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語言形式,它既活躍了網絡氣氛,又表達了網民的鮮明個性,因此倍受網民的追捧。仿擬是網絡語言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傳統語言學對于仿擬的研究僅限于在修辭范圍內進行,本文將以模因論為視角,結合網絡語言中仿擬的特點,對網絡語言中的仿擬現象進行了分類,以期為網絡新詞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模因論;網絡語言;仿擬
該論文獲得信陽師范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資助。
1 模因論
1976 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Richard Dawkins( 1976) 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傳播的基本單位,即模因( meme)。模因論認為,模因是一種與基因相似的現象,它是一個文化信息單位,通過模仿而得到傳遞。判斷模因的基本依據是模仿,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成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 Blackmore,1999)。因此,它可以是曲調旋律、想法思潮、時髦用語、時尚服飾、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的模式,也可以是科學理論、宗教信仰、決策程序、懲罰模式、客套常規等等。簡而言之,任何想法、說法和做法都有可能成為模因( 何自然,2005)。聯系語言而言,模因論為語言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在模因的作用下,詞語得到復制,創造詞語的創意也同樣得到復制,從而形成人和語言的互動模式,從中可以窺探語言的變化和發展。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模因也寓于語言之中,任何字、詞、短語、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模因(何自然,2007)。
2 仿擬修辭
仿擬指仿照某種現成的語言形式擬創造出一個臨時性的新說法的修辭方法( 徐國珍,2003),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其作用猶如潤滑劑,能使語言詼諧幽默,營造愉悅氣氛,又能嘲笑荒唐愚昧,諷刺社會邪惡現象。同時它又是一種構詞手段,能產性強,許多新詞新語就是憑此創造的。(羅勝杰,2009)仿擬是一個眼下日趨走紅的辭格“明星”。它被廣泛地運用于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在人們的日常口語中,在新聞標題中,在文學作品中無處不見仿擬格的運用,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里,仿擬格被廣泛地運用于網絡語言中。
3 模因和仿擬的關系
模因論與仿擬這一修辭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仿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被仿的部分,表現為某種既成的語言形式,稱為本體,另一部分是仿本體而擬創造出來的新的語言形式,稱為仿體。根據模因學理論,本體即為模因,仿體是模因復制和傳播的結果。(羅勝杰,2008)
從模因論的角度看,模因復制和傳播方式基本上是重復和類推兩種。重復是模因復制與傳播的手段之一,有直接套用和同義異詞兩種類型。話語中使用各種引文、口號,轉述別人的話語,交談中引用名言、警句等等,都是直接套用。遇到與原語相似的語境,模因就往往以這種方式來自我復制和傳播。同義異詞即信息相同但以異形傳遞( 何自然,2008) 。重復是基因型模因的主要傳遞方式,可體現為相同信息的直接傳遞和異形傳遞。不管采用哪種形式,它所傳遞的始終是同一個信息,只是傳遞的方式不同而已—同形或異形,傳遞前的模因和傳遞后的結果為同一事物,二者在本質上一致。然而,表現型模因的傳播方式——類推則是仿擬生成的有力支撐。類推也叫類比,它基于人類的客觀現實基礎。借助類比,人類往往能在生活與工作中“舉一反三”或“觸類旁通”,這一點早在仿生學中就得到體現。(易康,2010)
4 模因論視角下網絡語言中的仿擬修辭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它既可為了交際的目的而自覺地遵循現行書面語言的一般規律,又可根據網民各自的目的自發地創新語言。網絡語言在現有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仿擬是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網絡中的語言具有臨時性和偶發性特點,易辯易記的仿擬修辭方可得到網民的追捧。簡潔性和概括性強的仿擬,常被廣泛使用,逐漸固定下來,進而形成仿擬固定可循的格式。網絡語言中的仿擬修辭必須同時具有現成的本體和仿體。仿擬的本體必須是人們所熟知的語言,網絡語言中的仿擬注重本體與仿體的形似性,追求仿體與本體在格式語調上的一致。(彭俊光,2010)對于仿擬的分類,不同的學者分法各異。從最初陳望道先生的擬句、擬調到徐國珍的《仿擬分類面面觀》中的16種分類,仿擬的分類經歷了一個不斷細化的過程。學術界公認的看法是將仿擬分為“仿詞” 、“仿語”、“仿句”和“仿篇”。(徐國珍,2003)對于仿擬的研究發現,仿擬中的模因具體表現在語法和語體兩個層面。語法層面的有語音,語義、詞、短語、句子。語體層面上的的仿擬又可分為公文體、政論體、科技體等。根據網絡語言獨特的特點,筆者大概把網絡語言中的仿擬運用的基本類型分為以下六種:(一)語音仿擬 (二)語義仿擬 (三)詞語仿擬 (四)句式仿擬 (五)篇章仿擬 (六)語體仿擬
4.1 語音仿擬
語音仿擬用音同或音近的詞或者詞素替換原詞語中的詞或者詞素,從而創造出新詞新語。如:“e網情深”仿擬”“一往”情深,指對網絡產生了依賴,而且這種依賴很深,很濃,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難以自拔,難以控制。郎“財“女貌仿郎“才”女貌,用來諷刺那些有拜金主義思想的漂亮女生,與傳統思想重視男子才華形成鮮明對比。一”鍵“鐘情,仿一“見”鐘情,用來指那些在網上一見如故的人。“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后因與“悲劇”一詞諧音,不少年輕人在網絡上都常常用“杯具”來代替“悲劇”來表示不如意,不順心或者失敗,或者是委婉地對別人表示某方面的不滿。在網絡中流行的與“悲劇”有關的流行語如:“人生是張茶幾,上面放滿了杯具” “樓主你杯具了”等。由此又誕生了“餐具”“洗具”“食具”。網友之間經常用這些諧音仿擬調侃:“ “杯具”+“餐具”+“洗具”=“食具”(“悲劇”+“慘劇”+“喜劇”=“尸具”)。
又如:網絡用語“尼瑪”也是諧音仿擬。他的發音與 “你媽”相同, 是句臟話。最早流行于玩網絡游戲的人群中,許多游戲里的玩家規定是不能講臟話的,不然會被禁言,所以玩家們都改成“尼瑪” 。
除了漢字的語音仿擬外,現在網絡上流行的借用數字、英文字母等諧音的諧音仿擬也屬于此類仿擬,如:模仿886的讀音來表示“拜拜啦”,用“7456”表示“氣死我了”, “BF”指男朋友,源于英文Boy Friend,對應詞是“GF”即“女朋友”。
還有的借用漢語拼音字頭的仿擬,如“FB” 是腐敗的拼音字頭,一般代表網友吃飯聚聚的意思。最近流行的“FFB” 是反腐敗的意思。類似的還有如:“BXCM”表示“冰雪聰明”,“BC”表示“白癡”,用“MM”表示“美眉”或“美女”,用“DD”表示“弟弟”等。
4.2 語義仿擬
語義仿擬是在現有詞語的比照下,換用同義詞素或反義詞素仿造出來的新詞新語。語義仿擬大概可以分為兩種:
語義類仿,即換用同義或近義詞素仿造出來的新詞新語。
如:網絡流行語“工作狂”。其中的“狂”字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指醉心于某種事情,并能從中獲得快感的一類人。按照”XX狂“的構詞方式語義類仿后得到新詞“購物狂”、“失戀狂”、“夸大狂”“暴露狂”、“游戲狂”、“冒險狂”“戀愛狂”“飆車狂”等。再如,“賓客”、“貴客”,本是漢語中的常用詞,而網絡上便依此仿造出諸如“播客”、“饕客”、 “博客”、 “曬客” “彩客”等臨時性仿詞。“黑客” 原是hacker的音譯,因此就有人便依此反仿出“紅客”、“藍客”和“灰客”,類仿出“駭客”、“閃客”和“威客”等詞。
(2)語義反仿,即換用反義詞素仿造出來的新詞新語。
如:群里有人說這是陰謀,我覺得這是陽謀。
上句中由于漢語中“陰”與“陽 ”相對。這一個仿詞構造得生動,巧妙。其換用反義詞素而生成的仿擬,往往能在原有的修辭效果上增加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冷門”一詞原指“賭博時很少有人下注的一門”,后來由此仿擬出“熱門”,一般用來指能夠吸引人注意力的事物。網絡中流行的詞語:如熱門人物,熱門事件、熱門網站,熱門電影,熱門游戲,熱門小說,熱門網游,熱門話題,熱門歌曲等。
4.3 詞語仿擬
詞語仿擬,簡稱仿詞,即根據現成的短語、成語或諺語(本體)臨時仿造一語(即仿體),將其中的某個詞換成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或以其他方式臨時仿造出一個新的詞語。網絡中的詞語仿擬分為兩類:
(1)詞型相似的仿擬
如:2007年網絡中流行的新詞語“xx族”,“族”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四種解釋,其中一條是:“族”可用來表示事物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大類。按照模因傳播的同構類推的原理,如果從事“a類”事物的人叫“a族”,那么從事“b類”事物的人可以稱為“b族”,推而廣之,從事任何事情的人都可以冠以“族”,所以“xx族”得以形成和推廣。如:“啃老族”、 “拼客族”、 “刷卡族”、 “博客族”、 “上班族”、 “逐名族”、 “暴走族”、 “考碗族”、 “嘻哈族”、 “飛特族”、 “草莓族”、 “夾心族”、 “月光族”、 “陪拼族”、“宅養族”、“網購族”、“淘港族”等。
表示一類人的詞語仿擬還有“xx男”如:“鳳凰男”、“糾結男”、“憂郁男”、“小氣男”、“無聊男”、“牛逼男”、“輕熟男”、“麻利男”等。類似的還有“xx女”如:“孔雀女”、“拜金女”“咆哮女”、“杠桿女”、“干物女”等。
(2)在原型詞的基礎上仿擬出的新詞而且意義發生改變的詞。
如:“打醬油”是2008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之一。以前我們買醬油都是零賣零買的,自己拿著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人家就給你稱多少,這就叫打醬油。而現在網絡用語中的“打醬油”指在網絡上不談政治,不談敏感話題,與自己無關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事情,就用此話回帖而已,相當于“路過”。后來網絡用語“俯臥撐”替代網絡用語“打醬油”,也表達了對時事不關心、不評論,只做自己事的態度。這兩個詞語用在網絡語言中意義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4.4 句式仿擬
句式仿擬,基本上保持原句的結構,只需改動個別關鍵詞而仿造新的句式。網絡語言中的句式仿擬,大多仿自廣告、新聞、書籍、影視名稱、網絡文學或通俗影視劇中的經典對白、臺詞,也有古詩文佳句。網絡中的句式仿擬又可以分為兩種:
(1)句式相似的仿擬
如:“網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仿擬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仿擬文氣十足,高雅與戲謔水乳交融,反映了人們真實的情感世界。
“橫眉冷對親父母,俯首甘為女子牛。”仿的是魯迅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莊重嚴肅的語言風格和仿擬油滑的語調形成強烈的反差,對那些享受生活,不惜啃老,虐老的年輕人予以尖銳的諷刺。
網絡流行語:“元芳,你怎么看?”在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辦案時狄仁杰常以“元芳,你怎么看?”征詢下屬意見;對此,李元芳總是“公式化”地答道:“大人,此事必有蹊蹺。”這一“經典”對白遭網友吐槽并跟風援引,幾乎在一夜之間,“元芳體”爆紅網絡。現在網民瘋狂使用‘元芳體造句,微博、論壇上到處充斥著“元芳,你怎么看?”如:
元芳體吐槽抱怨版:“連續三個月未發工資,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體打趣調侃版:“昨夜家家煙花爆竹,擾我徹夜未眠,元芳,你怎么看?”
此外,隨著電視劇《后宮甄嬛傳》的熱播,劇中的臺詞也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詩風韻而被廣大網友效仿,并被稱為甄嬛體。不少觀眾張口便是“本宮”,描述事物也喜用“極好”、“真真”等詞,瞬間,“甄嬛體”紅遍網絡。
如:甄嬛體增高版:“想如今我的身量兒自然是極好的,修長的身型兒加上標準兒的細高跟,是最好不過的了。我愿再長高些,雖會顯高大威猛,倒也不負恩澤。” “說人話!”“我想再長高些。”
甄嬛體淘寶版:“方才見淘寶網上一只皮質書包,模樣顏色極是俏麗,私心想著若是給你用來,定襯膚色,必是極好的……” “說人話!”“媽,我買了只包。”
類似的還有微博體、知音體、淘寶體、梨花體、咆哮體、羊羔體、Hold住體、私奔體、TVB體等。
再如:“ 你見,或者不見...”這個句式仿擬的是電影《非誠勿擾2》中李香山女兒深情演繹的悼念詩。這首詩歌名為《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作者為扎西拉姆·多多,該詩出自其2007年創作的作品集《疑似風月》。網友仿照其句式,展開新一輪的造句熱。
原版: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里,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見與不見:考研版:
你看,或者不看我,我都在那里,不動不移;你讀,或者不讀我,我還在那里,不離不棄;你考或者不考我,我總在那里,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我依舊在那里,不悲不喜;報名參加考試,或者托人走后門,考研,努力。不考,勿喜。
見與不見:剩男剩女版:
你嫁,或者不嫁人;你媽總在那里,忽悲忽喜;你剩,或者不剩下;青春總在那里,不來只去;你挑,或者不挑剔;貨就那么幾個,不增只減;你認,或者不認命;愛情總得忘記,不舍也棄;來剩男的懷里,或者,讓剩男住進你心里;相視,無語;關燈,脫衣。
(2)句式變異的仿擬
如:“對!牛彈琴。”仿“對牛彈琴”而作的,將固定成語拆開來表達,只要“牛”意,既幽默又充滿諷刺意味。
歌曲名“當愛已成為往事”隨著電影《霸王別姬》迅速走紅后,網絡中的流行語是“當愛已成過去”“當愛已成灰”“當愛已成信仰”等等。隨著交際環境的變化,仿照“當愛已成X”的句式框架發生了變異,產生了幾種不同的變體形式。其一是:“當愛已成一種X”,比如,“當愛成為一種習慣”“、當愛成為一種本能”,“當愛成為一種負擔”等等;其二是“當X成為一種習慣”,比如,“當冷漠成為一種習慣”、“當上網成為一種習慣”“當玩忽職守成為一種習慣”等等;其三是“當X成為X”,比如,“當敏感成為一種病”、 “當同情成為了一種施舍”、“當貧窮成為一種災難”等等
2009年7月,在網絡上的某一貼吧上有人發了一張一名男子吃面的圖片,上面配了一句話:“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后,在網絡上便出現了“哥讀的不是書,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等各種各樣的仿擬形式。于是,“哥X的不是X,是寂寞”就成了一個網絡流行語。隨著這一流行,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 “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框架發生了變異,產生了幾種不同的變體形式。其一是“X+X的不是X,是寂寞。”比如,“我發的不是帖子,是寂寞”、“姐打發的不是時間,是寂寞。”其二是“X+X的不是X,是X”比如“我偷得不是菜,是人生”、“我買的不是房子,是安心。”
再如:大跌“隱形眼鏡”——是仿擬“大跌眼鏡”的現在時、發展式。“大跌眼鏡”指對出乎意料的結果或不可思議的事物感到非常驚訝。現今, “大跌眼鏡”是過時的說法,進了大學,為了顯示優雅,據說10個大學生有8個都會配一副隱形眼鏡。“真是讓我大跌隱形眼鏡啊!”這句表示驚訝的網絡用語符合了現在年輕人求新求異的心理其實,“大跌眼鏡”和大跌“隱形眼鏡”兩者表達的意思都差不多。“讓人大跌隱形眼鏡啊”既附庸風雅,又顯示了現在年輕人追求時尚的心理。
4.5 篇章仿擬
篇章仿擬就是以現存的篇章文本形式為藍本,仿擬出整個章節或整篇詩文,旨在表達新的內容。較之于前兩者,網絡中的篇章仿擬側重語調的仿寫,借鑒現有的文本本體(主要是以詩詞為主),仿擬新的篇章,抒發網民的情感訴求傾向。
如:網友根據唐代孟浩然《春曉》仿擬一首諷刺詩:“春眠不覺曉,上班伸懶腰,夜來麻將聲,輸贏知多少?”
網絡中流行的《新陋室銘》: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學不在深,作弊則靈。廝守寢室,難忍孤清。麻將打得好,撲克玩得精; 談笑有戀人,往來在舞廳; 可以談談情,傾股經; 無書聲之亂耳,無溫課之勞形。課余就掙錢,擺攤夜不停。學子云: 混張文憑! 此例仿擬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篇《陋室銘》。仿擬后的詩詞失去了原詩詞的淡雅意蘊,只大致保留了原詩詞的框架格局,雖然內容有一些夸張,卻有力地揭露了當代一些大學生荒廢青春,在學校混日子的不良現象。
4.6 語體仿擬
仿體也即語體仿擬,指語言表達過程中,突破常規的語體規范或跨越語體界限,甲交際領域的語言表達仿擬了只適用于乙交際領域的語體范式,以獲得特殊的表達效果。仿體表達通常是用嚴謹的體式來表達瑣碎的內容,或用隨意的體式來表達嚴肅、崇高的內容,這種言語體式跟言語內容的錯位表達既起到新奇、幽默、風趣的表達效果,又可變換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從而加深對事物本質的理解。
如:“鈴……” 酣睡中的我接到了一個耳朵送來的中斷,于是我啟動了處理程序: 大腦發出指令……我懶洋洋地伸出手,把鬧鐘關了,返回斷點處,繼續睡覺。幾點了? 剛才的中斷留下的信息,使我作進一步的處理。今天要上班……我睜開眼睛……大腦迅速從節能狀態轉換到了工作狀態,我搜索著記憶。……我爬起來,各器官反饋回自檢信息: 運動系統狀態良好,機體內的設備良好,肚子餓了。我一邊吃早餐,一邊聽音樂,并行地工作真愜意! 打開二級緩存(記事
本) ,里面是昨天記下的一些任務,我想了一下,把它們刷新一遍,排序后放進一個隊列,記在心里(這是一級存貯,它查找速度快,有多種索引,如順序、模糊,以模糊方式查詢時稱為聯想)。然后,上班去也。
這里描述了我早上的活動流程: 睡眼朦朧→起床→吃早餐→上班。所描述的內容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淡、瑣碎的事情,然而作者卻采用了現代科技語體和口頭語體的混合體式,文中既出現了大量的描寫新興科技產品) 計算機信息處理的術語和相關句式,如:處理程序、斷點、中斷、緩存等,又出現了大量的口語體式,如“幾點了“、“肚子餓了”、“上班去也。”等非常口語化的表達。因此,作者既仿照科技語體的行文特點,即嚴謹、術語多,又仿照了口語體的隨意、輕松、口語化表達的特征,整個語篇著眼于言語體式或風格的仿擬,內容突破了常規的語體范式,整體表達顯得十分的生動、有趣。(管志斌,2011) (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1]Blackmore,S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9:66.
[2]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Ox for 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陳琳霞. 模因論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J].外語學刊,2008,(1):88- 91.
[4]管志斌.仿擬辭格的認知分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1(5)13-18.
[5]何自然. 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 64.
[6]何自然. 語用三論: 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羅勝杰. 英漢仿擬之本體和仿體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8a(2) .
[8]羅勝杰.基于模因論的廣告仿擬翻譯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2009(3):89-93.
[9]彭俊廣.論網絡語言中的仿擬修辭[J].邵陽學院學報,2010(4):56-59.
[10]徐國珍. 仿擬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18.
[11]易康.模因論對仿擬的闡釋力[J]外語學刊,2010(4):78-81.
作者簡介
周雪(1980—),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河南信陽師范學院大學外語部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