品德修養、形勢與政策 等公共必修課中滲透生態教育內容,還可以結合各專業實際情況開設相關生態教育課程或加入生態教育內容。比如就可以在經濟類、管理類專業中開設生態經濟學課程,在旅游類專業中開設生態旅游課程,在規劃類專業中開設生態保護課程,在文學類專業中開設生態美學等課程。當然,在理論灌輸之外,加強生態教育的課內外實踐環節的建設也同樣重要,重視體驗式教學方法,通過考察、調研等實踐方法令高校生態教育更加豐富而深入。
3.3 落實江西高校生態教育資源保障
要落實江西高校生態教育資源保障,首先必須要培養能夠從事生態教育的師資隊伍。江西高校必須為教師提供生態教育相關的培訓,并鼓勵教師通過參與學術研討會、相關課程進修、工程鍛煉、出國訪學等方式學習進行生態教育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提升自身生態文明素養,不僅能傳授給學生生態文明理論知識,還能夠做到言傳身教感染學生。二是江西高校必須編寫生態教育相關教材,完善生態教育的相關圖書資料。對于江西高校而言,可以結合江西生態資源,著眼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國家戰略,考慮學校自身特色編寫合適的教材;并在圖書館中充實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等相關書籍,有可能的話還可建設生態教育的相關網站,多角度保障生態教育順利進行。三是江西高校必須加強生態教育基地建設。高校應該建設生態環境展示、污水處理等相關實驗室,并在校外爭取與政府環保部門、發展生態經濟的企業合作,打造校內外生態教育基地。
3.4 營造江西高校校園生態文化氛圍
好的校園生態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生態理念的形成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對大學生生態價值觀的形成有長期穩定的積極影響。因此,通過校園生態文化建設,高校可實現良好校園生態氛圍的營造,以達到激發學生形成正確生態意識的目的。建設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把生態環保意識融入校園硬件設施建設,通過校園的規劃布局、環保材料的選擇與宣傳、節能技術的采用與宣傳等突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學生產生持續影響;二是建立健全相關文化體系,把生態文化納入學校核心價值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校園宣講、學生活動等形式,鼓勵學生保護生態的思想與行為,提高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 閆蒙鋼,王守恒.生態教育的探索之旅[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溫遠光.世界生態教育趨勢與中國生態教育理念[J].高教論壇,2004(2):52-59.
[4] 劉開淼,魏立志.關于高校生態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3-4.
[5] 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研究綜述[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3(2):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