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青
摘 要:現代社會,檔案文化價值被不斷重視和發掘,對于傳承和發展人類文明,豐富人類文化資源意義重大。檔案文化價值主要體現以下五個方面:證據價值、溝通價值、經濟價值、媒體價值和學術價值。
關鍵字:檔案;檔案文化;價值
1 引言
檔案是機關、組織或個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歷史記錄,其以文字、音像或電子數據等形式為載體,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檔案是一種信息資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客觀的文化存在。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信息的價值認識更為深化,檔案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科學的認識檔案文化及其價值,對于傳承和發展人類文明,豐富人類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2 檔案文化及其分類
“文化”一詞,由來已久,現代意義上一般把“文化”作為一個名詞指代“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概念的界定,因其自身內涵的豐富性和外延的無限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檔案文化亦是如此。一般而言,文化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檔案文化是指一切依靠檔案這種文化形態所從事的全部人類活動和產品的總稱,既包括檔案實體文化,亦包含檔案事業文化、檔案產品文化及檔案學文化等,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統一體。狹義的檔案文化則僅指檔案實體文化,即檔案及檔案管理本身。按照我國《檔案法》的規定,狹義的檔案文化特征具有:一是專業性,即圍繞檔案及管理所衍生的一切相關行為;二是主體特定性,即檔案文化行為的法定主體限于各級各類檔案管理部門;三是內容特定性,即檔案文化行為的法定內容包括檔案資料的收集保管和利用,以及圍繞上述內容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精神等。實際上,從文化的豐富性與包容性的角度看,對檔案文化的界定應采“廣義”概念,這不僅有助于檔案文化的科學發展,也有利于檔案文化及其信息資源的歷史傳承。
從宏觀上對檔案文化進行分類,可分為靜態檔案文化和動態檔案文化兩類。前者是指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體系,不隨時代發展變化而變化,始終保持一種恒定不變狀態的檔案文化信息資源,如已經被檔案館所收藏的檔案等;后者則是指隨著時間的延續、時代的發展、周圍事物的變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檔案文化資源,如對靜態檔案文化資源的整理、匯編、再利用等。由此可見,動態與靜態的區分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一定歷史時期屬于動態的檔案文化可能會逐漸固定為靜態的檔案文化,而靜態的檔案文化經過再整理、再發掘,會重新賦予生命力,成為動態的文化類型。根據檔案文化內部結構層次進行細分,又可分為:檔案物質文化、檔案精神文化、檔案制度文化和檔案行為文化。檔案物質文化是人類從事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所形成的檔案信息資源的總和,是可被觸知的具有物質形態的文化事務,如檔案館所收藏的一件件具體的檔案藏品。檔案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某種檔案精神、理念等,是純粹主觀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在一定程度上切實發揮著作用,如檔案的客觀性、真實性理念。檔案制度文化即人們在從事檔案相關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檔案行為文化則是指檔案實踐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某種行為模式或行為風格。
3 檔案文化價值探究
3.1 證據價值
檔案是貯存人類文化信息的一種形式和載體,也是對人類文明的沉淀,檔案的存在克服了人們記憶的局限性,是對人類思想與文明的延伸,其客觀地記錄了以往的歷史情況,是令人信服的歷史證據。首先,檔案的形成具有客觀性,檔案來源于當時當地所直接使用的文件、物件或其他材料等,而非刻意加工、修改過的,因而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映該歷史時期的相關情況;其次,檔案從其自身的物質形態來看,具有不可變更性和很強的穩定性、持久性,檔案上所保留或附著的相關信息真切的記錄了歷史事實,留有最原始的記錄,因而是確鑿的歷史證據,可以成為考據、研究的根據。我國3000多年的檔案文化歷史,真實記錄了我們這個國家、民族所走過的全部歷程,沉淀了歷代人們的文化創造和文明成果,是我們這個社會、民族重要的記憶系統和信息資源庫。
3.2 溝通價值
檔案文化是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紐帶和橋梁,它告訴我們過去發生了什么,現在發生著什么,將來會發生和應避免發生什么。一方面,其將承載過去信息的檔案資料提供給今人所用,以便了解過去;另一方面,又將現代文明成果積極納入到檔案貯藏的范疇,以檔案的形式為未來提供可資研究利用的信息。人類正是在繼承先人的文化文明成果的同時,為子孫后代留下第一手歷史資料,提供開發利用的檔案文化資源,確保人類歷史文化生生不息,維持人類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檔案打通了現代人與過去、未來溝通的渠道,拓寬了人類認識的來源,在一定程度上記錄和塑造了整個人類歷史,從而讓人類的文明成果沒有被歷史的塵埃所淹沒,反而在不斷的傳承與創新中熠熠生輝。
3.3 經濟價值
信息時代,信息是寶貴的資源,也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檔案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載體,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檔案是在信息的基礎上,經過某種選擇、加工、整理,使其有序化,從而形成指導人類開展實踐活動有價值的資源。檔案信息具有真實可靠性,可以對人類的決策提供重要的事實與理論根據,從而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降低做事情的風險,既節約了人們尋找信息的時間,也節約了信息的載體的數量,提高了效率和效益。此外,隨著人類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信息的商品化過程亦在不斷加強,檔案作為現代信息商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用價值越來越高,創造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大,因而其經濟價值也就越發明顯。
3.4 媒體價值
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媒介越來越豐富,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新媒體如網絡博客、微博等,檔案作為承載信息的重要載體,其自身的媒體傳播屬性日漸加強。由此可見,檔案不僅具有貯存人類文化的功能,亦具有傳播人類文化的功能。同時,還應看到,檔案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媒體,在傳播過程中還會促進文化增值,具有信息傳播的放大作用,一方面表現為量的增值,即擴大了信息的傳播面,拓展了信息傳播途徑,使得信息傳播更加通暢廣泛;另一方面表現為質的增值,即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價值內涵也不斷增加,如對舊檔案資料的重新整理形成了新的文化載體,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增值。
3.5 學術價值
檔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不僅僅忠實記錄了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狀況,而且也為社會的持續進步、文化的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不是依靠自然推進的,而是人類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創新所推動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人類正是在以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不斷研究、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從而形成新的更高一級的文明,而作為研究客體的檔案自然功不可沒。檔案是歷史的糧倉,戴逸先生就曾直言不諱的指出“無論是中國過去的史學家,還是當代的史學家都把檔案看作史學研究中的最重要的史料,看作歷史學科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由此可見,檔案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最重要的資料,其可靠性、權威性、原始性與證據性等特性,具有其他信息資源所不具備的優勢,是推動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丁華東:《檔案文獻編纂的文化功能及其發揮》[J],《檔案學通訊》2001(5)。
[2]任漢中:《論檔案的文化價值》[J],《檔案學研究》20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