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勇
摘 要:綠色保險背景下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既面臨機遇,同時也存在諸多挑戰。首先,綠色GDP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新的技術與產業革命,新的技術與產業所面臨的巨大風險為保險業創新業務、拓展業務,改善原有業務結構,創新服務模式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應看到,新技術、新產業的高風險增加了保險業的承保難度,傳統經營模式的轉變,創新動力不足,政策法律環境的缺失等亦是阻礙我國綠色保險發展的難題。我國保險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綠色保險;保險業;機遇;挑戰
進入2013年,各地持續發生的“霧霾”天氣使得全國上下對環境質量問題的關注進一步提高。當前我國環境質量的持續惡化與以往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模式密切相關,由此帶來的能源危機、土地沙漠化、飲用水污染、空氣污染、大量動植物瀕臨滅絕等問題教訓深刻,且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在此背景下,綠色GDP、綠色保險等概念相繼提出并為人們所關注。所謂綠色GDP,就是把資源和環境損失因素引入國民核算體系,即在現有的GDP中扣除資源的直接經濟損失,以及為恢復生態平衡、挽回資源損失而必須支付的經濟投資。綠色保險是在二戰后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誕生的,狹義的綠色保險又被稱為“環境責任保險”,是一種特殊的責任保險,是責任保險在環境領域中運用;是以責任保險作為防范環境污染風險的一種技術手段,是經濟制度與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特別法高度結合的產物。[1]
本文所討論的綠色保險是一種廣義的理解,是從綠色GDP的角度分析保險業可持續發展乃至保險服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如何通過經濟手段調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調整、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共存。可以說,在綠色保險時代背景下,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既存在許多機遇,又面臨諸多挑戰。
1 存在的機遇
保險業的發展始終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從早期的海上保險到17世紀的傳統火災保險,完成工業革命后的各種工業保險、汽車保險,19世紀末的責任保險到20世紀中期的各種科技保險,無不體現出保險與經濟、科技、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而綠色保險時代的到來,同樣為保險業的發展創造了許多新的機遇。
1.1 創造新的業務領域
隨著對綠色GDP的關注與追求,包括低碳技術在內的許多新技術創新方興未艾,它們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同時也為保險公司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提供了廣闊空間。在2010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國政府提出了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隨后,我國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相關產業振興規劃,這些都為今后我國走綠色GDP經濟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但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又面臨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研發成果的運用也面臨眾多不確定性等風險。因此,我國保險業可以在科技研發和運用中引入科技保險、創業保險、保證保險、相關責任保險等,支持科技創新的發展,為綠色GDP保駕護航。這方面,達信保險經紀公司開發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性能保證保險、太陽能電站營業收入保證保險、碳捕捉責任保險、環境保險等低碳保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值得我們借鑒。
1.2 改善原有業務結構
我國保險業從上世紀80年代回復營業至今不過30年,和西方保險業近600年的發展相比,依然顯得弱小,整個保險業的競爭依然處于初級階段:
1、險種單一,業務結構不合理,各保險公司業務結構基本雷同。目前,我國非壽險公司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車險、財產險等操作簡單,技術含量低的險種上。2012年我國非壽險行業車險保費收入占總保費收入的比例約為72.4%,其中最大的產險公司人保財險的車險保費占比73.26%,企財險保費占比6.33%,責任險占比3.8%,意外傷害與健康險占比3.35%,貨運險占比1.98%。而美國上世紀70年代責任保險的保費收入占比就已經達到了45%——50%。
2、價格競爭。為了爭取業務,各家保險公司除了對車主進行低折扣銷售外,紛紛給予代理人較高的代理手續費。雖然保監會規定,交強險手續費每筆不得突破簽單保費的4%,商業車險手續費最高為該筆業務實收保費的15%,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變相提高手續費比例。但實際上,有的公司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把代理手續費提高到了30%以上。車險的惡性競爭帶來的結果是2007年以來我國車險業務連續三年全行業承保虧損。
可以說,綠色GDP的發展模式以及我國出臺的相關產業振興規劃為我國財險業改變當前車險一險獨大的局面創造了契機。根據美國能源基金會和國家發改委聯合預測,2005年到2020年,中國需要能源投資18萬億元,其中節能、新能源和環保需求約7萬億元,平均每年節能環保市場規模為3000億元到4000億元。[2] 而2009年7月1日頒布執行的《侵權責任法》也使企業面臨更多的環境責任。我國保險業應該抓住這些機遇,重點提高非車險業務比重,優化險種結構,提高整個財險業的盈利能力。
1.3 創造新的服務模式
綠色GDP既是一種經濟發展方式,也是一種工作和生活方式。保險業應積極探索和創新低碳經營模式,在實際工作中盡可能降低經營成本,簡化業務流程,節約人力物力資源。[3] 2010年以來,我國車險市場上已有12家保險公司開始經營電話車險業務,這種直銷渠道由于省去了中間代理人,能夠在綜合費用中降低人力費用,并通過去除銷售費用和日益高漲的中介費用,從而提高了保險公司綜合盈利水平。中國平安電話車險從2008年開始運營,保費收入每年增長超過100%,僅僅兩年多的時間車險業務便實現扭虧為盈。可見,銷售渠道的變革改變了以往鋪攤子、上規模、粗放式的展業模式,最大限度節約了營銷成本和資源,實現了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目的。因此,綠色保險背景下,我國保險業應以此為契機改變以往粗放式的經營模式,精簡組織機構,將某些業務環節如品牌推廣、市場營銷、查勘定損、保單管理、財務管理等外包給戰略合作伙伴,自己則專注于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與提升。
2 面臨的挑戰
2.1 新技術的不確定性給風險管理帶來難度
綠色GDP是一個新的經濟理念,更是一項創新的實踐活動。在2009年舉行的第15屆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我國承諾到202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比降低40%到45%,并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自此,拉開了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大幕。但客觀的講,低碳環保技術在我國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技術的可靠性缺乏時間的檢驗,如太陽能產業可能由于產品效能的不確定性而面臨可再生能源投資風險,太陽能電站也可能由于日照時間不足帶來營運收入減少等風險,而碳的捕捉與埋藏則有可能引發地震等一系列風險;另一方面,我國保險公司亦缺乏對綠色、低碳等產業的承保經驗,經驗數據的缺乏使得保險公司在費率厘定、承保條款的制定、風險管控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
2.2 傳統經營模式的轉變需要勇氣
目前,奉行大而全經營模式的保險企業在我國依然是主流,新公司進入市場后便急于擴張規模,總公司成立后便是各省級分公司,市縣分公司,每一級公司內部設置銷售、承保、理賠等業務崗位,這種傳統的“金字塔”型公司結構,管理層級多,對市場變化反應不靈敏,公司運轉效率低下,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管理和市場競爭的需要。
在綠色保險背景下,我國保險業轉變經營模式需要足夠的勇氣。2004年,當我國車險市場由于激烈的價格競爭而出現全行業承保虧損時,國內首家專業車險公司“天平保險”一改當時財產險公司粗放式擴張,構建全線服務架構的經營模式,獨辟蹊徑的采取了“基于非核心業務外包的低成本”經營模式,將全部銷售業務外包于專業中介機構,將查勘定損外包于保險公估人,引入律師行為客戶提供法律援助服務,與中介機構合作進行保險產品開發,與道路救援服務提供商合作為客戶提供專業救援服務,開創國內保險市場先河。也正是這一當初并不被市場看好的經營模式,在車險全行業連續三年承保虧損的大背景下,實現了天平車險連續三年的承保盈利。
2.3 綠色保險競爭力度弱,缺乏創新的激勵與保護制度
從目前國內推出的綠色保險看,不論是綠色車險產品,還是環境污染責任險等,仍然局限于傳統業務的競爭范疇,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保險業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與保險業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差距。這種差距固然與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時間短,整個保險市場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有關,但缺乏創新的激勵與保護制度,依然處于寡頭壟斷的保險市場則在更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國保險業創新的內在動力。以中國保監會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我國保險業經營數據來看,產險市場前4大公司市場份額為71.12%,壽險市場前5大公司市場份額為74.76%,而1999年美國前8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在35%左右。[4] 這種市場結構表明,我國的保險市場整體上仍處于寡頭壟斷狀態,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尚未形成。在市場競爭不充分的情況下,國內保險企業自然缺乏業務創新的內在動力。
另一方面,在我國現有的法律框架和市場條件下,很難實現對保險企業的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當然,對保險產品實現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西方發達國家更多的是依靠行業監管和企業自律來實現。由于保險產品先天具有易模仿、可復制等特點,且成本極低,因而當前我國保險市場的經營依然以模仿為主。但長此以往,必然極大打擊我國保險企業進行產品創新的積極性。
2.4 政策法律環境不完善增加了綠色保險業務發展的難度
歸根結底,綠色保險的發展要為綠色GDP經濟增長模式服務,通過向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碳產業設定更高的費率,提高高污染產業和高碳產業的成本,加快落后產能的淘汰,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但我們應該看到,當前的社會文化、政策和法律背景并不利于綠色保險的開展。中國汽車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1至5月份,1.6L以下車型中,銷量增長最高的是1.3L-1.6L的車型,增長31.7%,1.0L升以下與1.0L-1.3L的車型銷量增長僅在10%左右,1.6L-1.8L排量車型增長43%,1.8L-2.0L的車型增長47.8%,2.0L-2.5L車型增長31%,2.5L-3.0L則增長155%,3.0L以上車型也有67%的增長。[5] 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的縮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國民攀比的消費心理,政府公務用車追求大排量、大尺寸等使得我國節能減排的任務異常艱巨,通過綠色車險實現推廣使用小排量和清潔能源汽車的目標往往難以實現。
以綠色保險中的環境污染責任險為例,早在2007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保監會下發了《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但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成為該險種無法快速推進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企業存在僥幸心理,怕花冤枉錢,不愿意參保;另一方面對這類風險的識別和量化難度大,責任認定困難,歷史損失數據的缺乏,再加上業務量小,風險概率難以確定,使得保險公司也不敢大規模承保。到2009年,試點地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費收入僅占當年全國財產保險業保費收入的1.46%,其市場地位可見一斑。
總之,綠色GDP經濟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國保險業應當正視挑戰的同時,抓住機遇,服務于綠色經濟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我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1]馬麗娟.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王毅鵬.低碳經濟發展中保險如何創新[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j/cj-gncj/news/2009/11-18/1971425.shtml
[3]黃繼瑞.低碳經濟發展中保險如何創新[N].中國保險報,2010年5月19日,第2版。
[4]魏華林,李開斌.中國保險產業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182.
[5]耿慧麗.節能減排收效甚微大排量汽車逆勢增長[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