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淼源

一、內蒙古自治區的二元經濟結構現狀
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工業和技術落后傳統農業同時并存的經濟結構。即在農業發展還比較落后的情況下,跨越式發展進行了工業化,優先建立了現代工業部門。二元經濟結構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難題,中國也不例外。為了保證中國的經濟在未來能夠可持續發展,也為了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針對各個地區的特點逐步加以研究解決。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在飛速發展,二元經濟結構所引發的問題日益凸顯,這將影響著內蒙古經濟的正常運行。
內蒙古自治區的生產總值在逐年提升,且非農業部門占主導因素,而農業部門產值提升幅度不大,整個內蒙古的經濟增長水平都主要由第二第三產業來帶動,這說明內蒙古的農業水平落后。內蒙古的勞動力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非農業部門的勞動增長速度快于農業部門,且已趕超了農業部門的勞動力數量,但兩者的數量水平基本一致。但僅僅通過這兩組數據的對比我們僅可以解釋內蒙古地區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發展存在著差距。
根據劉易斯的理論,我們通常用比較勞動生產率、 二元對比系數、二元反差指數這三個指標來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的二元結構程度。首先,我們先看比較勞動生產率,從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可以得知從1980年到1990年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從1990年到2013年就開始逐年下降,這說明內蒙古農業部門生產發展不穩定,而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一直處在一個不斷波動的狀態,從1980年到1990年處于下降的趨勢,從1990年到1999年在1.5左右浮動,從2000年到2013年圍繞在1.8波動,這說明內蒙古的第二、三產業結構仍有待調整和提高。其次,從內蒙古自治區的二元對比系數分析,二元對比系數越大,說明二元經濟結構越弱,發展中國家的二元對比系數通常為0.31—0.45,發達國家一般為0.52—0.86。內蒙古從1980年到1995年二元經濟結構出現了減弱的趨勢,但從1996到2013年二元經濟結構有加重的態勢。最后我們看一下二元反差系數,二元反差系數和二元經濟結構呈正比,通過計算分析內蒙古自治區的二元經濟結構在一開始向減緩的方向進行,但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的加速,二元反差系數非但沒有降低,反而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大概在0.4左右波動。可見內蒙古自治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二元經濟結構。
二、內蒙古自治區二元經濟結構產生的原因
(一)農業現代化水平低
內蒙古自治區盡管土地肥沃,但是其農業生產方面的科技含量不高、產量低、品質逐年下滑、以粗放經營的方式為主。目前,內蒙古許多地方由于資金短缺和生產力水平低下,且農業生產沒有政府指導和組織,也經常跟不上市場規律的需求。其次,由于農業廣種薄收、粗放經營,使人力、物力、技術力量投入高度分散,不僅使農產品單產水平低,而且也極易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這些都是農業現代化水平過低所造成的,導致農村的收入波動較大,使其與城市的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兩極分化嚴重,極易造成社會問題。
(二)農村地區勞動力素質低下
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舒爾茨的著名觀點:“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人的質量,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存量的多寡。”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由于農村普遍存在的是低素質的勞動力因而導致了低層次產業結構,而目前內蒙古的產業結構正處于調整階段,農村地區關于新興產業的高素質人才短缺,因此產業結構長期停留于低層次,造成低素質勞動力的惡性循環。在發展的勞動力市場上,表現出徹底的 “馬太效應”。致使農村的發展舉步維艱,難以發展新興產業,長期處于落后的產業結構狀態。
(三)產業結構偏離程度過高
產業結構偏離程度是指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不對稱狀態。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越不對稱,兩者的偏離度越大,產業結構效益越低。
內蒙古自治區大量的勞動力集中在第一產業,形成巨大的剩余,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后勁不足,可見內蒙古總體產業結構演進績效不顯著,城市化進程不充分,不能解決農村中存在過量的勞動力的問題,同時也制約著第三產業的發展,致使二元經濟結構進一步惡化。
(四)戶籍制度導致城鄉分割
由于我國城鄉居民存在著兩種身份,居民也相應的區分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而依附于戶籍制度的就業、教育、保障等歧視性就業政策, 歧視性社會保障措施以及歧視性教育培訓條例等等使得農民自由流動仍受許多限制,農民進城就業的成本有增無減,這使農村滯留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不斷加深城鄉差距。
三、內蒙古自治區如何走出二元經濟結構
結合上述分析二元經濟結構產生的原因,為我們如何帶領內蒙古自治區走出二元經濟結構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只有尋根問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一)依據383改革方案,制定扶持政策
2013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了其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土地制度成為八個重點改革領域之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體土地入市交易成為改革三大突破口之一。
因此,內蒙古自治區應支持規模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獎勵、補貼為流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及當年新增連片規模流轉較大的村。對符合扶持條件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入面積給予一次性獎勵。這樣不僅可以直接提高內蒙古自治區培育規模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加大現代農業產業招商力度,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也能讓大量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推進內蒙古新型城市化進程。
(二)加大對農村的各項投入,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
首先,政府要對農業技術創新進行鼓勵,在生產方面要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及相關技術人員,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業防災御險的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以保證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穩健的增長。然后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鼓勵和發展內蒙古的特色農業,使之形成產業化經營的模式,形成生產的多層次和產品的多元化,以適應市場需求。其次,盡管教育支出逐年增加,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因此要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傳,但政府要根據本區的經濟文化條件制定教育內容,不應與實際背離,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在教育下一代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農村現有勞動力素質,由政府組織培訓,在每個村中形成專門的免費培訓機構,讓農民適應產業結構的轉變,為第三產業所用。最后,加大對農村公共品的投入,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從而實現城鄉公共一體化服務,完善農民的養老和醫療保健體系。
(三)統籌城鄉,打破內蒙古自治區的二元金融體制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銀行的貸款利率已開放,近兩年存款利率也將逐步開放,這預示著我國金融界又將發起一場新的變革,這對于內蒙古自治區來說既是一場挑戰又是一次機遇,且解決二元結構不僅要從農村的土地勞動要素和公共設施入手,還要以金融領域為著力點,打破二元的金融結構,激發農村地區的金融活力。
首先,要加快打造內蒙古自治區金融試點,在內蒙古主要城市,如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地打造金融試點,引進優質的金融資源。構建多元化的資本市場,開展適應內蒙古地區的多樣化業務。其次,由城市金融業帶動農村金融的發展,鼓勵村鎮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積極開展農村養老保險的服務。最后,創新貸款抵押方式。在健全農業貸款擔保的前提下,拓展農業貸款抵押品范圍,并對農民貸款進行補貼,切實解決農民及農村地區企業小額貸款的資金來源問題。以金融業的發展來為整個內蒙古自治區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內蒙古地區的二元經濟結構。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