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介紹了檔案工作及專業的發展歷程,并指出了檔案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和改善檔案專業就業形勢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檔案就業;檔案學生;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成為近幾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的一大熱點,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個人發展道路也影響著高校對人才培養規劃的制定和調整,更關乎著國家社會的建設動力。檔案專業就業形勢也一直是檔案專業學生、教師和高校重視的一大問題。
1 檔案工作及現代檔案專業的發展歷程
檔案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原始記錄,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結繩刻契,后來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出現了甲骨檔案、金石檔案、紙質檔案,以及現代出現的聲像檔案、縮微檔案、電子檔案等等。歷代統治者重視檔案管理,通過建立檔案庫房、指派檔案人員、頒布檔案制度等措施保障檔案工作的運行。而在這個漫長的時期,檔案人員的職能和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見表一):由商周時期的知識壟斷者、高級參政管逐漸變為檔案專職官員、低級事務官,隨著機關檔案工作的出現,涌現一批機關檔案工作人員,當前檔案人員以全職或兼職的形式出現在各個組織機構中。
表一 歷代檔案人員設置情況
我國的檔案學專業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目前有20余所高校開設了檔案專業本科教育并作為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下的一個二級學科,隸屬于歷史學院、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等。檔案學與人文學科比更偏重技術性,具有一定的學科特殊性。在各高校就業統計中,檔案學專業就業率持續排在前列。檔案專業畢業生主要面臨著讀研、考取公務員、進入企事業單位等選擇。
2 檔案專業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2.1 職業約束力弱
一項工作之所以可以成為職業其具備的首要特點就是工作的特殊性,即對職業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越強,就業時專業對口率就越高。專業對口并不是指計劃經濟時代將專業與職位機械的對應,而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將接受了系統、專業教育的人才合理分配到需要崗位上,以提高工作的專指性、科學性。多數檔案專業畢業生并沒有從事檔案工作,而是投身于當下較為熱門的銷售行業,表明檔案職業約束力弱。
2.2 高就業率與高跳槽率并存
檔案學專業由于設置較晚,全國范圍內開設檔案學專業的高校較少,且較經濟、法律等專業招生規模較小,因此檔案學專業的學生總數相對要少。在招聘過程中如果對專業加以限制,則很容易使檔案學專業畢業生找到對口的工作。許多檔案學專業畢業生并不局限于“檔案”二字,而將就業職位擴展到行政、文秘等工作,從而提高了就業率。
然而目前在我國檔案工作并沒有獲得很高的社會認同,檔案意識薄弱,檔案職業無論在薪酬還是社會地位方面都不能滿足高學歷人才的需要,加之檔案工作者長期作為檔案的“保管員”,工作枯燥乏味,因此在高就業率的背后隱藏著檔案工作的高跳槽率。
2.3 人才缺乏與就業難的矛盾
近年來,許多企業看到了檔案在法律維權、企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開始重視內部檔案機構的建設,成立檔案室、采購檔案設備并制訂了引進檔案管理人才的計劃,但在實際工作中應征而來的檔案專業畢業生雖有多年的理論學習,但由于缺乏實踐經驗,面對具體的檔案往往無所適從。檔案學雖然是一門有技術性的學科,但在實際工作中畢業生的技術能力并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檔案內容涉及到各行各業,盡管在校期間對文書檔案和科技檔案的管理都有講述,但科技活動復雜多樣,只有書本上的檔案管理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用人單位需要檔案人員對本單位的業務活動很熟悉,而這也正是許多在校生甚至是畢業生所缺少的。因此出現了一些檔案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單位找不到合適的檔案管理人才這一矛盾的現實。
3 改善檔案專業就業狀況的幾點建議
3.1 合理設置在校課程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嚴峻的就業形勢對檔案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即由檔案知識的專才向具備復合型知識的通才轉變。這就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校生除了學習檔案學專業課程外,應通過輔修專業外課程、自學、參加社會實踐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多變的就業需求。此外,學校作為人才的培養者應充當好學生的領航人,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所需的設備、資料。我國的檔案教育雖在不斷探索和改進之中,各高校多次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但整體看來,與其他學科相比,檔案專業教材仍存在數量上不足、內容陳舊、輕技術重理論等問題。在專業課的設置上應以保留檔案學概論、檔案管理學等精品課程的基礎上豐富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并對科技檔案管理學進行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改進。
3.2 提高專業認同感創造良好的檔案環境
從業人員的穩定性對于組織運作的連續性是至關重要的,留住人才需要讓其看到所從事職業的價值。西方學者倡導形成一種對檔案職業的認同感,這與我國業界提出的培養社會檔案意識是一致的。在美國許多學生由于在大學期間選修了有關檔案的課程或者在檔案館有過實習的經歷[1],從而選擇的檔案職業。此外,用人單位可以通過在薪酬、福利、職位等方面的提高來提高員工的自我滿足感,并培養企業文化增加員工的歸屬感。
3.3 建立檔案職業資格國家認證制度
檔案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是檔案職業人力資源建設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的必要條件,也是檔案工作逐步走向職業化發展道路的保障,對于提高檔案社會化服務質量,促進檔案專業就業具有重要意義。[2]在這一問題上中外都進行了一些探索。
上海市于2004年起實施了《上海市檔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暫行規定》,開始了我國省市地區檔案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制度改革的先河。《天津市檔案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實施辦法》規定:凡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從事檔案工作的專職或兼職檔案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并經考試合格,取得市人事局、市檔案局聯合用印的《天津市檔案管理崗位資格證書》,方能從事檔案工作。[3]美國于1985年已初步形成檔案職業資格制度,美國檔案工作者資格認證協會提供的職業資格證書已經成為全美乃至整個北美地區的職業認證標準。
借鑒外國檔案職業資格制度結合我國檔案工作的實際,通過建立檔案職業資格制度推行試點,對構建職業資格認證的原則、方法和體系等理論知識進行研究,逐步建立起全國統一的檔案職業認證考試標準,形成我國檔案職業資格國家認證制度。
參考文獻
[1] 夏義堃.西方國家檔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9年1月
[2] 檔案職業狀況與發展趨勢——主要問題掃描及簡要回答,
http://www.xtda.gov.cn/HTML/2011/5/2081.shtml,2013.2.7
[3] 天津市實施檔案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制度,
http://www.gzdaj.gov.cn/zcfg/qtssdagzfgwj/200708/t20070816_974.htm,2013.2.15
作者簡介
魯晨(1989-),女,河北秦皇島,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檔案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