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博物館是國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族精神凝聚力所在,民眾通過參觀博物館藏品以及相關設置可以實現對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實現良好的文化傳承。在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境遇之下,人們對博物館的安保工作也加大了重視程度,尤其是有關自身安全方面,良好的實現博物館安保工作與游客安全之間的良好互動,促進二者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博物館;安保工作;旅游安全
在新時期、新背景條件下,國內的經濟的相關發展因素更為復雜,促使當下某些旅游安全存在眾多不確定性因素,尤其表現在室內旅游方面,即博物館。在博物館內發生的相關事故以及盜竊等事件,給游客帶來了人身以及財務方面的損失,更多的是給民族文化財產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阻礙了相關旅游業的發展,與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追求,如何衡量安保工作與游客安全之間的關系,并促使二者協調有序的進行互動,是博物館當下厄待解決的問題。
1 博物館安保工作內容
1.1 博物館安保工作重要性
博物館一般功能是珍藏相關的自然、歷史、文化等具有民族文化價值的藏品,它通過陳列展品等相關內容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普及相關的歷史事件,加深民族對歷史的認識,促進某些極端歷史事件對民族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博物館是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的基地,提高了民眾對國家歷史的深刻認知水準。因此,為了維護博物館的相關功能,切實做好博物館的防火、防盜等工作。是對國家歷史的保護以及民眾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必然之舉。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安全防范工作,它涉及領域很多,包括人防、物防等,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內容是有關游客安全的人防工作。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技術防范也被提到了一定的層次高度,為未來博物館安保工作轉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2 博物館安保工作現狀
伴隨著我國相關部門修訂《文物保護法》、《博物館管理辦法》等,相關的工作內容也在不斷的加強,博物館從思想上、組織上、措施上等各個組成部分出發,對相關工作加強了認識,以及帶動博物館的安保工作的認知水準提升[1]。雖然我國在相關工作內容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相關細致具體內容上仍然存在眾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部分博物館領導對博物館的安保工作并不重視,存在“花架子”“紙上談兵”等不良做派,導致博物館在具體工作中某些重要的防范工作不到位,使得博物館在預防階段對安保工作認識的忽視,直到相關的問題發生后才給予相關重視,如火災、踩踏、嚴重盜竊、爆炸物、集團犯罪、暴力分裂分子的襲擊等等,而由于前期認知不足,導致防患工作不到位,安保人員在面對突發事件處理能力不足,出現了逃避災禍等現象,置國家財產與人民安全于不顧,喪失職業道德。
第二,博物館作為人流聚集地,與其他開放旅游地相比具有其自身明顯特點,即人流分布密集在一個狹小空間內部,促使其成為犯罪人員行使犯罪行為的最佳場所,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多發的恐怖襲擊事件多發生在人流密集狹小空間內,但是部分博物館對此認識不足,安全制度不健全,沒有配套的設備與人員配置,只有相關文職工作人員或講解員,給犯罪分子以機會,嚴重的危害了旅游人員的安全。
第三,部分博物館的防患工作以及措施不到位,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患,部分博物館在運營期間的安保人員多以退休或下崗人員為主,經濟條件允許的博物館則聘請保安,但沒有進過專業訓練,對突發情況應對并不熟練。此外,相關的防范設備也不健全,如相關制服犯罪分子的工具以及應對災禍的器材,如消防器材等,某些博物館因現實條件或部分領導忽視等,對設備老化、陳舊問題忽視,降低了安全防護的工作系數。
2 游客安全的內容
游客安全是旅游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指標,游客安全感是對這一指標的明確界定。
“安全感”一詞是源于心理學對人們心理狀態的分析,在相關研究中被多次引用,并成為眾多理論的支撐性詞匯,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等[2]。在旅游安全工作中,游客的安全感也具有相同概念,它是民眾,包括法人,通過某些客觀的行為,如語言、肢體、表情等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感受,這種心理感受是對外界在一定時間以及空間范圍之內,對社會治安的破壞力以及控制力狀況的綜合性反應,是對外界安全因素的評定。具體來講,是游客在旅游的過程當中,在某種特定的時空背景條件下,在不受威脅、以及其他不穩定的環境因素干擾,而免于心理壓力、傷害等綜合性的反應。它包括三個主要的實體內容,第一,游客對旅游目的的安全程度所作出的客觀評價,如對博物館的安全保護程度;第二,旅游者對旅游活動過程當中的平衡性、穩定性做出的客觀評價;第三,旅游者在旅游過程當中對旅游體驗,旅游目的的環境感官以及人文交流的綜合感受。
作為游客安全感最明顯的,也是最核心的評定要素就是旅游地環境因素,這也是對旅游地安全認知程度的最有效考量標準。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自然環境因素,博物館自然環境因素不同于開放式旅游地自然環境因素,它是指博物館的設計構造以及空間壓迫感的程度大小等因素綜合考量,而形成的自然環境。良好的自然環境對博物館的工作推動進行是極為有效的,一般民眾喜歡燈光相對柔和,平穩,地板顏色深沉感覺平穩,博物館外觀龐大恢宏,所列展品真實有價值,管內環境安靜,嚴肅,都會給旅游著帶來安全感,如果在狹小且又刺眼強光照射下,并伴隨有劇烈的噪音,會給游客帶來明顯的不安,容易引發踩踏或者騷動等,如在行駛的地鐵中相比較博物館更容易誘發集體性騷亂與犯罪活動。
第二,社會環境因素,博物館的社會環境因素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完整的,具備某些社會環境特質因素的系統,它包括經過長期有計劃、有目的所形成的環境,如管理制度環境、安保模式制度、高新技術應用制度等等,旅游的目的在經營模式上應該純潔友善,規避欺詐等不良行為。endprint
在國際上,對游客安全感測量的有效指標是“居民是否敢在夜間行走”,這項指標可以最直接的反應當地的旅游治安狀況[3]。博物館內部的警察可見度以及工作效率、裝備配置程度等都對游客的安全感具有直接影響。
3 游客安全與博物館安保工作
博物館作為民族文化的標志,對我國的相關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物館的安全給民眾帶來的不只是物質上的保障,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保障,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需要建立在實體的基礎之上,以實體為承載單位實現最有效的文化傳承,如果民眾對文化傳承的基礎單位——博物館的安全信任度降低,就會導致對國家文化信任度降低,促使大面的崇洋媚外行為出現,甚至出現更為嚴重的行為[4]。
博物館的安保工作與游客的安全工作之間是一種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只有博物館的安保工作上升到值得民眾信任的層次,則游客的安全才會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實現民眾對傳統文化認知,反之,民眾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證,會促進博物館的安保工作形成有效的創新機制,在創新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自身,二者之間互動協調可以有效的推動博物館工作的有序進行。因此,在現階段,面對新形式博物館的安保工作應該得到更新與重視:
第一,在安保工作中,應該強化安全教育,增強游客的安全觀念與對自身安全的認識程度。安保工作表象上依靠外界條件,實質是在于人,通過分析眾多的安全事故,不難發現博物館中發生的惡性安全事故絕大多數是人為因素,安保人員在管理上松懈或相關設備檢查忽視,都容易應發相應的問題。因此,在安保工作中,應該以人的教育為核心,通過培訓等模式提高內部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定期做相關的安全防護培訓,如消防、防爆、止暴等。
第二,健全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實施過程中嚴格監控,做到真正落實完成。安全管理制度是博物館安保工作的基礎,安保工作的正常運行以及起到合理有效的作用是需要相應的規范管理措施實施,因此必須在安保工作過程中實施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管理條例,并隨實際情況與實踐的推移不斷的更新[5]。
最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最前沿的科技設備,實現科學合理的防患。現代工業化社會是科技普及的社會,科技機械的應用可以有效的規避人為存在的問題,如忽視、疲勞等,它在時空上配合安保人員,實現無漏隙的防患。如在檢票口設置檢測門,X光檢測器等,在館內不易發覺的空間內部安裝高頻監控器,館內配置高壓水槍、擴音器等等高新技術,實現對災禍發生的及時處理與防弊。
結論:綜上所述,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傳承的承載單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擔著文化傳播基地的作用,是民眾感受民族文化的最佳選擇,旅游勝地,但安全問題也最為集中,因此,有效的提高博物館安保工作是對游客安全的最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黃丹黎.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安全防范和對策[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12,21(4):103-106.
[2]安才發.民族博物館的文物安全與保護探討[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12(9):121-126.
[3]丁小峰.博物館安全防系統基本組成、設計及應用[J].安防科技,2013,16(2):107-111.
[4]丁兆威.故宮盜寶案帶給我們的思考[J].中國公共安全(綜合版),2011,20(6):171-176.
[5]嚴洪明,李建鋼.博物館安全保衛工作再認識[J].東方博物,2011,7(3):99-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